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察冀边区民教馆中的图书服务活动★

2012-04-13邢志强

河北科技图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书刊边区

邢志强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24〕

冯伶莉**

河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24〕

*邢志强男,出生于1954年,研究馆员。

**冯伶莉女,出生于1986年,硕士研究生。

我国近代出现的“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重要社教机构。它从晚清的藏书楼里萌芽到抗日战争之前的广泛发展,整个过程都和图书馆的活动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实际上民教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抗战爆发后,各地民教馆曾一度中断,但晋察冀边区从1937年10月聂荣臻率八路军建立抗日模范根据地后,这里的民教馆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以及抗战救国的背景下,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学者对边区民教馆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对其图书服务活动作以粗浅分析。

一、晋察冀边区民教馆的设置概况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模范根据地,这种模范不仅仅体现在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扩大和对敌斗争的英勇顽强,而且体现在一系列的文化建设上,其中边区民教馆的恢复与发展亦堪称楷模。虽然这一时期边区政治环境复杂,有些民教馆几起几落,但总体上看,从1938年边区政府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民教馆在抗战救国的背景下一路走来,在民众动员、文化教育和科学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教馆中的图书服务活动是抗战文化的组成部分。

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民教馆的书刊阅览部建设。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是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成立的,在成立大会上通过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有一个“文化教育决议案”[1]83,上面明确提出了推进“创立通俗图书馆”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就是依托民教馆落实的。因为当时很多民教馆是从通俗图书馆演变而来,或是两者合二为一的。如当时张家口市“民众教育馆”就兼挂“图书馆”牌子,宣化通俗图书馆则是民教馆的下属一个部,藁城、晋县、无极的民众教育馆也称通俗图书馆。194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国民教育的指示中明确强调,要“在每县的中心市镇设立民众教育馆,成为社教的模范。”[1]331边区政府给民教馆规定了三大任务:一是出版和翻印各种报纸及定期与不定期书刊;二是搜集图书、举办巡回图书馆和登记出借图书;三是开办夜校识字班,出版墙报,举办展会等[2]。在晋察冀边区保留下来的很多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对民教馆的指示、报道和总结,其中图书服务活动的内容很多。边区民教馆的大发展是在抗战胜利后,很多县建立了县级馆和乡镇馆,还出现了规模较小的私人办的民间馆。

民教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图书服务体系。晋察冀边区民教馆发展最好的是张家口市,这个市建立了市、区和街三级民教馆自上而下的书刊服务体系。市区两级馆为公办,体制上属同级教育局领导,市级馆负有管理区级馆的职责;街道馆为民间办,要接受上级民教馆的工作指导、信息交流和横向帮助;市级馆设有馆务部、书刊阅览部、展览部、群众服务部、文教部、俱乐部和艺曲指导部,区级馆设有阅览室、游艺室和广播室,街道馆设有阅览室、游艺室并和民校结合[3]。在书刊阅览部内部建立了具体的图书采购、借阅等流通服务制度。冀中地区在1947年所辖15个县市建立了民教馆,馆内设有总务部、图书部和艺术部,开办最早的是1945年建成的辛集民教馆,最晚的是1947年建成的河间民教馆[4]。此时民教馆的机构,显然沿袭了近代以来民教馆的设置,其图书服务功能居于重要位置。

民教馆图书室硬件设施层次不齐。“民教馆是在城市和较大的乡镇,在以往民教馆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5],如张家口市民教馆。县镇民教馆有的是旧址恢复,有的是在旧的公共场所新建,有的是在闲置的庙宇创办,如高邑和栾城民教馆是在文庙内办的,蔚县民教馆是在耶稣堂院内办的。设施一般都很简陋。书刊来自于过去留存、社会购置、自编自用和上级赠送;馆员配备和经费来源不尽相同,如张家口市规定市级民教馆设馆长一人,生活费由上级发放;区级馆设干部一人,生活费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资,或者从自我生产盈利中解决;街馆人员由民校教师兼任,经费全部自理,或由所属街道的其他创收开支,场所是利用主办人自家闲房,或者设置在学校里。从藏书情况看,由于受战争影响,边区民教馆藏书量多寡不等。如张家口当时八个民众教育馆中蔚县馆最大,藏书最多,馆藏图书950余种,计3 000多册,报刊5种,绘制各类图表40余种。再如1945年建立的具有文化之乡美誉的束鹿县民教馆有350册书,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数量。私人民间馆一般藏书很少。从藏书内容来看,冀中区各县民教馆的图书大类上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其他书籍,具体则是中共政治图书、生产常识读物、减租减息宣传材料、自编自演的文艺作品、科普读物以及冬学识字教材居多。1939年“晋察冀边区的文化事业相当发达,报纸、刊物有五十二种之多”[6],到1949年解放前夕,边区出版的刊物达到了上千种之多,诸如《晋察冀日报》、《冀中导报》及《抗敌报》等杂志,这些都是民教馆阅览室的主要读物。解放战争期间,收进了一些新民主主义的读物,如《评中国之命运》、《毛泽东印象记》、《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

