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广西中小河流治理的探讨

2012-04-14龙益辉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型护岸河流

龙益辉

(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南宁 530023)

1 广西中小河流概况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经济资源。河流是地表水资源的载体,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人类文明是从河流两岸孕育并逐步走向辉煌的。

广西中小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有1210条,总长4.45万km。小河流居多,流域面积200km2以下的河流有984条,占全部中小河流的81.3%;流域面积大于500km2的河流有147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78条。

广西河流分属珠江、长江、百都河,以及桂南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四大水系。广西河流主要属珠江流域,其在广西境内流域面积为202415km2,占珠江流域面积的57.43%,占广西总面积的85.53%。

广西重要城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等及其工矿企业、交通设施、主要产粮区都处在大中河流沿岸,成为经济走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河流沿岸也逐渐成为经济开发和人居生活的主要地带。但防护区工程之薄弱与洪水频发的矛盾愈显突出,我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中,广西占3个(南宁、柳州、梧州)。南宁市1968年洪水受灾后,1972年才开始兴建防洪堤,柳州、梧州市过去一直未设防。

自长江1998年大洪水后,中央对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广西又逢1997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五大城市的重要河段,西江经济走廊,以及沿海重要地带的河防建设才获得较快进展。截至2010年,全区有各类堤防2867km,累计达标堤防671km,达标率为23.3%。2008年建成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郁江支流右江上的百色水利枢纽(总库容56.6亿m3,防洪库容16.4亿m3,装机54万 kW)。

通过十几年的江河治理,防洪涝灾害能力提高,水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为城镇创建了优美的滨水空间。如南宁市邕江江北中堤建成了4.67km长的堤、路、园相结合的高架桥平台式民生广场,成为“中国绿城”的新亮点。桂林市对两江(漓江、桃花江)四湖(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进行整治,采取了防洪治涝、疏浚清淤、河湖连通改造等措施,工程完建后,在2003年“十一”开放了两江四湖游览区,造就了“奇峰城周立,一水抱城流”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着大批游人尽赏“碧水城中流,人在仙境游”的美景。一些县城通过江河工程建设、河道疏浚,不仅构筑了安全保障线,也美化了城镇,方便了交通,成为市区的主轴线,创造了宜人的亲水空间,是人们晨练、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 广西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广西是全国山多地少的省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海拔大于800m的山地面积占34.8%,海拔大于500m的山地面积占53.1%。广西又处于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0mm,十万大山以南沿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超过2500mm。

由于山多坡陡、雨暴频繁,自然生态条件原已脆弱,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们一味向自然索取,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中小河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河流源头区、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在漫长的年代里,为解决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耕地不足问题,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以及无序开矿、采石、建厂、修路等,大量搬动了土石方,而又无水保措施,以至森林被大量砍伐,光山秃岭增多,不能涵养水源,山区“石漠化”加重,大量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

b.洪涝灾害频发。一遇暴雨、大暴雨、滑坡,崩岸、泥石俱下,淤积河道,而中下游河道无防洪设施或防御能力低,致使洪水一来房倒屋塌、农田受淹,群众生命财产受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c.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村化肥农药等灌溉尾水不断向河道排放,使河流水质严重恶化。“垃圾入河、污水横流”到处可见。

d.河道变形,调蓄能力降低。任意侵占河道,人为设障,无序采砂,使河道变窄变浅,调蓄能力降低,加剧了行洪不畅,不少河道出现“小流量、高水位,中水位、抢大险”的情况。

广西中小河流长期存在的以上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严重局面。过去,中小水利工程一般都由县级政府负责建设管理,广西许多县都处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县财政普遍困难,因而中小河流治理的需要与建设的财力缺乏矛盾突出,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群众生活难于提高,水环境、生态环境呈日益恶化趋势。

2011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水利的改革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同时非常重视民生优先原则,明确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的保障作用。这给广西中小河流治理带来了福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发展机遇!

