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社会建设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2012-04-13

关键词:大众化精英法治

叶 姗 姗

(淮阴师范学院 人事处,江苏 淮安 223001)

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变化的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都在朝着大众化方向而努力,到目前为止,这种努力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面向人民群众的一种态度和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英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面向精英们的一种态度和趋势。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众化和精英化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因素,精英化是法治建设的关键因素。

1 法治建设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的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人文知识等的培养,已不只是简单的政治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法治建设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有些法律问题是法律本身很难甚至无法解决的。这些问题展现的不仅是一种法律现象,有时是一种政治现象,甚至是一种道德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能发挥其“软功能”,发挥其直接做人工作的特长,以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来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而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说:“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这种与时俱进性应该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要与时俱进,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地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适应和谐、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能否实现“理论创新”已成为能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瓶颈”之一[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促进法治社会建设,是理论创新的一条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的互动无疑是当前法治社会建设必然选择。

无产阶级领袖很早就已经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大众化和精英化的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绩在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成立期间尤为突出,他们在此间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开展与英国工联主义、法国蒲鲁东主义、意大利的马志尼主义的斗争中,团结教育了各国共产党人。二是1875年用《哥达纲领批判》教育了李卜克内西,使其成长为反对拉萨尔主义的左派领袖。三是同杜林分子作斗争。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极大地帮助了德国的同志,影响深远[3]。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要对不同阶级、阶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农民和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互动。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也说:“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4]他还说:“对人民进行教育这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5]但是,“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6]。毛泽东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宣传对象时说:“所谓宣传对象,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7]他特别注重对革命干部的宣传,他说:“提供给他们(革命干部)宣传读物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还要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7]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共产党人同样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双重选择。

中国当今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这个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的法治建设就是空中楼阁,但是精英们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所以,法治建设需要两者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基础,关键则是“精英化”,两者并不矛盾,大众化和精英化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这也是法治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大众化和精英化并举,才能有力地保障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治建设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践品格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差异性和适应性。差异性是指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发挥不同的作用;适应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现实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为变化的社会实践服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阐发新理论,做到与时并进。”[2]

为适应当今法治社会的建设,作为提高人们整体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必须坚持加强大众化和精英化互动的价值取向,不可厚此薄彼。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面向人民大众,借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法治建设纳入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并一再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们整体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急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以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基础,从而促进法治社会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法治建设中起整合综合素质的作用,能够促进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强调:“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8]显然,这里包含了守法的要求。守法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应该把守法视为一种精神和道德享受。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法治社会离不开道德和人性建设,所以我们要把守法作为自己的一种精神享受,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一种完美的道德追求。

把守法视为一种精神和道德享受,法律体系的完备固然重要,而社会法治环境的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具有支撑作用,没有优良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法治理念则难以形成,也不容易形成法治建设的大众基础。说到底,法治社会建设就是人类自身的建设,是全体大众的法治理念的确立,是秉性健全的人的形成,绝不是死梆梆的法条。再完备的法律毕竟也不是法治本身,充其量是法治的外在条件。所以,“一个完全建立在智性和法律之上的社会只能造就一大堆现世主义的个人主义者(Presentist Individualists),却孕育不出秉性健全的人。”[9]没有 “秉性健全之人”又何谈法治社会呢?如果法治理想的追求只仅仅局限于法的领域,则这种法治的追求未免太浅薄了,是一种不成熟的法治观。

然而,无论是个人自身法治素质的提升,还是社会法治环境的优化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要求我们应该懂得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要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僵化倾向,让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人类的本性,这样不仅能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业务工作脱节,避免远离社会实际、远离人民大众、远离人类本性的弊端,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也有了源头活水。

法治建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众化,还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应当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人民大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体,大众“法治意识”的提高尤为重要。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单纯的法制教育并不能满足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一般的国民文化教育也不能完全胜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育化民心”。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这一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可以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为法治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大众人。

法治建设需要大众的参与,没有大众的参与是无法进行的。对于大众参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1]总书记这里强调在建设法治政府和国家的过程中应该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而社会现实中的大众参与还流于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则是唤醒大众参与觉悟的重要方法。

总之,坚持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对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大有裨益,加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法治建设提供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人文底蕴。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英化是法治建设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大众,同时也要走向精英化,因为加强精英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政府法治建设的关键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1]这里,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党员在弘扬法治精神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的八千多万党员有相当部分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机关就职,他们是国家的精英,他们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治建设必然以精英为主导。主导就是要发挥精英们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精英们特殊的职位和地位,还体现在他们对知识的占有和各种其他条件优势状况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法治建设关系的融洽离不开对精英的教育。精英教育对法治理想及实践起主导作用,因此,法治社会的确立首先是精英们的法治思想、理念和行动的确立,法治教育首先是对精英们的教育。面向大众的普法教育是推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单靠普法的作用去实现中国政府的法治建设,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普法只是使人们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法治的要求比这更高。因为“精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英,在精英们的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为大众谋福祉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责任,而不是一种特权。面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责任他们应该是“责无旁贷”,他们应更积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

法治社会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更多体现的则是精英们的整体素质。良法的制定、法律的运行主要是精英们“法治素质”的综合体现。

毋庸讳言,中国的“精英”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要加强精英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增强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以保障良法的生成及其有效的运行。

总之,加强精英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尤为重要,这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人类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法治社会的建设就是人类自身的建设,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法治社会生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只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同时进行,才能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杨静云.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大众化精英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它们都是“精英”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