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思考
2012-04-14陈祥平范小敏罗达天
陈祥平,范小敏,罗达天,杨 彪
(1.四川省丝绸协会,成都 610031;2.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31;3.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成都 610041)
“十二五”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思考
陈祥平1,2,范小敏2,罗达天1,杨 彪3
(1.四川省丝绸协会,成都 610031;2.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31;3.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成都 610041)
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四川茧丝绸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二五”;茧丝绸行业;发展;四川
“十一五”期间,四川茧丝绸行业坚持市场导向,贯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生产要素成本上扬、人民币持续升值、茧丝行情大幅波动和“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确保了全行业的平稳发展。
1 “十一五”发展回顾
1.1 茧丝绸产量
据四川省农业部门、丝绸协会统计,2010年全省有桑园12万hm2(180万亩),发放蚕种205万张,产茧7.1万t,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11.5 %;蚕农售茧收入20亿元,比2005年增长52.3 %;生产丝类产品2.8万t,比2005年增长43.9 %;生产丝织品2.3亿m,比2005年增长103.3 %;全行业实现产值24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2 %;丝绸商品出口额3.0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7.31 %。丝绸生产、出口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1]。
1.2 蚕桑产业布局
2006年以来,全省有14个县(区、市)列入“东桑西移”工程实施范围。以此为契机,全行业继续做好蚕桑基地规划布局和实施标准制定工作,扎实推进“东桑西移”,促进了蚕桑蚕茧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到“十一五”期末,已初步形成攀西、川西北、川南三大优势蚕桑蚕茧产业带,发种量、产茧量占全省70 %,蚕茧质量居西部省(市、区)前列,呈现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势头。
1.3 蚕茧流通
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茧站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有效地规范了鲜茧收购秩序。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建立起了供需互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全省茧丝绸行业平稳发展的保障。
1.4 结构调整
围绕延伸产业链,深化加工深度,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在蚕种发放和蚕茧产量、收购量下降的格局下,丝、绸两大类产品产量仍然保持增长,丝织品增长幅度高于丝类产品增长幅度。2010年,丝织品出口份额占66.5 %,比2005年提高了18.2 %。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稳健起步。
1.5 技术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省白厂丝生产已全面淘汰了落后的立缫缫丝设备及生产工艺,采用国产新型自动缫丝机及生产工艺;双宫丝生产开始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双宫丝自动缫丝机及生产工艺。剑杆织机等丝织设备在丝织品生产中逐步扩大使用,丝绸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产业集聚和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部分市(县、区)在工业园区专门规划丝绸产业园,已建成南充都京丝绸工业园、嘉陵工业园、武胜县安泰丝绸工业园,提高了产业聚集度。以四川朗瑞、广安安泰为代表的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了贸、工、农、资产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要素投入集约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念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1.6 丝绸文化和品牌建设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四川建设“旅游大省”推动,加大了蜀锦、蜀绣等传统工艺的发掘和传承力度,开发出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丝绸服装、家纺用品及工艺品,蜀锦、蜀绣已成为国内外游客认识和了解四川的重要载体,初步建成的四川丝绸博物馆和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成为国内外游客认识和了解四川丝绸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南丝路”“依格尔”“六合”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受到用户和消费者欢迎。
2 存在矛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茧丝绸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行业产业链长、经济主体多元化突出,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发展转型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聚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占相当比重,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劳动力、能源及机物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矛盾和问题有增无减,制约着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十二五”发展前景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四川茧丝绸行业谋取进一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1 发展的机遇
国家将纺织工业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振兴丝绸,给四川茧丝绸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证。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鉴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给了四川茧丝绸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在扩大内需、稳定国际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发展空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对发挥四川茧丝绸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同行业中的既有优势,引进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生产经营要素,提高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行业升级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近年来丝绸商品出口量虽有下降,但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逐步趋稳,包括丝绸制品在内的纺织品服装市场继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内消费追求绿色、生态、环保的消费理念已逐步形成,内销市场拓展的蚕丝被、丝绸内衣、丝绸家纺等产品销售,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进一步扩大丝绸内需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3.2 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蚕桑生产一直受到其他种养项目比较效益的挑战,囿于传统分散养殖模式,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产业基础不稳,将严重制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多种新型纺织纤维的问世及纺纱精细化,更多面料的功能不断接近丝绸,生产成本却相对低廉;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惠及茧丝绸较少,生产水平和效率较低;劳动力、资源、能源、运输和环保成本的不断上升,使行业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加大。
茧丝绸行业在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表现出在原有主销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在弱化。行业从业人员减少,行业各环节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基本格局,较难抗御市场跌宕起伏的风险,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不牢。
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丝绸及其制成品消费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好转的前景并不明朗;受政治、经济双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对以外贸出口为主的茧丝绸行业,是重要的制约。
4 “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4.1 主要目标
