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迈出新步伐
2012-04-14万占全甘肃省农牧厅
文│万占全(甘肃省农牧厅)
畜禽遗传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新品种、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利用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全面加强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甘肃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一、畜禽遗传资源现状及特点
甘肃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域差别性大,具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特征。多样性地理地貌、生态环境,不仅孕育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孕育着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所获得的家养地方品种。多畜种的种质资源,为甘肃省畜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肃省由于复杂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据2006—2008年全省畜禽品种资源普查,有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共29个,包括5个培育品种。
甘肃由于复杂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畜种资源,构成了因地发展畜牧生产及其产品的品种资源条件,具显著的特点:
1.畜种多、分布广。由于自寒带到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和明显的地理垂直性,极大地丰富了基因库多样性,为育种、生物多样性、基因工程等基础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原始材料。这些地方品种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而且构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以此筑就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育种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所必需的原材料库。甘肃省以此为基础培育出了一些新的高产优质类群和配套系,筛选出了大量的杂交组合,成为甘肃省畜牧业连年丰收的有力支撑。
2.晚熟低产,抗逆性很强。与引进品种相比,地方畜禽品种表现为低产晚熟,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尤其在高海拔、高寒、阴湿、荒漠、半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区等恶劣生态环境下,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明显的经济性状,而且高度纯化,遗传性相对稳定,是甘肃省畜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性状独特,市场前景看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大多数是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其产品各具特色,并以其原始“风味”和地方“特色”日益被市场看好。如合作猪(藏猪)、静宁鸡的产品市场货紧价扬,藏獒身价不衰。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风味、营养、种类等要求更丰富,对皮毛制品的需求更苛刻。因此,以地方品种为依托生产特色产品,在优化结构、主动占领市场、满足消费、提高效益方面地位愈加突出。
4.发展前景广阔,基础地位不可小觑。实践证明,新品种(品系、配套系)培育离不开地方品种及其优良的适应特性,而且每一个品种的成功培育都将充分显示其倍增的生产效率。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多样性基因类型,依靠现代育种技术才能保证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和营养丰富的畜禽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甘肃省许多畜禽新品种的培育和杂交优势的利用都是以地方品种为基础进行的,其基础作用不可小觑。不仅如此,一些恶劣生态环境下,新品种、引进品种难以适应,地方品种则成为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当家品种,也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根本保障和脱贫致富的惟一途径。
二、主要工作
1.积极开展畜禽品种资源普查工作。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和《甘肃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各级畜牧部门积极开展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经过3年多努力,对全省29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和信息登记建档工作,明确了全省畜禽品种类型、数量、分布以及畜群结构、生产性能、杂交类型等,正在编纂《甘肃省畜禽遗传资源志》。
2.及时发布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十二条规定,2009年4月1日,省农牧厅确定天祝白牦牛等25个畜禽品种为甘肃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发布名录并依法加以保护和利用。
3.加强立法工作,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相关要求,对甘肃省2000年省政府公布、2004年修正的《甘肃省种畜禽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2011年9月22日省政府第82号令发布。新的《办法》增加了“享受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未经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处理受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条款;增加了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采集畜禽遗传材料经济补偿条款;对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国家作了新的规定等。
4.甘南牦牛进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10月20~22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对甘肃省农牧厅申报的“甘南牦牛”遗传资源进行了鉴定。2010年1月15日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根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的规定,由农业部发布第1325号公告,将甘南牦牛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5.加大投入,促进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利用。甘肃省天祝白牦牛等11个地方品种已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自1998年以来,国家共计投资610万元(其中国家资金455万元),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天祝白牦牛、八眉猪遗传资源场,并对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合作猪、安西牛、河曲马、中华蜜蜂、藏獒、静宁鸡等10个地方畜禽品种进行了有效保护。
6.畜禽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采取核心群活体保种、繁育基地、饲草料生产和产品加工“四位一体”的保护与开发措施,资源保护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一是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保种单位联合科研院校从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群体遗传结构等角度系统地对合作猪、兰州大尾羊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利用措施。二是保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各保种单位采取建立保种核心群和农户联合保种的方式,种群规模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群体规模。目前,兰州大尾羊、合作猪(藏猪)保种场核心群都在150头(只),天祝白牦牛由原来的260头发展到了530头,血统由3个扩充到了6个,加后备牛群240头,群体规模已达770头。三是保种群结构趋于合理。据对保护区2565头天祝白牦牛的性别、年龄结构的调查分析,牛群结构趋于合理。从被毛颜色看,白色个体比例达86%,比10年前提高了36个百分点,种牛毛色全部为白色,繁殖犊牛的白色比例为90%以上,明显高于群体平均水平,资源保护已初见成效。四是生物技术保种试验研究成效显著。从2000年开始,开展了天祝白牦牛胚胎移植、细管冻精试制研究工作并获成功。胚胎移植产活犊牛6头,共制作6个血统30个种公牛的细管冻精10000支,国家基因库保存6000多支,开创了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的新途径。五是研究制定品种和产品标准及品种选育技术规程。《天祝白牦牛》(NY1659-2008)标准、《合作猪选育技术规程》(DB62/T2184-2011)等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必要的政策依据。
三、存在问题
1.地方畜禽品种数量急剧下降。为了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甘肃省相继引进大量的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省内地方品种。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冲击,甘肃省许多地方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或消失,河西猪在普查中确认灭绝。
2.保护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甘肃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起点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种体系不健全,设施陈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开展保种选育工作的难度很大,部分畜禽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丢失。
3.信息手段落后,遗传资源保护不力。家畜家禽品种资源是属于可变动性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受市场经济、人类需求及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化,波动性很大,而甘肃省现有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在信息化建设上基本处于空白状况,因此,落后的信息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力度。
4.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甘肃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缺乏统筹规划,目标方向不明;对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认识不足,挖掘不够,性状保存利用不足;以现有畜禽资源为素材,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缺乏创新机制,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四、建议
1.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公益性事业,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才能把此项工作做好。除农牧部门以外,其余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到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之中;各级财政应设立畜禽品种保护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要加大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扶持力度;计划部门要增加地方品种保护、种质研究、资源开发等方面费用的计划,优先扶持濒危畜禽品种抢救项目;科技部门要优先安排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
2.加大宣传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对地方畜禽品种应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既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的基础,也是满足畜产品多样化、增强甘肃省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和关心畜禽品种资源的有识之士,投入到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上来,以全面推动甘肃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3.成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协调工作小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不仅需要人、财、物的有效投入,更需要行政手段、法律法规、优惠政策作保障,涉及财政、计划、科技、环保、卫生、科研、农牧等部门。设立省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小组,有利于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有利于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4.积极探索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在对濒危品种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寻找开发利用途径,切实解决畜禽资源保护、选种选育和开发利用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遏制资源数量减少,实现依法保护和有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