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疫苗的免疫效果
2012-04-14董志刚
董志刚
(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600)
如何保障疫苗的免疫效果
董志刚
(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600)
长期以来,畜禽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一直是影响我国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损失近400亿元,相当于养殖业产值增量的60%左右。虽然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很多,但是免疫失败或缺乏免疫保护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可见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养殖业的影响,在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实践中,对畜禽免疫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动物、疫(菌)苗、免疫操作和免疫监测及管理等,因此只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就能使动物获得坚强的免疫力,降低传染性疾病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一、动物方面
1.动物种类和品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种病原的抵抗力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其不同品系对同一种病原的抵抗力也可能不同。随着现代动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培育对某种疫病具有特殊抵抗力的动物品种。因此,选择抵抗力强的品种或品系对抵御疫病的侵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动物的健康状况。预防接种的基本原理是将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引入动物机体内,然后动物机体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抗体,从而对该抗原引发的疾病产生免疫力。只有在动物机体处于健康状况时上述免疫应答反应才能顺利、充分地进行,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在进行免疫接种前应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对于患有疾病,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动物、营养不良消瘦的动物、处于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的动物、因饲养管理条件改变而处于应激状态的动物应暂缓接种疫苗,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待条件改善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3.饲养方式。目前我国的畜禽饲养方式主要包括集约化饲养和散养两种方式。与散养方式相比,集约化饲养的群相对比较固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原在不同群之间的传播,此外集约化饲养场的技术力量及思想重视程度都较散养户高,因此集约化饲养的畜禽的免疫力要比散养的高。在目前情况下,尽力采取集约化方式饲养,对于散养户在疫病预防上采取集约化的管理是提高畜禽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二、疫(菌)苗方面
1.疫(菌)苗的选择。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疫(菌)苗种类繁多,同一类产品有不同的厂家在生产,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但同时也有可能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给选购合适的疫(菌)苗增加了难度。因此,用户在选择疫(菌)苗时最好在有经验的兽医指导下选购,同时注意购买的疫(菌)苗应该是由国家兽医科研单位研制经实践证明免疫性能良好,而且生产企业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GMP认证,进口疫(菌)苗应选择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有中外文说明的。此外还应当注意要选购包装完好的产品,不要购买无标签、包装瓶和瓶盖破损、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标注不明、无详细说明书的产品,如果瓶内疫(菌)苗性状与说明书上所述不符的也尽量不要购买。在疫(菌)苗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是选择单联苗还是选择多联苗,一般来说单联苗的免疫效果优于多联苗,比如有报道说兔的“四联苗”和“三联苗”对兔瘟的免疫效果不如兔瘟单联苗。但也不能都选用单联苗,因为都选用单联苗一方面会增加技术人员工作量和养殖成本,另一方面也会给接种动物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而影响其生产性能。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本地区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最佳的免疫程序,一般来说对于该地区发生和流行面以及危害程度较大的疫病尽可能采用单联疫(菌)苗。此外对新增设的疫(菌)苗要先作小群试验,对已确定免疫程序上的疫(菌)苗品种,在使用过程中若需更换疫(菌)苗的生产厂家,最好也作一下小群试验。
2.疫(菌)苗的运输及储存。一般来说,疫(菌)苗的保存条件分为常温、冷藏和冷冻保存三种,不同的疫(菌)苗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在相应的条件下保存才能不影响其质量,如果需要冷藏或常温保存的疫(菌)苗因为温度过低导致冻结或需要冷冻保存的疫(菌)苗因为温度过高而发生融化都会影响其保质期,导致效力降低,甚至完全失效。比如鸡新城疫Ⅰ系、Ⅱ系弱毒疫苗,在零下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可达2年;在0℃~4℃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8个月,在10℃~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3个月;而在25℃~30℃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仅10 d。因此不管是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储存时都应当密切注意环境的温度变化。对于未按照要求保存的疫(菌)苗最好不用,若必须使用应在使用前进行质量检验,如对某些活菌苗经过不同条件的保存和运输后,在使用前要重新进行活菌计数,接种剂量按实际存活菌数计算。
3.疫(菌)苗的接种方法。疫(菌)苗的接种方法包括群体接种和个体接种两种,群体接种如气雾免疫、饮水免疫和喂饮免疫等,个体免疫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点眼、刺种等。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群体接种省时省力,节约成本,但其免疫效果不均衡,个别个体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个体接种使每个个体都能够接受足够的免疫量,但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因此各养殖场户应根据疫(菌)苗说明书的要求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
此外,在接种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不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如在接种前应对所用器具如针头、针管等进行蒸煮消毒,需要稀释的疫(菌)苗应根据每瓶分装量,安装说明书要求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到规定的倍数,且稀释的药液当天用完,隔日不能使用;在注射接种时吸药针头和注射针头分开,避免污染药液,注射时应足量注射,避免“打飞针”造成药液流失;注射后避免按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可能会由针眼流出。
三、免疫程序方面
免疫程序又称免疫计划,就是根据当地疫情、动物机体状况、现有疫(菌)苗的性能,为使动物机体获得稳定的免疫力,选用适当的疫(菌)苗,安排在适当的时间给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在制定免疫计划时应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动物的年龄和用途、幼龄动物的母源抗体水平以及疫(菌)苗的种类、性质和接种途径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
