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视角下的学术不端与学术权威伦理精神

2012-04-14

关键词:本性不端伦理

冯 烨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层出不穷,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涉及学术界顶层的学术权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多家报纸与网站纷纷披露了学术不端相关事件[1,2],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术不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玉圣阐述了学术腐败综合治理问题[3],张建华从经济学视角对学术腐败进行了分析[4],李勇从法律角度剖析了科学欺骗的性质及防制策略[5],阎光才探讨了高校学术失范的动因与防范机制[6],何中华从制度层面提出防范学术不端的对策[7]。但从学术主体自律角度考察学术不端的研究很少,从学术权威伦理精神视角探讨防治学术不端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本文以学术权威伦理精神为切入点,从伦理学视角着重分析学术不端的伦理缺失,探讨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的当代内涵,找寻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倡导以学术权威伦理精神引导、规范学术行为,从源头上防治学术不端,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一、学术不端之伦理缺失

(一)学术不端种种表现

学术不端在此泛指所有与学术有关的不端正、不正当的现象,可分为学术失真、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三大类。

学术失真即不真实的学术,是指学术活动取得的成果如实验数据、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知识性产品不符合客观事实。这类学术不端范围广泛,包括伪造学历、工作经历、著作封面,捏造、篡改、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以学者身份从事各种欺骗活动等。

学术腐败是与钱、权有关的学术不端,主要包括行政官员为保住乌纱帽或升官晋迁而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得“空头”学位,富人以巨资购买高学位,学术人员以学术谋取荣誉、金钱或官位,学术评奖中贿赂评委,靠关系争项目、争得科研经费,以及滥用科研经费等。

学术失范是违反学术规范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如出版社或期刊社违背学术标准而出版人情稿、关系稿,或重数量忽视质量,将一篇论文改成两篇,将一本著作拉成两三本小册子;学者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或不及时发表研究成果;导师不尽指导责任;机构或个人设置研究障碍等。

其中,有些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交叉性质,不能严格地将其归为某类。例如,为谋得一官半职或争得研究经费,在学术研究中滥用学术权威;学术人员不搞学术,却通过投机钻营、操弄权术获得学术地位等,都既是学术失范,又是学术腐败。因此,以上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以便进一步考察学术不端内在的伦理缺失。

(二)学术不端缘于学术在其本性上的伦理缺失

学术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社会中的一些富庶的、思想活跃的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以及一些“智者”对知识的好奇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术活动也由依靠个人兴趣单枪匹马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少数人的合作研究,直至形成今天现代化的、大规模的、有社会建制的、职业性的学术团体研究活动,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学术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盛发展历程的内在动因,在于学术自身内在规律的支配,是由学术求真、求善、求美的本性决定的。自然科学本性侧重于“求真”,发现自然的奥秘,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指导;人文社会科学本性倾向于“求善”,寻求社会规范,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提供依据。“求美”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的本性追求,自然美、科学美、道德美等,体现在学术研究成果中,美是学术内在和谐、统一本性的外在表征,是“真”与“善”的统一,对美的追求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而当今出现的种种学术不端有悖于学术追求真善美的本性。

学术不端是学术求真、求善、求美本性的异化现象。在学术上,“求真”要求学术主体与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相符合,要求学者在学术活动中事实求是。学者不能变非为是、弄虚作假、无中生有,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其研究成果要符合客观事实。求真缺失导致学术失真。“求善”体现学术主体之间、学术主体与非学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主体在各自的领域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求善缺失,使学术主体逾越权力职责范围,破坏社会规则和学术规范,导致以权、钱、学谋私利的学术腐败。“求美”是求真与求善的统一与升华,着重体现学术主体的精神追求及其对学术产品的审美态度,要求学术主体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能浮躁,不能低水平重复,更不可粗制滥造。求美缺失,则学术失范滋生。因此,学术本性上的失真、失善、失美三种伦理缺失,是各类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尽管造成学术不端伦理缺失的原因众多,但究其本因,无外乎名(荣誉)与利(地位和金钱)的诱惑而导致了学术伦理精神的匮乏,尤其是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的丧失、异化或歪曲。

