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学习者关于日汉体态形式的习得
——完结相与“V+了”的比较及误用为中心

2012-04-13刘杨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助词焦点谓语

刘杨秋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外语学习者关于日汉体态形式的习得
——完结相与“V+了”的比较及误用为中心

刘杨秋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现代中文的动态助词“了”和日语的「た」能作为完成相,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过去、完成,二者的文法意义同样,有着对应关系。但是在实际运用中“V+了”和日语的完成相不是简单地对应,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了”和日语完成相在不同的文法系统中,有着各自的文法意义。所谓完成相在日语中用作为体标记「した」来表示,而汉语中则用动态助词“了”表示,汉语中的“了”有着更复杂的意义。通过误用例子探求“了”的文法意义及日汉体态习惯误用的形成原因,对日汉互译及汉语圈的日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语完结相;动态助词“了”;误用;比较

日语中的完成相的「した」是助动词,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过去”或者“完了”(实现)及动作结果的“继续存留”,相当汉语“了”“过”“曾经”等意思。此外「た」的终止形还可以表示“强调”“命令”。汉语中把句中的“了”称为动态助词,把句末的“了”称为语气助词。但是日语中都是用「した」来翻译。汉语的动态助词“了”是表示情状的,位于动词(部分体词)后或句末,使“体”的标记成分。语法界把这种用于句中动词后的表“完成”的“了”称为“了1”—动态助词,把用于句末表“新情况出现”的“了”称为“了2”—语气助词。吕叔湘把其归之为:“既事相—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动相词用”“了”[1]。高名凯把其归为:“完成态、完全态—表示动作或历程的完成。”“了1”主要表示完成体,有时表示实现体。“完成”与“实现”本来就是密切相关,一种动作完成之后也往往就是状态的实现(存在)。除了部分静态动词外,“了1”可以附着在各类动词后,如动作行为动词、发展变化动词、心理活动动词、瞬间动词等。“了2”主要表示实现体,一般指情况发生了变化:新情况出现了,当然也可看做某个事件的实现。由于“了1”和“了2”表示的时态极为相近,因此常常配合使用,前者表示动作完成,后者表示情况有了变化(状态的实现),总之,全句表示的是已然的现实事件。“了”用于句尾也是动、形之后,表示动作、性状的实现,是动态助词,同时也表示事态的变化所以“了”兼有动态助词、语气词的“了”,可称之为“了3”。也有学者认为“了”只有一个基本义就是表示“界变”[2](张黎,1993)。

日语表示经常性的词语可以同「た」共起,汉语中的“了”不与经常性的词语共起。下列句子均为误用例。(次の中国語の誤用例が『中日両言語の対比研究』により)

①高桥从前年一月到今年一月,一直学习了汉语。(高橋さんは前年一月から今年一月までずっと中国語を勉強していた。)

②那时,我一直有困难,他们总是热情地帮助了我。(あの時私に困ったことがあると、彼らがいつもに助けてくれた。)

③他昨天感冒了,老流了鼻涕。(彼は風を引きずっと鼻水がでていた。)

①②③中有“一直”“经常”“总是”“每天”等词语。这些词语所修饰的动词谓语都具有经常性、持续性。在这种条件下,谓语动词后边不能有动态助词“了”。“经常”“每”等词汇形式的存在使谓语具有了多次性的意义内容,而“多次性”与“了”表示的动作完成得动态意义是由矛盾的。由于经常性或多词性,即便说是过去完成的事情,动词后边也不能要“了”。而日语中只要是过去完成的事情,即便是“经常性”的也要用「た」。而且汉语表示心理的动词不与“了”共现。例如:

④现在,他想念了大学的生活。(今は彼は大学生活を懐かしんでいる。)

⑤对这个现象,我们抱有了疑问。(私たちはこの現象に対して疑問を抱いている。)

“想念”“抱有”“盼望”“打算”“感觉”都是表示人的一种带经常性的或持久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的行为动词,不表具体动作,没有完成意义,是尚未实现。因此后边不应当带动态助词“了”。④⑤的汉语表现形式是不能成立的。这两个句子因为持续至今的状态,日语用现在持续体「ている」表达。如果句子前面有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如“以前”则用「ていた」表示。汉语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不与动态助词“了”共现。兼语句(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述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叠,述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汉语词典》,1990:70.)中第一个动词后不用“了”,日语则用表示完结的「た」表示。例如:

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我很喜欢中国。(私は小さいから中国が好きだと知っていた。)

⑦我听说了她很漂亮。(彼女はとても美しいと聞いている。)

⑧他要走时,我们劝了他留在学校。(彼が去らねればならない時、私たちは学校に残るよう勧めた。)

⑨他请求了我原谅他。(彼は私に許してくれと頼んだ。)

