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2012-04-13贾立江刘家国武艳君
贾立江,刘家国,武艳君
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贾立江,刘家国,武艳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
发展本科生研究型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问题,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保障,是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正确认识,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本科生研究型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探寻研究型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最终形成在环境、模式等层面的建设性建议。
研究型教育;本科生;教学模式
自经济危机以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动荡中,深切地感到要改变低附加值、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研究型大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任,责无旁贷,除自身要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外,还要积极有效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而一般院校对本科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科基础薄弱,社会影响较小。因此,如何改革研究型院校培养模式,如何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包括师资、设备、特色专业等把本科生培养成研究型创新人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1]。
一、研究型教育的定位及目标取向
与其他类型大学所不同的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不仅仅是既有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还应有学生参加学术性工作、科学研究、和教师一起发现知识的过程。美国全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丹莫特教授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氛围做了如下描述:教学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研究型大学的教授用自己的研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成果,让学生感到学知识是一种创造的行为。在研究型大学学习的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一种研究型的学术氛围中成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由此可见,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目标也应该由传统的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技能的科学教育,转变为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本科生教育。
关于研究型教学,美国早已有相关研究。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A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对美国本科生教育进行了彻底评估,并于1998年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发展蓝图》(简称“博伊报告”)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等都建设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网站,这些专门网站对各自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形式目的、申请审批、操作流程、科研管理、成果考核等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和相关研究[2]。
研究型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是指从事研究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人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顺利完成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与实际操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研究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动力与方向是创新人格化能力,基础与手段是创新智力化能力,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研究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预备军,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得到全社会充分的认可与重视。
二、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比较
1995年,清华大学在机械、电子、结构、数学等建模大赛的基础上提出 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其后几年清华大学逐步把该计划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之中,现在清华大学有近40%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机会参与至少一个SRT项目。浙江大学在吸收清华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试行了SRTP(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哈尔滨工程大学近年也建设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等相关网站,并于2006年实施了第一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纵观国内外,众多院校已经逐步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同时开设了类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教学与科研项目。但随着我国高校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本科生培养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已不能顺应新的形势,这种模式会使学生走向平庸,进而丧失研究创新的能力[3]。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笔者的归纳研究,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
1.各项科技竞赛。它的特点是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并非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确定相关课题,指导老师需要付出大量努力。
2.科研训练。主要包括:参与老师项目,特点是通过直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能更快更好地学习老师的研究方法,但学生通常从事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从社会中寻找合适项目,特点是从学校内部向社会延伸,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寻找项目需要可靠的中介;学生自己的项目,特点是自主性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需要固定的指导老师。
3.课程试验。主要包括:高峰体验课程,特点是自主性强,将所学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但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需要固定而且数量一定的老师;探究性实验,特点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学生需要与指导老师及时沟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更好地掌握已知规律,但已知结果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4.情景模式。主要包括:情景学习模式,特点是学生通过亲自扮演角色以及定期呼唤角色的方式来加强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学时占用量大;实习小组模式,特点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充分,但需要有固定的指导老师;案例分析模式,特点是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
5.较大的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特点是给予学生获得充分知识的平台,进行交叉学科学习,拓展知识面,但需要专业的老师指导活动,需要专门的机构;通时教育选修与新生研讨课,特点是拓展兴趣,扩大知识面,发现自身特长,但学分设置的合理性不易确定。
三、建立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营造研究型教育环境
为了实施研究型教育,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需要积极探索创造一种全新的校园科教环境,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研究为中心的并行关系,增加学生接触科研创新的机会,形成一个以互动形式为主的富有生气的学术氛围。此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导师负责制也是营造研究环境的一个方法,对部分优秀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导师对本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加以指导;保持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负责安排学生的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事宜;指导学生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科学研究以及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为研究型大学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出高层次精英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被指导的学生大部分在这一个过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制度保证学生参加科创比赛和学生项目申报的积极性。例如科研创新型比赛的开展,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项学生科创竞赛,它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配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了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产学研结合[4]。
(二)注重课程设置的跨学科性
作为本科生教育,应该强调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尽量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实际问题大多需要运用多种知识、理论、方法予以解决,这种趋势使研究创新更具跨学科性。单一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知识型社会的需要,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中要加强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其类型上应灵活多样。通过讨论课、活动课、实践课互相之间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自由选择的空间。
(三)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与教师的共同研究探索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取创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个性与才能,在教学中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1]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7,96(4):290.
[2]Tomas K.H.Nilsson,JoanR.Fulton.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urriculum[EB/OL].
[3]桑乃泉,王健.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中外比较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
[4]白永秀,任保平.关于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G640
A
1001-7836(2012)08-0041-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17
2012-02-27
201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三育人课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型教育与研究创新能力耦合研究);201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改革立项(工科大学环境下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研究型教育与研究创新能力耦合研究)
贾立江(1979-),男,河北沧州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