与自己灵魂中的耻辱短兵相接——读彭学明长篇散文《娘》
2012-04-16陈原
■ 陈原
从上午开始到晚上十点半,我把自己献给了对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黄河文学》2011年第10期)的阅读,献给了我们共同的娘。其实我一直有些拒绝对写实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现实里很多以雷同化的生活为标本的写实作品,大都沦落为平庸之作。我是在和彭学明的一次直接接触中,因了他的讲述让我产生了一丝阅读的冲动。应该说,《娘》没有令我失望。《娘》给予我的内心震动是我在阅读之前怎么也无法预设的。我也因此再次感到了写实主义的巨大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更是因为他的毫无遮拦的直视与直逼。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魄,这篇作品的品格与力量将会打一个折扣。
这是一部情感凝结成的文字,可谓字字血浓,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对母亲追忆与怀念的文字,这是一个“儿子”的忏悔录。彭学明在整个描写中没有回避、没有躲藏、没有遮掩,直视了所面临的一切灾难和不幸,直视了灵魂深处最隐秘、最鲜嫩的地方,甚至不惜鲜血淋漓。尤其后半部那么强悍地直视自己人性的私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特别对于今天已经戴了很厚的面具和枷锁的我们,这一点,比直视苦难更困难。这样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接近苦难的意义,可以真正地完成一次心灵的痛苦的蜕变。这样的文字是有力的,这样的灵魂是勇敢的,这样的品格是晶莹的。没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滴血忏悔,是难以以这样的文字的力量靠近苦难和靠近苦难的经历者——我们自己的。“娘”这个最简单的词汇,这个最干净最不需要修饰的词汇,这个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在这样的面对和勇气里被我们嵌入到我们灵魂和骨血的最深处。文章在开篇之初还比较讲究文章的章法、语言、布局、结构、意绪。但随着描写的深入,文字的铅华逐渐变成骨头般的理性,写作者的真身开始原形毕露。这是疼痛的结果,这是情浓至深的结果,“文章”走远,苦难如河床般袒露。面对这样的描写与记录,“美文”也已经不再重要,苦难本身的文本比任何修饰更有力量,灵魂与忏悔的力量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潜在文本。有时候,人性的真实并不美丽,它会撕裂我们很多固有的东西,但没有人性的真实就很难达到人性的大美。这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与选择。彭学明在这篇文字里一直在努力实现这样的到达。
作为和彭学明年龄接近的同代人,我在内心深处经历着和彭学明一样的挣扎与拷问。这是一个多么真实的娘,这是一个多么坚韧的伟大女性,而它的伟大却是由那个时代的苦难构筑而成。我们为什么要让身型单薄的娘去做这样的承担?这是我们的时代和历史应该追问与反省的。苦难挤压了我的心。我个人的经历与彭学明的描写有很多同质化的东西,我也生活在有着一样苦难的家庭,我成长的经历也一样承受着艰辛和歧视,并因此人格扭曲和变态。最近刚刚出版的《十月》第六期发表了我25年前写的一个中篇小说《归乡者》,里面也基本是以我成长的家庭背景为题材,当我们歌颂金色童年的纯洁、晶莹和快乐的时候,其实我们回避了另一种童年的真实,我们的童年里往往隐藏着令我们疼痛的历史,那是我们轻轻一碰就会剧痛的东西。“九月怀胎在娘身,娘奔死来儿奔生”,这样的宿命,决定了很多人生难以回避的命题。正如高尔基说的:“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教案,都来自母亲。”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强大苦难的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几乎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过多的苦难的记忆,让我们这个民族变得坚强,同时也变得过于固守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并以此遮掩我们内心的鲜嫩、脆弱和敏感。这样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组成部分。我和彭学明都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只需一回首就能回忆起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政治运动、饥饿正统治着中国大地。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人的龟背上都承载着强大的苦难的重负。而在彭学明生活的古老偏远的湘西,那个以自然的地势而生存的地方,其生存的艰难,我们更是可想而知。我们很多人对湘西的了解都是从沈从文的文字里认识了它,从彭学明的《我的湘西》、《祖先的歌舞》里认识了它。但作家笔下的湘西,苦难都不是他们的主调,他们呈现给我们的是自然的、民俗的、文化的以至神秘的湘西,是被作家的心灵濯洗过的湘西。而到了彭学明《娘》中的母亲形象,才让我们真正直接面对了苦难的湘西。她是湘西的苦难,但她的苦难又超越湘西。读完《娘》,我眼前被赋予了一幅非常强烈的画面,一个坚韧的女性站在和行走在湘西古老的土地上和村庄里。她也许腰身佝偻,形如枯槁,却高大而坚强,这让我想起了我在我的《归乡者》《童年的月光》和《生命与泥土》等一系列文字中塑造的我的姥姥的形象。她站在我们鲁西的土地上,也是那么坚韧而高大。——这样的形象可谓站满中国大地,成为女性与母亲的群雕。
我们来看看彭学明给我们塑造的娘吧!不,是彭学明记录的娘,从阅读中,我坚信彭学明是放弃了对母亲的再塑的,他不需要再塑,他只需撩开内心的伤痛与苦难的大门,他只需对着湘西轻轻地喊一声:娘,他的娘就会走出来,走到他的文字里。——母亲的形象只需母亲自己来塑造。而她也正是用了她的一生塑造了自己。
这是一个结过四次婚的娘,并因为一次次的婚姻,一次次地重复苦难和残忍的娘;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的幼犊被人打的满身是血,还坚强地说“为了我儿,他们有十家,我也要打”的娘;这是一个为了持家过度劳作而得了巴骨瘤痰病瘫痪在床,后来又被作为好吃懒做,丢社会主义的脸被抓起来,还被自己的儿子斥责的娘;这是一个为了多挣几个工分,而在冰天雪地里割牛草,被冻的奄奄一息,被人用一根绳子拖回家的娘,更是一个一生被传统道德谩骂、诅咒、歧视的娘……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娘,是我们身体羸弱、失血过多的娘;是孕育我们的生命,结构我们古老民族血脉的娘。这样的娘让我们感到,她已经是多么的不堪重负。
读《娘》,对我最大的触动有两点:一是娘的无边无际的苦难;二是彭学明以作家的姿态直逼生活和生命私处的勇气。为此,我坚信彭学明在《娘》的写作中已经将自己撕碎和颠覆了一次。这样做虽然残忍,却极有意义。——相对母亲的苦难,这样的残忍又算得了什么?