⑥⑦作谓语的“发现”“问”“知道”“判断”“听说”“看见”“感觉”的后边都带了宾语小句。汉语这些句子中的谓语动词的“了”都应当去掉。日语中日果句子前面有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如“小的时候、开始学汉语时”则用「ていた」表示。如果没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则一般用现在时表达。⑧⑨是兼语句,谓语动词都带了宾语,所带的宾语又正好是其后谓词性成分充当的主语。这种情况下,前边动词谓语的后边一般不应当带动态助词“了”。日语一般要加「た」。在日汉翻译时,动态助词“了”应置于连动句[3]最末一个动词后。表方式与动作连动句中,“了”不能用在表方式的动词后,应用在表动作的动词后。例如:

⑩前天晚上,我同学来了看望我。

⑪他去了商店买衣服。(彼は商店に服装を買いに行った。)

⑫他去商店买了衣服。(彼は商店では服装を買った。)

⑬他是去商店买的衣服。(彼は商店に行って、そこでは服装を買った。)

⑭他去商店买了一件衣服。(彼は商店に服装一枚を買いに行った。)

⑩是连动句,这些连动句的特点是后一个动词或动词词组表示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当两个动作表示这样的关系是,前一个动词或动词词组一般不带动态助词“了”。因为主要信息不在于第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成,而是在后面的动作。刘勋宁[4](1995)认为“汉语词的句子焦点在句尾上;“了”用于焦点动词,是焦点动的标志。”“一个句子里有多个谓语动词节的话,词尾“了”只出现在最后一个谓语动词节上”。这句话当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句子的信息编排一般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信息越新,这种成分称为自然焦点。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句子就是在第二动词后加“了”也是不成立的。即便连动句中的最后一个动词后,也不可以随便加上“了”而使句子成立的,如⑪⑫第二动词后的宾语后加了数量词“一件”,句子就成立了。因此,“了”是一个重要成句条件,但不是充分的。这里有信息量的问题(张斌,2000),也有动词的类别以及句式问题。焦点是一个语用的概念,是说话人最想要传达的信息,即说话人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我们认为出现在句末的“了”是焦点标记,表“界变”(张黎,1996),⑫的焦点应在“是”后“的”前的部分,焦点是动作的方式,是对比焦点。

通过误用例的比较,“了”不能用在动词和结果语中间;只是说明过去的情况或事实不用“了”;表示过去的状态或性质的词后不用“了”。例如:

⑮铃木一进屋就把行李放在了床上。(鈴木は部屋に入るなり荷物を床においた。)

⑯2004年我在鸡西大学工作了。(2004年私は鳥西大学で仕事をしていた。)

⑰前天,我收到朋友的邮件,我很高兴了。(一昨日私は友達からのイ?メールを受け取り、大変うれしかった。)

⑮误用句中“动词 +了”后边的“给”“在”“到”都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动补结构是直接黏合的,作结果补语的“给”“在”“到”在语音上粘附于前边的谓语动词,与动词之间不能有语音停顿。因此,从句法上着眼,如同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一样,“了”也不能插入到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⑯句中“了”的都应去掉,因为只是说明过去某一情况,某一事实,并非强调完成不完成不用“了”。日语除了说明现在还在持续的动作,叙述过去的事件一般要加完结相的「た」。⑰表达一种过去的性质或状态,然而“了”是表“完成”的,不是表“过去”的,不能用在这类句子中。日语一般用「た」。

根据以上“了”与日语完结相「た」的误用例的叙述,可以总结以下观点:第一,汉语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的助动词「た」之间最大不同点是汉语动态助词是不受“时”限制的,而日语的「た」则受“时”的限制。第二,汉语的动态助词“了”在使用上收到一些结构、语义限制,如前(动词)、后(动词所带宾语)成分的制约。日语的完结相「た」不像汉语动态助词“了”那样受限制。第三,汉语中表“完成”不一定都用“了”,有时可用“着”“完”“过”,日语中的「た」的谓语跟定语形式是一致的,都用「た」表示。第四,“了”在复句或章篇的分布主要决定于信息焦点的安排。单焦点总在最后一句中,多焦点句分布各句中(刘勋宁,1999)。日语「た」在复句的前句(或从句)中是否用「た」,则与日语动词性质、后续(助)词的性质及表达的需要有关。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注意到日语的完结相「た」句法语义对留学生习得汉语“了”的负迁作用,做好充分的对比,力争把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减少误用的发生。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9.

[2]张黎,邢福义.关于汉语的“体”[G]∥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3:362.

[3]赵淑华.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10.

[4]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5).

H369.34

A

1001-7836(2012)08-0189-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73

2012-07-11

刘杨秋(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助教,从事日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助词焦点谓语
非谓语动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非谓语动词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焦点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