1.母源抗体水平对免疫程序的影响。母源抗体是幼龄动物经血液循环或初乳等途径由母体获得的对某些疾病的抵抗能力,该抗体一方面能使动物避免一些疫病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会给疫苗接种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弱毒活疫苗。如果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会有大量的接种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减少抗原的有效量,从而降低针对该病原的抗体水平;但是如果母源抗体过低时才开始接种疫苗又会有一段时间内抗体水平较低,形成所谓的“空白期”,因此接种时间最好依据免疫监测结果、有关专家或厂家推荐的免疫时间等确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母源抗体的水平及半衰期不同,即使同一种抗体其在不同动物体内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比如雏鸡的母源抗体一般在出壳后3~5 d内达到顶峰,而后迅速下降,半衰期4.5 d左右,高母源抗体17~21 d左右即丧失对雏鸡的保护力,低母源抗体10~14 d即丧失保护力。因此了解动物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选择最佳的接种时间对提高动物免疫力有重要的意义。
2.疫(菌)苗种类对免疫程序的影响。许多传染病病原存在若干种不同的毒株或血清型,因此针对同一种疫病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些病毒或细菌会发生变异,出现超强毒株或新血清型,或现场毒株具有很高的毒力,这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免疫程序,选择合适的疫(菌)苗进行接种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如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方案应根据污染程度和历年的接种情况而定。如果环境中不存在超强马立克病毒,往年用HVT苗效果好的,则可继续使用,相反应改用HVT+ACMTm1或用Z4+HVT二价苗,或用814+SB-1+HVT三价苗。上述3种苗在马立克氏病毒污染严重或存在超强马立克氏病毒的环境使用,能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再比如有报道认为在新城疫病毒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用N79等免疫原性较好的疫苗作首免,比用新城疫Ⅱ系苗效果要好得多,用新城疫灭活油乳苗作加强免疫,能产生高而均匀的抗体。
3.多种疫苗或多次免疫时间对免疫程序的影响。如果同一时间需要接种两种以上疫苗时,或同一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时,要考虑疫苗之间或多次接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疫苗间在引起免疫反应时互不干扰或有相互促进作用时,才能同时接种。如果互相间有抑制作用,则不能同时使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如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马立克氏病等进行两两混合同免。有的是可以混用,但有的混合后就会产生互相干扰,影响其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据试验证实,当免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每只鸡疫苗量小于免疫新城疫的每只鸡的疫苗量时,抗体不会产生干扰现象,但当免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量大于免疫新城疫疫苗量时,则传染性支气管炎就会对新城疫的免疫产生严重干扰。据报道,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野毒都会干扰其它疫苗抗体的产生。除非经过确切试验证实或厂家对疫苗互相干扰已作考虑后所研究的联苗可以混用外一般以不混用为妥。再比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活苗或支原体活苗之间的免疫时间间隔至少为10 d,因为这些疫苗都作用于鸡的呼吸道组织,如果免疫的时间太接近,会导致相互干扰或急性反应。
四、加强免疫监测和饲养管理
1.加强免疫前、后的免疫监测。免疫监测一般是采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免疫动物群血清抗体的平均滴度,比较接种前后滴度升高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来评价动物的保护力或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接种后的平均抗体滴度比接种前升高4倍以上,即认为免疫效果良好;如果小于4倍,则认为免疫效果不佳或需要重新进行免疫接种。此外,通过免疫监测结果还可以评价疫苗的选择是否合理、免疫时机的选择是否合适、接种剂量是否准确等。在免疫的同时选择良好的监测手段,建立和执行可行的免疫监测程序,来优化免疫程序并确保免疫效果,才能最终达到控制疫病的目的。目前,有条件的养殖场(户)可以自己建立机构,一般都设有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没有条件的可以到当地动物防疫监督,均可开展免疫监测,可为广大养殖场(户)进行免疫效果评估,广大养殖场(户)最好选择水平较高、相对固定的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建立本场主要疫病免疫抗体动态变化的标准曲线,使免疫工作更有的放矢、更有效,对于更好地搞好本场的疫病防疫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加强免疫后的管理工作。接种疫(菌)苗后,要加强对禽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禽只的影响。弱毒苗以及灭活苗的使用,对禽体来说也是一个弱的应激,而接种疫(菌)苗后一般要经过约1~2周的时间机体才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因此这期间需要做好更为细致的管理工作,切不能认为用了苗即完事。可以适当在禽群饲料中补充一些诸如维生素C、维生素E之类增强体质的营养物质,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类药品,减少冷热、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大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机体顺利地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要特别注意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否则很可能导致免疫失败。也有人认为使用免疫增强剂以增强免疫效果。免疫增强剂的种类很多,如免疫型中草药,其不仅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而且还能促进鸡的生长发育,且没有药物残留。免疫型中草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
疫苗反应的治疗方法。在注射疫苗时, 由于疫苗质量、操作不当或个体体质差异等多种原此外还应当注意对一些疫苗反应的处理。在接种疫苗后个别家畜会出现轻度精神萎靡或不安、食欲减少和体温稍高等情况,一般这种症状可自行减轻或消失。如果出现气喘、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抖、皮肤发紫、口吐白沫、时常排粪、后肢不稳或倒地抽搐等急性反应,提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此时应尽快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若心脏衰竭、皮肤发绀可注射安钠咖,并注意保温、通风和给予充足干净的饮水。
3.非特异性免疫是所有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种因素都可能对该过程产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主要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因为特异性免疫力的诸多缺陷,使得免疫力的提高并不完善、也不彻底,而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所有免疫力的基础,除了能够提高鸡群的整体抵抗力以外,还能够使鸡群的特异性免疫力进一步加强,如果非特异性的免疫力能使特异性免疫抗体提高一个滴度,那么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对畜禽群体的保护将会具有比单纯的特异性保护更为强大的整体保护。其意义要比单纯的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更为重要!而现在人们对非特异性免疫力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特异性免疫力而忽视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那是错误的。只有提高畜禽的综合免疫保护力(包括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够取得更好地保护。
总之,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尽力降低或避免对免疫应答过程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能够促进和加强这一过程的条件,对于使动物建立坚强的免疫力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