二、学术权威伦理精神

学术权威是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力量和威望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的进步,学术权威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由仅指权威学术人物的狭义概念拓展为包括权威学者、权威学术研究机构、权威学术刊物三大学术主体的广义概念。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现代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阐明和肯定,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当代是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学术研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不断被拓展和深化。其中,作为学术精神典型代表的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学术权威具有远见卓识,敢于大胆创新,对本领域研究起着引领导向作用。一门学科学术权威的形成,是该学科成熟的标志,也是该学科进一步向纵横两方向拓展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正是在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哈雷、惠更斯,法拉第、麦克斯韦、伦琴、居里夫妇、普朗克、海森堡、卢瑟福、爱因斯坦等一批又一批学术权威的带领下,逐步深入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研究。创新精神是学术权威的首要精神,“创新是学术的不竭之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社会价值创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创新更具有突出的意义。哈佛大学能够培养出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有成就的新闻记者等,其魅力就在于哈佛的“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校园精神。

开放包容和善于合作的精神。现代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学术研究进入建制化时期,各学科在向纵深发展而趋向分化的同时趋向综合,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系日益紧密,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珠联璧合。尤其是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多学科的高度交叉性与深刻复杂性日益增强。学术权威更乐于接受新信息、新观点,同时善于合作、善于充分利用彼此拥有的资源(包括知识、信息、研究设备和经费、人员等),以促进学术研究持续有效地进行。

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精神和乐于培养人才的师道精神。学术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继往才能开来。学术之树枝繁叶茂,需要一代接一代学术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正如第谷发现开普勒、法拉第发现麦克斯韦一样,学术权威要发扬伯乐精神,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敏锐地发现和培育人才。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传承,学术权威肩负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持学术血脉源远流长的重任。

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精神。学术权威不向权力屈服,敢于反抗来自行政、宗教等方面的不正当压力;不受金钱诱惑,维护学术界利益,保持教学、学习、科研等不受干涉。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学术领域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方法并存,允许怀疑和批判,反对利用权威压倒另一派的观点或遏制、阻碍新成果的发表,更反对借自由、民主的幌子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术共同体成员及非学术人士有巨大影响。学术权威不仅具有人们应有的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团结仁爱、善良谦虚等美德,而且不将个人恩怨、私心偏见带入学术中,展现出与学术相关的崇高精神,如锲而不舍的顽强拼搏精神、捍卫真理献身学术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学术权威在学术的具体研究过程及成果的发表、评奖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世人树立了典范。此外,学术权威对社会对人类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为人类而学术,非常关注人类的未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防止纳粹德国研制、使用原子弹,爱因斯坦和几名科学家联名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美国抢先研制。但当发现核武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时,他们又及时上书白宫请求中止核武器的研制。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权威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注重当代人的发展,而且重视子孙后代的利益,如科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等非常关注并积极研究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能引起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在带来巨大利益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诱惑。学术权威特别要有高度的是非辨别力和学术尊严感,揭露、批判学术不端,勇于捍卫学术尊严。

上述种种学术权威伦理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既是学者遵守的典范,又是世人学习的楷模。就其本质而言,学术权威伦理精神是学术求真、求善、求美本性的外化表现。学术权威伦理精神与学术追求真、善、美的本性是和谐统一的。

三、弘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防治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与学术权威伦理精神严重冲突,性质完全相悖,但是从伦理学的视角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内在关联——学术权威的创新精神、崇高道德风范、开放合作以及自由民主等伦理精神是学术求真、求善、求美本性的正常外化,而学术失真、腐败、失范之种种学术不端则是学术本性的异化,源于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的丧失、异化或歪曲所导致的学术本性上的伦理缺失。当学术权威精神缺失或学术权威精神某些方面发生异化或歪曲时,当唯权威是从、迷信权威、滥用权威时,学术求真、求善、求美本性发生伦理缺失,学术界盛行虚浮风气,产生各种学术不端,甚至出现没有真才实学、仅靠关系或权或钱获得的假学术权威以及不为学术、甚至行危害学术之事的“学霸”“学阀”[8]。他们不接受其他学者的建议,而且对其进行攻击与毁谤。这样的学术权威不是真正的学术权威,不仅不能发挥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的作用,而且会诱导学术不端的出现。