边区民教馆聚集了一批当地的文化精英。一方面各级民教馆职员是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很多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一定专长,甚至是当地的文化名人;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的文化精英常来这里聚会,或是查阅文献资料,或者聚集讨论时政问题。如我国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曾在1945年任邯郸民教馆馆长,他在那里创作的很多经典戏曲在当地广为流传,解放后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解放后任青海省省长的王昭,解放前曾经以正定民教馆为掩护做了很多抗战文化宣传工作;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钱玄同弟子及音韵学家赵荫棠先生,1945年从国统区来到张家口解放区张家口民教馆工作;抗战时期的唐山市委书记王克儒以赵各庄民教馆馆员的身份做掩护,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发展党的组织。

二、晋察冀边区民教馆的读者服务活动

我国传统藏书楼重藏轻用,而民教馆从一开始就有对民众开放的性质,这个特点延续到了边区民教馆。边区民教馆的书刊开放程度、读者规模以及服务质量都优于当时的图书馆。他们为公众提供了阅览外借、文化展览、解疑辅导、墙报宣传、图片漫画展以及演讲聚会等一系列读者服务活动。加之边区民教馆均设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公众可以很方便的在茶余饭后、工作间隙和节假余时,随时走进民教馆参与各种活动,从中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动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熏染。

开门办馆满足了封闭环境下公众的信息需求。当时晋察冀边区战事频繁不断,经济困难,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普通群众是难以听到外面的声音的,基本处在严重的信息饥饿和信息封闭状态。而民教馆阅览室有众多的边区报纸、宣传漫画、文件资料、学校教材、战斗照片、科普读物和文艺图书等,正好满足了这种大众心理渴望。公众在这里通过阅读正面信息接受爱国教育,提高抵制奴化教育的免疫力;通过阅读科普书刊学习文化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阅读几十种时事杂志,了解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变化。阅览室实际上担当了当地民众扩大视野、了解世界和学习文化的信息窗口。1948年蔚县解放后在西合营镇西街耶稣堂院内建立的民教馆,经常几百人聚集在收音机前收听时事新闻广播,了解时局演变。

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宣传活动。民教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针对当地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尽可能地采取了主动性的书刊服务。如张家口市的一些民教馆常常抓住时事政治中的重点或热点问题,在馆内组织召开读者学习会、座谈会和辩论会;五台区民教馆常常与冬学运动、学习站、救亡室或民革室联合起来共同搞图书借阅、举办讲演、开读书报告会;保定和石家庄周边县等数十家民教馆经常深入文盲多的农村地区,把读报活动和识字活动结合起来,教当地群众边读报边识字;冀中和冀南区的民教馆热衷于在民众密集居住地方进行屋顶广播、山头广播和树梢广播,在人员流动性大的地方办墙报宣传、摘报宣传、读报演讲和代笔问字处;辛集民教馆每年都在繁华的农村庙会上举办图书大棚、巡回书屋、鼓书棚、放映幻灯片、喇叭广播以及图书借阅,1945年9月抗战胜利庆祝时辛集民教馆邀请30多位鼓书艺人组成“辛集鼓书队”,在邻近各县串乡演出,成为当时河北最大的曲艺团体,盛极一时[7];井陉县民教馆建立后,馆员一条扁担两条腿,带着留声机和幻灯片,走村串户推广新歌、新舞和新书。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传播了党的声音,有力地普及了文化科学知识。

编辑、出版、翻译和翻印了很多急需的书刊。我国民教馆自近代出现以来,就担当着出版印刷图书的任务,这种特征在边区得到了延续。边区政府的文化事业奉行了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对民教馆发展采取了包容的自由主义态度[2]。书刊出版没有限制和审查手续,政府组织、私人团体以及个人意愿,凡是有利于抗战和思想健康的都可以印刷发行。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是当时民教馆能够自由出版各种进步书刊的重要原因。出版内容五花八门,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类图书,有群众喜闻乐读的通俗书刊,有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文化书刊。出版物大小不拘一格,印刷手段有铅印、石印和油印。发行量也多少不等,多则发行几万册,少则几十册。抗战时期的《向导》周刊是石家庄民教馆主办的,《民众教育旬刊》是藁城民教馆主办的,《灵寿旬报》是由灵寿民教馆主办的,《文化简报》是由平山民教馆主办的,《赵县民众周刊》是赵县民教馆主办的。值得提出的是辛集民教馆和书店联合,在解放战争时期印刷了大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的画像,年销售量多达3万张,在解放区老百姓中广为传播,影响巨大,当时辛集被誉为领袖画像之乡。