3 治理措施和建议

中小河流治理的目标具有综合性、多元化,涉及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交通、污染防治、渔业水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由此也相应涉及多专业、多部门、多单位。因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水利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结合,使流域、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统一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用,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化河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建设生态型河流是实现治水新思路的战略目标

河流健康生命理论的提出,为“河流回归自然”、“生态工程治理”开辟了新思路。

水环境重新自然化,自20世纪70年代已风靡发达国家,如流经瑞士、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的莱茵河,二战后,因各国争相发展工业,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被形象地称之为“欧洲的下水道”,生物物种减少,鲑鱼死亡……

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相应法规,严格规定工业、农业,生活污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违者罚款。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河流自然生态措施,如拆除水泥钢筋混凝土护坡,以草木为主绿化河岸;拆除不合理的防洪、航运、灌溉工程;对部分裁弯取直工程进行自然形态恢复……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至2000年莱茵河实现了预定整治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河水清澈、洁净。鲑鱼已回游到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化水平。

荷兰提出“还河流以空间”,采取退堤、退滩,疏浚河道,挖低河滩措施,恢复河道调蓄水量能力。

据最近报道,美国为了拯救日渐濒危的三文鱼,2011年9月启动了最大规模的拆坝行动(需3年完成),将拆除艾尔华河上的两座近百年的大坝,宣传的口号是“艾尔华河上生态恢复,自然景观永不消失”,“把河道还给三文鱼”。

我国在治河新思路的指导下,各省对河流治理开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国内外治河新技术、新经验为中小河流治理提供了借鉴。

在建设生态型河流的同时,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滨水空间是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通过建设江滨公园、花坛、园林小品、特色景点、亲水平台、步道等,使河流的自然演进与城市空间的扩展相结合,提高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水利的文化品位。

3.2 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是治理的关键

规划是综合治理河流的宏观控制依据。广西中小河流规划工作起步晚,在治理模式和关键技术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规划难免有仓促不周之处,抓好规划的编制、修改、审定工作十分重要。规划重点以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以及人文景观为主,自始至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治理全过程。

设计是水利工程的灵魂。地球上没有相同的两条河流。因此,在调查研究河流、河段来水来沙及其演变特性,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当地材料,河流与水生态环境关系基础上选择最佳措施方案非常关键。

新的治水思路、先进的理念要通过工程设计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以转化为设计构想及设计方案。因此,设计人员学习先进技术、开阔视野、勇于实践、走创新之路十分重要。

3.3 生态型堤岸防护结构型式的探讨应用

生态型治河特点如下:

a.从单纯注重水安全、水功能转变为建设水安全、水功能、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相结合的生态型河流。

b.合理利用各种生态资源治河并保护其自然生长空间,不再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材料渠化河道,保留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绿意盎然的景色、风情。

c.保持水与岸、水与土、河水与地下水的连接贯通,保持滩岸湿润带,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滞洪补枯。

d.保持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使鱼、鸟、两栖动物有水边栖息之所。

e.河流治理与城镇环境美化、人文景观保护建造相结合,满足人们需求的优美的富有特色的滨水空间。

一些发达国家为重建“自然型”河道,拆除了大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泥、钢筋混凝土护岸,广泛采用透水、透气、透土的新结构型式,较广泛地采用网格式混凝土夹带草皮护坡型式。日本已尽量采用木桩、竹笼、卵石等材料护岸,如采用透水性强的框架砌块、框格上覆土种植芦苇和草等,常水位以下采用抛石、卵石笼等护脚防冲。

生态型护岸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发展很快,前景看好。近年来在护岸中多采用土工格室草皮护坡及土工网垫护坡,考虑到这些有机材料日久腐烂会造成污染,已在探索其他结构型式,如有的已采用棕纤维生态垫作为替代,在其上可覆土插柳,形成植物防护工程。