诚然,人本身及其认识能力有局限性,认识对象有复杂性,科学允许犯错误,技术允许有失败,人文社会科学允许矛盾观点共存,但是错误、失败、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既会导致学术主体独立性丧失,仅依靠钱、权或失真、失范行为维持学术地位,还会导致学术目的和价值错向定位:创造、发明等学术研究活动不是为学术的发展、知识的推进,而仅为某种经济或政治利益。从长远的观点看,学术不端还会降低学术质量、削弱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能力,败坏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人才的培养和子孙后代的教育。因此,学术不端与学术权威精神完全相悖,严重地阻碍了学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学术领域绝不能容忍的,必须对其加以管治与杜绝。对于如何防治学术不端,许多学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对策,如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优化学术组织,公正分配资源,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等等。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着更为根本、更为关键的作用。造成学术不端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因素在于,学术精神尤其是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的匮乏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术本性上的伦理缺失。鉴于此,防治学术不端应从源头考虑,从学术共同体内部自律的角度,特别是从弘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充分展现学术本性的角度,探寻防治学术不端的对策即弘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巨大的物质诱惑面前,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使得学术不端有了可能滋生的土壤,弘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更具有突出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礼记·大学》提出的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使国家安定繁荣,必先端正思想、完善自我修养。孔子说:“自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术人员尤其要“正”自身,用勇于创新精神、开放合作精神、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崇高道德风范等伦理精神武装自己。如果人人如此,便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达到“不令而行”,使学术不端毫无藏身之地。在此,我国著名伦理学家何怀宏所提出的底线伦理更值得推荐和发扬,因为底线伦理是“基本的道德义务,或者说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意味着某些基本的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或约束”[9]。按照底线伦理,学术精神特别是学术权威伦理精神是学术领域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义务或行为规范,学术界应该以学术精神特别是学术权威的伦理精神为“底线”,引导、规范学术行为。由此,学术人员应该发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遵守学术规范、保持学术良心底线,潜心研究,踏实做人,自乐其中。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正是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严谨、求实、独立、创新的学术伦理精神,赢得了众人的真诚拥戴。也正是这种底线学术精神使学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此外,学术权威在学术领域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其敏锐的学术预见性、深层次的学术鉴别力、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崇高道德品质等伦理精神具有管理功能,能使学术秩序保持良好,学术研究顺利进行。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认为的,在科学中是多数人服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科学家服从于少数权威确立的价值。学术权威是学术主体的精英、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处于学术界的最高层即“居于威信和尊敬的阶梯顶端”[10],其杰出的学术成果、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完美的人格魅力等伦理精神,会对学术界底层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影响。学术权威的伦理精神和行为规范,常常内化为学术共同体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导学术人员坚守诚实、公正的学术良知,保持“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伦理精神,坚决捍卫为学的尊严感和问道的崇高感,鄙视一切不端行为,使整个学术界呈现出一股浩然正气。

总之,树立并发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有助于学术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得以充分展现,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术活动,有利于营造严谨的向真、向善、向美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达到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学术不端产生的目的。

[1]杨玉圣.警惕身居高位者学术不端现象[EB/OL].[2009-08-24].http://hi.baidu.com/dbts/blog/item/55aab4facdecc…37K.

[2]欧锦雄.异端的学术剽窃[N].社会科学报,2004-08-05.

[3]杨玉圣.学术腐败综合治理问题[EB/OL].http://std.xjtu.edu.cn/xinxi/show.php?id=10154.

[4]张建华.学术腐败研究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3):105-110.

[5]李勇.科学欺骗的法律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13(1):63-65.

[6]阎光才.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的动因与防范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10-16.

[7]何中华.重视制度约束[N].人民日报,2001-11-27.

[8]韩斌全.论学术权威的有限合理性和对学霸的拒斥——基于学术界谋求思想解放和学术进步的诉求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2):102-104.

[9]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J].道德与文明,2010(1):17-21.

[10][美]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 ].周叶谦,冯世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

猜你喜欢

本性不端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本性最美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