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011年旱灾现状与农村治旱对策刍议
2012-04-14芮茂刚
芮茂刚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28)
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气象灾害。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旱灾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能危害农业生产,也能导致水资源供给不足,危及城市的安定;长期的干旱还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例如沙漠化加剧、风蚀加剧等。农业是受旱灾影响最直接、影响也最大的产业,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农村旱灾治理的对策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1 云南省2011年旱灾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云南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到特少,特别是中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1月1日至11月7日,全省平均降水量845mm,比历年同期偏少216mm,比2010年同期少144mm。全省库塘蓄水总量仅有44.4亿m3,仅为年度蓄水目标的58%,是近 17年来同期蓄水最少的年份。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楚雄、大理、丽江、迪庆、保山、文山、红河11个州市的94个县雨量偏少至特少。
持续的干旱,使云南省昭通、曲靖、楚雄等 9个市(州)4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旱灾。截至11月3日统计,共造成9个州市910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35.6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32万头;干旱造成云南大春农作物受旱 1232万亩、成灾590万亩、绝收91万亩;干旱造成林地受灾总面积1476万亩、报废面积337万亩。
2 云南省农村旱灾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农村旱灾治理现状
云南省连续3年遭遇了干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对云南省抗旱救灾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79亿元资金支持云南抗旱救灾。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省领导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
截至2011年11月,全省各级共筹集投入抗旱救灾资金4.89亿元。共有383万人(次)投入抗旱救灾,投入1840眼机电井、3363处泵站、12.83 万台(套)抗旱机动设备;出动机动运水车辆 8.55万辆(次);抗旱用电 2646万度、用油 4025t;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1万多点次;已临时解决了235.6万人、13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实现抗旱浇灌面积802万亩次。全省粮食生产在小春恢复性增产、大春局部地区减产、全省丰歉相抵基本保产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增产。
云南省气象部门也制定了系列防旱对策,例如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最大限度减少干旱损失和增加库塘蓄水;同时,及时通过气象预报等途径,警醒各地防汛与抗旱两手抓,做好局地洪涝、城市内涝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范。
为了应对旱情,云南部分州市也出台了一些稳定供水措施,尽量保护农业生产。
(1)禄劝县在各乡镇(街道)明确库(塘)长和流域责任人,落实库(塘)长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2)嵩明县计划实施抗旱应急工程59件,估算投资近 1600万元,预计工程实施后,可解决或缓解13.3406万人饮水困难。
(3)沾益县在农业生产上集成推广节水抗旱高效技术,实施科学抗旱,推广粮经作物十大重点科技措施,创建高产示范区,组织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同时,多措并举努力增加库塘蓄水,采取拦、提、引、蓄、拉等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山区“五小”工程的蓄水量,以保证人畜的正常生活用水。
(4)昭通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抗旱第一线,指导农民采取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重视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和林业生态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2.2 农村旱灾治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云南干旱课题的研究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农村治旱的问题很多,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不仅有外部的问题,也有农村自身的问题。
2.2.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程性缺水严重
云南各地州农村大多数水利工程多建于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工程设计普遍偏低,质量较差,加上工程运行与维修养护经费不落实,管理粗放,老化失修严重,大部分工程面临报废和重建。病险水库安全没有保障,汛期降低运行水位,甚至空库运行,旱期无水可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且配套设施建设落后。
此外,地州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不明确、管理主体缺位,尤其是小二型水库或以下的一些乡村水库。农民自身承担义务与责任的意识淡薄,只管灌溉用水,管理和维护跟不上,很少部分水能达到田间地头,不能有效发挥渠道引水灌溉的作用。
2.2.2 抗旱资金紧缺,投资分散
虽然国家和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治理旱灾,然而由于管理部门较多,涉及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发改、扶贫、国土等部门,而各个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途径等要求各有不同,加上统筹规划不强,使得资金存在审批划拨不透明、重复投资和投资分散等问题。
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云南部分县市已建立了抗旱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主要包括应急开发水源设备、抽水设备、运水输水设备以及治旱用油等。但是资金投入不足,储备物资较为缺乏。总体来看,抗旱资金比较匮乏。
2.2.3 农村抗旱能力不强
云南农村普遍使用开挖在地头的水窖储水,作为水源工程的主要形式。这些水窖在修建时,基本不考虑位置、水文地质等问题,因此有的水窖储水量不多,甚至根本存不了水。
有的农民只为了拿补贴,水窖不封顶,即使水蓄满了,蒸发也很快,关键时刻发挥不了作用。有的村镇共同使用的小二型,由于疏于管理,存在随意放水、引水的问题,还有随意承包养殖污染水源的问题。单一的水源蓄水形式,使得农村的抗旱能力有限。
2.2.4 农民节水意识差,抗旱意识不强
云南很多农村都存在“靠天收”的传统观念,遇到干旱时缺乏节约用水、维护水利工程的意识。
在笔者走访的丽江永胜县的部分农村,有的村寨水源不好,平常也只能保证人畜用水。近年来大多数村寨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到家,把水引进了家中,但少数村民根本没有节约意识,家中不安装水龙头,只用一个蓄水池存水,水满后任由其流淌。这种现象在走访的五、六个村中都存在。
农业用水方面,由于有的村镇对共用的小水库管理缺位,有的农户自行引水浇灌时,只管用水把自家田地“泡”漫,不会考虑适可而止。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也存在“重工程、轻农艺”的思想,把精力重点集中在大型水利的建设上,而忽视了农艺避旱措施的作用,节水农业的发展还未被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
3 云南农村治旱减灾措施和建议