在文化、文明、伦理的体系里,母亲是一个高度丰富的概念,也被赋予了过多的东西。她是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家庭的结构者,是一个女性提升自己的荣耀,但我们直接看到的母亲更是一块儿女挡雨的苫布,是孩子心灵的后花园,是每一个生命生长的精神的依傍,只有作为这样的角色,母亲才真正回归母亲的本位,才是具体的、生动的。
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人类面对母亲的姿态,很大程度上是与面神是一个姿态。我觉得这源于古老的神谕的暗示。甚至毋宁说我们面对母亲就是面神。母亲作为我们看到的我们生命的来源和来历的具象,母亲呈现出这样的姿态也可谓是古老的旨意。母亲是在我们生命幼小的时候第一个向我们展示高大与强大的角色。她是我们生命的最先到达者。也因此,母爱成为人类最古老的力量,成为了一种最普世的价值。而这是一个得到了神力的普世价值。我们在隐秘的生命里把乳头当成了生命的源头,图腾成一种生命崇拜,这样的母爱神秘而又现实,是丧失了界限之后的神灵与俗世的结合。所以母爱有时候和神一样高格,有时候又是直接构筑人伦现实生活的主要而普遍的元素。
因此,母爱也几乎成为一种带有禁忌的形态。母亲是一个不能亵渎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既有母仪天下这样的母亲威仪,也有儿不嫌母丑这样的普普通通的母亲。但在这一点上我一直不是很赞同。我一直觉得,母亲的伟大性,不是,也不应该是不能解构的。因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里我们已经不能对母亲有真正客观的评价,已经不能让母亲回到一个真实的人的本体。所以,我们在公众的语境里,对母亲只有歌颂,而没有客观的面对。这让我们在内心多少对母亲深藏了一种极其隐秘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一旦回归到母亲与儿女的具体经历中,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在读《娘》的时候,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但彭学明直接面对了这一切,他没有在自己的羞辱和耻辱处调转笔锋。他那么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比如他对母亲的怨怼,比如他会在看到继父暴打母亲的时候会在一边莫名其妙地快乐,他会在母亲被误抓之后斥责娘,他会在自己遭受歧视之后在心里产生对娘的厌恶,他会在自己长大之后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安排娘的生活,等等。他因为自己内心的伤害而感觉不到娘的疼痛,甚至在他成人之后,他仍然只顾自己的隐痛,而置母亲于不顾。对于这一切,彭学明完全地、客观地做了描述和记录,并一次次地解剖自己。他做的彻底而又赤裸。他坚定地承受了灵魂因为赤裸而降临于他的寒冷。当母亲去世之后的今天,当彭学明在灵魂的挣扎之后写作这篇《娘》的时候,他终于无畏地面对了这一切。“家庭苦难带给我的变态的自尊,已经让我彻底沦为了一个不孝之子”,“表面上,我似乎为娘的名誉在战,实际上,我是为自己的荣誉在战。表面上,我胜利了,实际上,我战败了。”“我对娘的爱为什么是以如此尖锐残忍的方式出现?”“我更加认为当时娘没有死,是我把娘活埋了。……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娘带着温热而柔软的躯体,无辜地装进了棺材。”这样的鲜血淋漓的自我解剖和忏悔,一次次撼动了我的心。当我读到这样的忏悔的时候,自恃可以面对一切的我,是否也真的敢于这样近身地解剖自己?敢于这样与自己的灵魂中的耻辱短兵相接?这看似容易和简单,却是需要超过我们想象的勇气和力量的。面对私处,人有遮挡的本能,而彭学明凶狠地放弃了遮挡。而这样的凶狠让生命的大爱和大美脱茧而生。
读《娘》让我感到,娘用她一生的卑微、屈辱、坚韧构成了她的伟大。这样的伟大里,我们都是参与者,是主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样的爱的链条上,我们都是承受者,又都是传接者,但这样的大爱,我们如何经历,经历之后如何面对,是我们每个生命都要反思的,但最大的被逼视者,应该是每一个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