其他较好的堤岸防护结构型式介绍如下:

a.生态混凝土护坡。以人工预制开孔的混凝土块为单元,使每块之间相互啮合,形成整体铺于坡面,利用块体开孔及块间空隙种草、灌木,具有缓冲、抗冲能力,共同保护堤岸。

b.生态网笼护坡。用镀锌或喷塑铁丝制成网笼,内填块石(卵石或拆除的旧混凝土块),网笼间缝隙及表面覆土,种草、灌木,促成植物生长,形成生态网笼护坡。网笼护坡坡度可以较陡,形成挡墙式护岸,基脚需作防冲加固。在桂林漓江及防城港市防城江治理中采用,效果很好。

c.栅栏护岸。在堤岸坡脚处打入木排桩,在木桩间钉木条(或绑扎)连接或用树梢杆编篱,形成栅栏,回填土料或加石料,在栅栏形成的面上植灌木、草。一般在中常水位以下用栅栏式防护,中常水位以上采取岸坡植树种草防护。栅栏护岸可自下而上打多排栅栏形成台阶式栅栏护岸,中间配以木步行台阶将非常美观大方。

其他堤岸防护结构型式众多,需要从经济、环境、有效性方面选择适合具体河流河段情况的结构型式。

对于河势变化剧烈的弯道顶冲段、河道狭窄段,需要注重堤岸坡脚的防护,一般可以对水上采用新的生态型护坡,对水下可采用传统的抛石、石笼、沉枕、混凝土异型块体、沉排、桩石护脚以及其他新结构型式。

对于流速较小、坡面较缓或滩地较宽的河段最宜种植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护岸,以及插活树枝、铺活树枝护滩护岸。广西沿海在避风、浪潮较小的海岸广泛采用红树林防护海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许多海滨绿洲,一片生机盎然景象。

3.4 建设强有力的水利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干好事业的根本。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广西基层水利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建议通过招聘、培养、培训、鼓励自学成才等途径造就人才充实基层队伍。基层单位多数地处山区、边远地区,条件艰苦,需要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广西水利行业高层人才、专业带头人、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难以适应水利科技发展的需要,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很好地解决。要科学选拔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完善对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十分重要。需要立足高远,以人为本,关心爱护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为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资源。

3.5 切实加强河道管理工作

加强河道管理工作是巩固河道治理成果、发挥治理效益的关键。绝不能走边建设边破坏、先建设后破坏的老路。目前中小河流管理工作薄弱,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a.建立健全河道管理机构。在建设治理河道的同时,建立管理机构,按定额标准配备管理人员,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维修养护,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效益。

b.河流治理是一项多目标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环保、城建、林业、水产、旅游等部门、单位。河道管理在依法行政方面要与这些相关单位搞好协调,形成高严态势,联合执法。诸如涉河项目的依法审批;河道采砂实行严格的采砂许可制度;河道的清淤、清障,严禁垃圾入河,污水应达标排放……。使这些执法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强化依法管理获得突破。

c.由于河流线长面广,河流污染防治任务更显繁重,广西中小河流垃圾入河、污水无序排放随处可见。这是污染河流、影响水质、恶化环境的祸根,因此截污、治污是生态型河流整治的关键。

d.积极推进河道的信息化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数据库,实时监控,注重对河道断面、水情、堤防、护岸、水质、涉河建筑、河道采砂等资料的积累、更新,使河道管理科学、规范、高效,使生态型河流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4 结语

我国水利事业正在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小河流治理也迎来了建设高潮。广西中小河流众多、治理任务繁重,治理要以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水质污染、干旱缺水、景观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采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推进生态型河流建设进程。

广西中小河流治理起步较晚,需要借鉴国内外治理的先进技术、经验,采用适合各河流特性的治理策略、技术,勇于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实现生态型河流综合性治理目标。

猜你喜欢

生态型护岸河流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联锁式生态护坡砖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中小型河道新型护岸结构治理规划探讨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牤牛河护岸治理工程拦河泄洪闸稳定计算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