针对目前云南农村旱灾的现状和农村治旱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农村治旱工作。
3.1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云南省地形地貌地类复杂,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群众居住、耕地分布较分散,且大多处于海拔相对较高区域,山高水低特点形成难于利用自然分布的河流水系水资源。三年的大旱现实,旱情最严重的正是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的农村,蓄水工程严重不足,抗旱水源工程严重缺乏。为此,必须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3.1.1 侧重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生活用水是最基本的保障,抗旱首先要解决农民生活饮水问题,其次才能考虑生产用水。云南虽然从 2005年就开始了农村人口饮水普查,并查明农村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368万多人。
政府在“十一五”期间也投资了大量款项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但仍然有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存在问题。因此,政府还应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对人畜饮水问题高度重视。一方面要落实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问题,避免资金分配和使用不规范;另一方面要强化专业找水队伍,在缺水地区大规模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寻找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解决水源性缺水。
3.1.2 继续加大对各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力度
数量众多的小型水库分布在云南各地,与大中型水库相辅相成,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云南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许多中小型水库所存在的问题,资金上长期投入不足,缺乏资金、管理缺位形成的恶性循环又更加重了一些中小水库的病险状况。
从 2010年开始,针对很多农村病险水库发挥不了抗旱作用的实际,云南已经开展了对病险水库的除险排患工作,目前已经完成1000余座,有442座完工发挥效益。这个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还应继续坚持,加大除险力度,特别对小二型水库和山塘水坝的除险、除沙泥等工作,加固,增强蓄水功能,为抗旱工作提供保障。
政府应抽出管护基金,派专人看护管理,建立责、权、利有机统一的新机制。
3.1.3 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对地州农村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也应重视起来。对小二型水库的值班室、通讯线路、渠系、交通等建设给予财政支持,解决水库的交通、通讯等问题,提高灌区渠系水利用率,切实保障好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对乡村的山塘水坝,改造引水沟渠,防止水流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2 统筹抗旱资金管理
3.2.1 整合抗旱项目
为了避免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发改、扶贫、国土等农村水利管理职能部门抗旱项目分散、存在重复投资等问题,可以对各个项目进行统筹协调,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有效的整合资金和项目资源,发挥资金和项目的最大效益。改变过去单打独斗、撒胡椒面式的传统做法,把各项抗旱资金进行整合,整体推进农村抗旱项目建设。
3.2.2 保障贫困地区抗旱资金投入
笔者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贫困地区的抗旱配套资金很难争取下来。有的是因为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积极争取,有的是因为治旱救灾社会捐助资金审批、下拨程序繁琐,周期太长,因而地方抗旱资金压力很大。建议适当简化治旱救灾社会捐助资金下拨的程序,加快发放进度,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以缓解当地政府资金困难,确保当地政府财政正常运转,从而保障治旱和治旱工程的及时有效持久的进行。
3.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抗旱能力
云南各地的气候、地形、水利条件和资金实力是各有不同的,因此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保护林地、果园发展,尽量减少高水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例如,对主产水稻的景洪、思茅、红河、玉溪、文山等地,一方面可以在确实无法保证用水的田块和水尾田、高坑田,将早稻改种春玉米或其他旱粮作物或经济作物;另一方面要示范推广良种和合理品种搭配,选用根须发达、耐旱性较强、生育期适宜的水稻组合品种。
此外,提高农村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推广农艺治旱技术。例如治旱育秧技术、育苗移栽技术、保水剂治旱技术、间套种技术、免耕栽培技术、“三避”技术、秸秆覆盖技术、营养袋育苗技术、营养液滴灌技术、深耕深松和聚土垄作技术。
3.4 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在广大的农村,村头的标语口号多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节水方面的标语较少,对节水的宣传活动就更不多。另外,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等也是造成水浪费的原因。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节水知识普及力度。节水并非只是干旱时节之事,而应让农民形成习惯。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发挥宣传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的作用,加强节水治旱舆论宣传,强化群众节水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我省水资源的现状及今后的严峻态势,推动节水型农业建设。例如,相关部门可在农村设立“节水宣传周”,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搞好服务与监督,将节水落到实处。
第二,教育农民合理利用生活用水。日常生活中节水的窍门很多,在大旱持续之际,一些农村家庭也学会了节水的方法,例如用养鱼的水浇花,用淘米水、煮面水洗碗筷,减少洗衣机用水量等等,通过二次用水达到节水目的。这些节水的基本方法,政府要大力倡导、鼓励,宣传好的节水措施。
总之,2011年云南的干旱仍在继续,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给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干旱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农村抗旱能力之差,表明云南的水利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应痛定思痛、总结经验,高度重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治旱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全省供水保障被动的局面。
[1]王树鹏,张云峰,方迪.云南省旱灾成因及抗旱对策探析[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9):139-140
[2]徐长春.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8):72- 73
[3]王莉萍.西南干旱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8):68- 69
[4]王小军.应对西南旱灾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0,(7):11-13
[5]商崇菊,王群,郝志斌.贵州省2009-2010年特大干旱灾害成因、特点及影响浅析[ J].中国水利,2010,(17):11-13
[6]昆明信息港,http://news.kunming.cn
[7]昆明信息港,http://news.kunming.cn
[8]云南日报,2011年11月09日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