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党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探讨

2012-04-13陈东海

关键词:德育政治思想

陈东海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关于高校党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探讨

陈东海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三者往往相互分离,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其实效性,应该建立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文章从指导思想一体化、管理机构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质量保障体系一体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高校;党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它们的工作载体、功能和目标相似。在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校园网络载体、教育教学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才能发生作用。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高校实际工作中,三者的联系更为密切。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党建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对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领导作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托、密不可分。

高校党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就是指把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而又严密的工作体系,从而切实保障和提高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

一、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1.实际效果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效果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尤其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没有大的提升甚至有所下降。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条件那么艰苦,青年学生却深深向往延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人们却迸发出建设新中国的高涨热情。而今,我国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人们却普通感觉到的是理想的淡薄,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党员人数增加了,但对党和政府不满意的人数也增加了,对社会不满意的人数也增加了,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从没有出现过的恶性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也增加了,甚至在个别高校还出现了宗教团体组织,其原因很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2.认识模糊,态度淡漠。我国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本来不是一个需要重提的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多元化潮流和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造成高校一些师生甚至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出现了糊涂认识。有些领导自己就理想缺乏,信念不坚,对现实中出现的错误倾向,没有辨别能力,有的明知道是错误观点,也不敢或者不愿批评,态度淡漠,甚至随声附和;有些人甚至要取消我国高校的政治属性;还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站在人民利益的对立面,全心全意为自己谋利益,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是我们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是高校党的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只有抓住了这个中心,才能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不能动摇。

3.理论与实际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本身相对于实践具有滞后性,对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工作的规律研究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二是没有三者一盘棋思想,工作中存在相互分离现象。党建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评估不统一,各高校为应对这些评估都要花费巨大精力和物力。三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党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得并不紧密。从目前高校工作职能分工来看,党建主要由组织部、二级学院党总支、基层党支部负责,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由学工处(部)、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负责,而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则由教学部门负责,三条线虽然都由校党委统一协调和管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难免出现条块分割的问题,导致学生工作中许多的教育与管理往往是应急的、随机的,从而影响工作的方向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4.机制上不健全。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就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主动迅速地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1]。目前,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者之间的相互机理在实践上还没有完全理顺,高校党委没有专门机构统筹三者工作;现有的机构相互沟通协调不畅,工作创新不够,缺乏活力;多数高校一校多区,多种学制、多种管理模式并存,高校党委如何对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更为有效的领导,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机制性的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影响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与稳定[2]。

5.制度上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涵盖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制度安排,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不十分协调,缺乏全局视野和总体战略布局,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更具体的实施步骤,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

6.方式方法单一。由于习惯于用长官意志、行政命令来开展工作,创新的风气不够浓;习惯于等待上级精神,缺少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对工作对象研究不够,仍然是单向而非互动、灌输而非参与,公式化、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等弊病仍然存在,工作方式、方法、形式、手段、载体等落后于时代的要求[3]。

二、高校党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框架构想

1.指导思想一体化。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都是要把我们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不论是高校党建、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始终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工作。正因为三者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所以,这也就成为本文提出建立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根本依据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本文认为应该对三者的指导思想进行新的概括和浓缩,使之旗帜更加鲜明,目标更加明确,语言更加凝练,更易于记忆和接受,从而成为指导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4]。

2.管理机构一体化。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必须通过组织领导才能得以实现,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熟练掌握和运用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强有力的主管机构,是完成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根本组织保证,也是决定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目前,在教育部和部分省市教育厅,高校的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由不同的司、处分管的,这样难免出现沟通协调不畅、政出多门等问题。为切实保障和提高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建立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主管机构首先要一体化。教育部要明确一个内设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指导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党建工作统筹规划,总体布局。这个机构能把长远目标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能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对发生的紧急事件及时应对;在省级层面,应该设立与之对应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指导本省高校的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是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其工作状态直接决定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高校更要与教育部和教育厅相对应,对现有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上至教育部,中至教育厅,下至各高校,就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完整严密、高效运行的组织领导体系,全国就形成了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盘棋的局面,从而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3.队伍建设管理一体化。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是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而具体的执行者,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教育厅和高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是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领导高校的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德育课教师要做兼职辅导员,对做兼职辅导员的教师要实行特殊的激励措施。要重视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学生骨干队伍,并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对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两课”教师、学生骨干队伍要实行一体化管理[5]。

4.质量保障体系一体化。要提高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质量保障体系[6]。这是落实建立和健全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和有效路径。因此,应该改变对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进行测评的办法,建立一体化的质量保障和测评体系,从而使高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重复的迎评中解脱出来,扎扎实实做好平时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5.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对不对头,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受欢迎,也是我们能不能做好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十分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要搞好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寓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之中,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路和语言。要搞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并注意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要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电视媒体、校园广播、电脑软件、网站的积极作用,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休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达到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强调其区别使三者相互割裂,也不能片面强调其联系不加区别,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才能达到目标一致、任务明确、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形成合力、运行高效、事半功倍的明显效果。才能保证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其实效性,才能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38-43.

[2]霍旭.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党建研究,2010(5):34-35.

[3]陈东海.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97-99.

[4]刘新华,胡孝红.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6(5):46-48.

[5]朱士中.构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0(18):33-34.

[6]陈东海.构建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244-246.

G641

A

1000-2359(2012)01-0240-03

陈东海(1963-),男,河南扶沟人,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资助项目(2011B921)

2011-05-20

猜你喜欢

德育政治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