民教馆开展了大量的读者教育活动。边区民教馆直接设有读者教育机构。如1946年张家口市解放后,边区政府在恢复和改造张家口市民教馆后设立了文教部,以此开办各种短训班、民众夜校、成人扫盲班、文化补习班、妇女识字班、失学儿童班等,这种文化培训以读书识字为主,以时事政治为辅。参加学习的是无业青年、失学儿童、家庭妇女、个体劳动者、店员以及街道干部等。特别是民教馆配合边区冬学运动开展的面向翻身群众的各种文化补习,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赞扬。参加培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义务的,读者只要认识1 000字左右,经考试合格就发给一个“文化证”。

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展览活动。配合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积极举办各种文化展览,是民教馆读者服务的又一重要活动。如辛集民教馆在抗战胜利后举办了抗战绘画展览、农作物品评展会、科普展览和曲艺展览;张家口民教馆举办过战犯于逆卿展览,开馆5天参观人数达5万之多,还举办过战利品展览、三八妇女展览以及妇幼卫生展览等。

三、艰苦环境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晋察冀边区民教馆的图书事业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里虽然政治环境复杂,经济基础差,文化条件落后,又处于战争频繁状态。但在中国共产党大力提倡民族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指导下,边区民教馆担当了抗日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活跃着的那些工作人员,实际上是新中国图书事业的奠基人,他们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值得当今图书馆人学习和借鉴。这些精神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与祖国共命运、与民族同存亡的爱国情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严重、民心所向的抗日大背景下,边区民教馆摆脱世俗传统,积极地把图书出版、翻印、收藏、流通、宣传和出借的重点转向了先进文化书刊的传播。表现出图书馆人以祖国为重、以人民为本、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职业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适应了全民抗战的文化需要。这在当时是具有政治风险的选择,是难得的可贵之举。

第二,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敬业精神。在战争环境下保存文献资料和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其危险和艰难程度是超乎想象的,甚至要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艰苦的岁月常常是忍受着饥寒,倍历着艰辛,简单的书刊服务实际上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一切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抗日救亡,为了早日见到胜利的曙光。了解平山民教馆的一位老人说,那时为了保护一本红色图书,经常冒着生命的危险。在走访宣化民教馆原址时知情人介绍,那时为了适应冬学需要,工作人员经常晚上加班刻字翻印资料,每个职员既是图书管理员,还要肩负起教学识字、文化补习和政治宣传的任务,有些还是舞台上的文艺演员。特别是有些乡村馆和街道馆,是老百姓自己开办的,根本没有报酬,他们任劳任怨,自愿在危险中传播先进文化。

第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及主体韧性的担当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一批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到边区民教馆书刊传播的文化事业中来,以坚韧的主体精神,强烈的爱国之情,把行动自觉地纳入到抗战文化的熔炉。他们克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羁绊,撑起抗战宣传的旗帜,编写、出版和传播了各种各样的进步读物,推动广大群众在思想上武装起来,共赴国难,成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通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练,很多民教馆的职员成为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其他学者,成为新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

第四,重视宣传、服务多样、善于创新的工作理念。边区民教馆非常重视对书刊服务工作的辅导宣传。边区处在落后地区,群众中文盲比较多,有一种天然对书刊敬而远之的畏怯心理,因此加强对进步书刊的宣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引起广大群众对抗日进步书刊的兴趣和踊跃阅读,民教馆创造了很多灵活多样的书刊宣传方式。工作人员经常走街头、到农村、进工厂去办演讲、搞书展、发传单、贴标语和写墙报等,及时把进步书刊资料送到军民以及其他读者手中,他们用行动阐释了图书馆人“创新与服务”的深刻内涵。此时他们传播的不仅仅是书刊,而是一种生命,一种生命存在的特殊的方式。笔者曾经在辛集民教馆故地调查,那里的老乡说,当时民教馆的工作十分辛苦,他们经常深入到解放军伤病员的病房里,给伤员在床头读书读报读故事安慰伤员。写本文时笔者曾翻阅《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其间毛泽东谈到抗日文化时说:“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8],那时图书馆人用生命诠释的,也就是“唤起民众”这个简单而普世的道理。民教馆馆员的人文精神值得当今的图书馆人学习、思考和敬佩。

[1]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决议案[M]//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88.

[2]龙厂.谈谈当前边区社教工作的布置[M]//王用彬,刘茗,赵俊杰.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续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8.

[3]项柏仁.民教馆工作点滴经验[M]//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社会教育分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486.

[4]集中区党委教育工作简要总结[M]//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社会教育分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543.

[5]项柏仁.目前边区社会教育简述[M]//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社会教育分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100.

[6]聂荣臻.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委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231.

[7]辛集市志编纂委员会.辛集市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824.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0.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书刊边区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多翻书刊益处大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