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2012-04-14石惠芳
石惠芳
(山西省汾河水库管理,山西 太原 030006)
1 重要意义
1.1 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提供保障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做好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具体体现。农村工作的核心是把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的实际问题。多年来,我国农村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投入治理资金有限,不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治理,一些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因此,大力加强农民居住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是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愈加优美、生态更加文明,是实现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的标志性体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与村容建设和村貌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及时清除农民居住地的污染源,清除生活污水垃圾,保护好农村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加强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农村居民点为中心,多方做好农村山、水、田、林、路、厕、池、管线,以及村镇、田园防洪、排涝、排污等项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综合建设,制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村民居住环境进行整体绿化、美化,通过治理,使农民居住地环境发生质的改变,将每一座村庄建设成为风景优美的生态园林村,才能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达到村庄、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2 主要做法
2.1 做好保水固土工作
在保持和增进土壤生产能力方面,水土保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双重结合的结果。在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地方政府、水土保持有关部门和乡村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卓有成效的保水固土工作,带动和促进农民居住地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优化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开发、利用和调整过程中,积极发展沼气、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围绕保水固土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循环经济,做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各居民点水保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2.2 加强建设模式研究
一是采取适合“山、水、林、草、田”的建设模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可以采取农户自愿的承包模式,鼓励引导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以符合实际的多种承包形式,对居民点的荒山滩涂、林地草场、河流水库、公用田园等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在明确水土保持建设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实行自负盈亏式的合同承包和小规模开发治理,也可以采取农户任务划分模式、专业户自主经营模式、拍卖租赁招商模式等方式,促进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采取适合“庭、村、路、井、产业”的建设模式。可以采取庭院生态循环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养殖业,构建养殖、沼气、农民生活和种植一体化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在减少种植业、养殖业投入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同时,可以采用优质产品基地模式、水产养殖与种养结合的复合农业模式,在达到水土保持目的的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做好村舍美化工作
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村舍美化是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各地政府、水土保持等职能部门以及村委要提高对村舍美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农村居民点周边路旁绿化、村居庭院绿化、村民公用绿地绿化以及环村带等地的绿化建设,努力实现居民点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从而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同时,要通过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生态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多方提升农村村舍美化工作的发展潜力,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观,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草绿的美好新农村家园。
3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义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投身新农村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为创造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的生活环境,为建设文明富裕的农村居民区,为农村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