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贵民思想

2012-04-13陶丽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齐宣王梁惠王仁政

陶丽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孟子的贵民思想

陶丽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虽以追随孔子之学为荣,但其主张却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特别是在君权思想浓厚的古代社会,孟子破除时代枷锁,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并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重视民生,关注民意。这种以“百姓为贵”的思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弥足珍贵的,对后世乃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孟子;贵民;仁政

一、孟子贵民思想的提出

在古代社会“天”一直是神圣和至高无上的象征。它能赋予一切并能主宰一切。所以古代史籍中经常出现“天子”、“天下”这样的称谓。古代的君权之所以神圣不可侵犯就源于其“受命于天”的思想。但孟子却给了这种“授予”以新的解释。《孟子·万章》中万章问孟子,尧拿天下授予舜,有这回事吗?孟子答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1]2737“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1]2737可见孟子虽然在形式上尊重天的权威但却改变了以往“天”决定一切的神秘论和宿命论。而是主张君主的产生应“荐于天”、“暴于民”。最后孟子又以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2737进一步弱化天的主宰作用,肯定百姓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孟子》一书中还曾多次出现“天吏”、“天爵”这样的词汇。《孟子·公孙丑》中孟子在回答沈同燕国是否可以讨伐时曾说:“为天吏,则可以伐之。”[1]2697那么何为天吏呢?孟子曰:“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其做法是:“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廛,无夫里之布。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1]2690孟子这里的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而更倾向于重视百姓,造福于民。由此可见,孟子已从传统的天命观中解脱出来,而是用民意无形中置换了天意。除此之外,孟子在言论中还多次降低君主的权威,打破以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提升了百姓及臣下的地位和反作用力,肯定百姓的自身价值。《孟子·梁惠王》中记载,邹国和鲁国战争时,邹穆公曾向孟子抱怨邹国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一个也没有死,请教孟子该怎么办?孟子却回答这是在上位的人不关心百姓,残害百姓的必然结果,并引用曾子之言告诫邹穆公:“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1]2681孟子还曾向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1]2726基于这种认识在《孟子·尽心》中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2774的主张。而这一主张也是孟子打破传统观念,将关注焦点放之于百姓的表现。

二、孟子贵民思想的体现

孟子主张以民为贵,并把这种思想真正贯彻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中,这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可以说“贵民思想”是孟子“仁政”的灵魂。孟子曾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1]2719反之“天子不仁,不保四海”[1]2718,如若有残暴百姓的国君:“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1]2718虽然孟子一生仕途不畅,但却一直为推行其“贵民思想”而努力着。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性善的理论鼓励统治者实行仁政。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1]274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1]2691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本性,只要加以培养和发掘都有向善的能力。因此孟子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2690在《孟子》一书中曾记载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孟子借机鼓励齐宣王以王道统一天下。齐宣王问孟子,凭什么知道自己可以呢?孟子则以宣王曾不忍亲眼看到从自己殿下路过的牛祭锺之事,来证明宣王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然后对齐宣王说:“今恩足以及禽獣,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2670孟子用“人性善”的理论,循循善诱,使自己的“仁政”主张更具有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二)劝谏统治者重视民生。关心百姓莫大于关注民生,孟子非常重视统治者的政治对民生的改善作用。在《孟子·梁惠王》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为什么自己对于国家费尽心力,而百姓并不因此增加呢?孟子先用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讽刺了梁惠王的想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榖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2666后来梁惠王又请教孟子怎样做可以强国?孟子对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心,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梃以橽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2667除此之外,《孟子·梁惠王》中还记载了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怎样推行王道?孟子同样把民生放在首位。对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1]2671这足以看出孟子对民生关注之切。

(三)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子曾用:“春秋无义战”[1]2773来评判这一历史时期。对战争孟子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态度:“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1]2773可见孟子对于战争是非常憎恶的。但对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战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孟子》中记载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过是否对燕作战之事。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也。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也。”[1]2680关于战争孟子的弟子万章曾问孟子:“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1]2712孟子用汤征葛,顺应民意,而民大悦,望之如大旱之望雨来说明如若战争是救民于水火,顺应民意,则会所向披靡。孟子从贵民的角度出发反对战争,但若战争不可避免,战与不战要取决于是否利于百姓,造福百姓。而即便是正义利民的战争,孟子也主张战争要做到战不扰民。

(四)重视百姓意见。孟子不仅重视民生,更重视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孟子在言论中曾主张天子的产生要“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1]2737方可为天子。对于官吏的选拔孟子同样重视百姓的意见。齐宣王曾问孟子:“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1]2679孟子的这一思想与古代其他思想家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性。百姓既是天子是否可以为君的最终决判者,也是官吏是否贤德的最终考量者。如果说孟子希望君主关注民生是让百姓被动地受到重视,那么,主张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则可以真正地通过让“民贵”而达到其“贵民”的目的。

(五)主张统治者与民同乐。孟子重视百姓,更关心百姓的精神世界。他曾多次劝谏统治者要与民同乐。齐王非常喜欢音乐,孟子谒见齐王,与齐王谈论喜好音乐之事时,曾这样劝说齐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是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是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1]2673“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2674后来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贤者亦有此乐乎?”[1]2675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2675孟子希望统治者能忧百姓之所忧,关心百姓疾苦,推行王道,携百姓一起同乐。这是孟子推行“贵民”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

三、结束语

孟子倡导的“贵民”思想破除了传统思想对天的膜拜,和对“君权”的愚忠。他大胆地提出:“诸侯危社稷,则变置。”[1]2774这对推动政治的进步和人类思想的解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仁政主张,至今依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过去了,历史用时间向人们证明了孟子“以民为贵”的大智慧。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B822.5

A

1001-7836(2012)08-010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8.042

2012-03-01

陶丽红(198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齐宣王梁惠王仁政
沉默的齐宣王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滥竽充数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