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课堂
2012-04-13吴再柱
◎/吴再柱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读到这一句,我想起一个许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故事。
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一群人在汗流浃背地搬砖。一位牧师上前问道:“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回答:“你看不出啊,我这不是在服苦役——搬砖吗?”第二个人比较平和,想了想说:“我在砌墙啊。”第三个人脸上有着一种祥和的神情,他看看眼前的砖,骄傲地说:“你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
第一个人是悲观主义的态度,他把工作看做生活强加的苦役。第二个人是职业主义的态度,是“为生活而劳动”,为了填饱肚子,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从物质上获得一种满足,这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基本追求。第三个人则是理想主义的态度,是“为劳动而生活”。他把劳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劳动让心灵更充实,让精神更愉悦,乃至让生命更有价值。
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再来阅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启示。文中一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相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后,不仅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化妆的最高境界呢?这位老化妆师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运动与营养,这可以使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如果把这样的结论迁移到课堂,应当可以这样说:三流的课堂是表象的课堂,二流的课堂是知识的课堂,一流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三流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咀嚼,没有内涵,没有实效,是一种“低效课堂”;二流的课堂,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活动充分,知识落实到位,是一种“有效课堂”;一流的课堂,则是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赖的前提下,“通过认知实践、交往实践、自我的内在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亦即师与生、生与生、人与物(学习内容)之间荡漾着“激励和唤醒”的旋律,用知识唤醒生命,以生命唤醒知识,知识在学生的生命中“活”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在知识落实、精神愉悦的基础上,贯穿着生命的召唤,它是一种“高效课堂”,一种“自然课堂”,一种“生命课堂”。
显然,一个教师要实现并持续着那种高效的、自然的、生命的课堂,仅仅具有一种职业主义的态度——“为生活而劳动”,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为劳动而生活”,把教育作为灵魂的一个枢纽工程,作为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所谓“为教而生,为育而活”。惟有如此,才可能让课堂既是“知识的超市”,又是“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