4.1.1 主要产品产量
到2015年主要产品年产量达到:桑园面积13.33万hm2(200万亩),发放蚕种245万张,蚕茧产量8.5万t,丝类产量3.2万t,绸类产量2.5亿m,丝绸印染8 000万m。其中印花绸2 000万m,丝绸服装3 000万件(套),丝绸家纺产品2 000万件(套)。
4.1.2 主要产品质量
到2015年主要产品质量达到:选育并推广适应四川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的新桑品种2~3个、新蚕品种2~3对,厂丝等级4A级以上不低于总量80 %,生坯丝织品一等品率90 %,成品绸一等品率85 %,“高档丝绸标志”授牌4~6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4个。
4.2 工作重点
4.2.1 基础建设
以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心,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科技为支撑,法规为保障,加快推进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特色产业转变。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优势资源,连片规划,集中发展,重点发展3.33万hm2(50万亩)攀西产业带,3.33万hm2(50万亩)川南产业带,6.67万hm2(100万亩)川西北产业带。发展方式上推进“三个转变”: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规模由零星向适度规模转变,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技术应用上实现“三个突破”:优化桑蚕品种布局取得突破,省力化技术推广取得突破,多元化产品开发取得突破;体制机制上实现“三个创新”:创新发展投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桑园土地流转机制;发展保障上健全“三个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
在重点发展的3个产业带,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加工链长、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按照《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规范、引导蚕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2]。
4.2.2 技术创新
整合资源,构建面向全行业振兴和发展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技术服务、信息发布等活动。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研究选育适应四川自然环境,抗逆性强的新桑、蚕品种;加大对优质、高效、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及设备的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积极开发真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新型纤维的混纺、交织、复合、包缠等新型高档丝绸面料及其复合染整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实现纤维优势互补。加快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步伐,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高效、节能、清洁的工艺技术装备替代、改造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促进行业提档升级。
4.2.3 自主品牌
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示范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形成一批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的丝绸服装、家纺自主品牌。按照“扶优扶强”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托行业协会,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企业盈利能力强的3~5家茧丝绸自主品牌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培育。在跟踪培育过程中坚持“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始终保持自主品牌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4.2.4 市场开发
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和“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完善营销方式,创新营销模式,加强营销服务。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不断开发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引导、扩大消费。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
引导企业“走出去”,鼓励具备条件的、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获得国际认证、注册国际品牌;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以新兴市场为切入点,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同行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对话,定期在有关目标市场举办自主品牌专题博览会、展销会、发布会,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4.2.5 资源利用
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力度,推进桑果资源开发利用,拓展鲜销市场,完善深加工体系;推进桑叶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以养蚕为主,畜用、药用、蛋白粉生产等多用途加工体系。以桑枝、桑皮、蚕沙、丝胶、丝素、蚕蛹等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食品、医疗保健、纺织原料、化工等领域的新产品,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拓展茧丝绸生产各环节主副产品加工深度及应用范围,延长产业链,提升茧丝绸行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2.6 丝绸文化
在建设产业集群中,保留具有传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特色的生产场地、厂房及加工手段,开展工业旅游和农业观光,丰富对青少年科技知识普及和市民度假休闲内容。整合蜀锦、蜀绣和嫘祖文化等资源,以四川丝绸博物馆、蜀绣文化公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丝绸主题公园等为窗口,开发丝绸历史文化、专题旅游项目,传承和弘扬四川丝绸历史文化。以四川传统丝绸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现代创意设计、市场需求及专题策划,积极推进丝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升四川茧丝绸大省形象,加快向茧丝绸强省迈进步伐。
5 结 语
“十二五”是四川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省茧丝绸行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同在,希望和风险并存。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制定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速技术进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并辅之以各项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对指导全省茧丝绸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2006年版)[M].杭州:《丝绸》杂志社,2007:196-199.
[2] 刁学峰.四川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J].四川蚕业,2011(2):1-4.
Development of chrysalis silk industry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HEN Xiang-ping1,2, FAN Xiao-min2, LUO Da-tian1, YANG Biao3
(1.Sichuan Silk Associaton, Chengdu 310031, China; 2.Sichuan Academy of Silk Sciences, Chengdu 310031, China; 3.Sichuan Sericulture Administration Station, Chengdu 310041,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achievement and problems in chrysalis silk industry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was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challenges in chrysalis silk industry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wa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working key was also put forwarded.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hrysalis silk industry; Development; Sichuan
F426.86(271)
B
1001-7003(2012)03-0061-03
2011-11-23;
2011-12-09
陈祥平(1955―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茧丝绸行业管理和科技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