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学习的诗境
2012-04-13作者刘静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作者 刘静波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学习是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关注人的现实生存性,是“以何为生”的层面。这个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关注生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不管是学习一门新知识,还是培养一种新技能,都是处于生存的层面,都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条件,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学习的出发点是人的潜在生活现实,因此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不得不学习,学习往往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人不过是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工具,只是为现实生活的实体提供生存的基础。学习是现实的,也是功利的。
学习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关注人的心灵,这是“为何而生”的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心灵生活,关注人的兴趣、爱好,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的丰盈。客观世界不独为人类所具有,动物也为客观世界追逐与嬉戏,唯精神世界为人类所独有。人不仅是实体的生存者,还是灵魂的生活者。人类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要寻找心灵的皈依,寻找生命的家园。因此,学习就是要获得精神的富足,在学习中舒展灵魂的空间,敞开心灵生活,获得心灵与灵魂的滋润。
纵观学生学习的现状,基本上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一种功利主义的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心灵枯萎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但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今天,当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本和考试时,学习无异于一种机械、平庸式的训练,把学习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把学习的结果等同于考试的成绩,这种学习远离学习的本质,远离生命的本原,只会使学生变得保守、平庸,没有灵气,缺乏锐气,毫无创造性。
人作为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总是向着未来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开放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当学习沉迷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适应,沉迷于生存的物质性,学习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让个体成为可从容面对世俗生活、面向未来世界而又积极、独立、健全的自由个体。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存在者,既要生,也要活,活出生命的价值意义,追寻人生的幸福。如果学习能达到这样一个层面,学习就是成功的,就是高质量的。
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说法,说人走得太快了,灵魂就跟不上,所以匆匆赶一段时间的路,就需要停下来,歇歇脚,好让灵魂跟上身体的步伐。这个说法确实值得现代人好好地思索一番。身体与灵魂本来是合一的,物质的摄取使身体生存下来,保持血液的新鲜,而灵魂的滋养与丰足要靠丰富的心灵生活。在这个忙碌且功利的时代,确实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使身体与灵魂都得到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为得到那种心领神会的怦然心动而兴奋,为得到精神的共鸣而微笑。成长是一种慢的艺术,精神与灵魂的成长更是一个慢的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精神空虚的低质量学习状态,追寻那能让人诗意栖息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身心合一,过一种完整的有意趣的生活。否则,离开灵魂的身体,即使有富裕的物质条件作保障,也必然要腐朽,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