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

2012-04-13张保伟

关键词:生态化观念价值观

张保伟

(河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453007)

生态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

张保伟

(河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453007)

生态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础和文化基石。在当代背景下培育生态价值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责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借鉴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生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创新

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不断深入的系统性反思。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层次,因其对人所具有的根本性作用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人类走出困境的时代选择。在全球范围内,生态价值观已成为教育的中心课题,各国纷纷开展了以生态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就承担着传播和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使命,理应成为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而从实践来看,生态价值观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现实性挑战。

一、生态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的价值的根本观点。尽管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他们大都倾向于认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并把价值的观念赋予大自然,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1]。

生态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生态价值观以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为核心,以人—社会—自然整体系统的合理性为最高价值标准,具有突出的整体性。其二,生态价值观打破了狭隘的功利价值观,摒弃“零和”的社会规则,而把互利共生作为行为与判断的基本标准,具有鲜明的和谐性。其三,生态价值观在多种多样的生态关联之中认识和考察价值问题,兼顾人与自然多重主体、多重利益,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特征。在一般意义上,生态价值观更多地被视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以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为核心和重心,它不仅要求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自觉维护当代人和未来人的利益,而且以一种支点的反拨确立了人对自然的道德和义务。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价值观的颠覆和重构。生态价值观的生成,将优化社会价值生态,“修补精神圈的空洞和裂隙,矫正精神圈的偏执和扭曲,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地球上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2],由此对当前泛滥的过度功利化的价值观、物质化的消费观等等观念提出系统的诊疗和演替,召唤社会从精神到制度和物质生产等领域面向生态的一系列变革。对于个体而言,生态价值观可以成为个体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促进关爱自然、自我约束,节制生活等观念在精神系统的不断扩张,使其理解和认同政府倡导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规划,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和计算各种各样的生态价值及其影响,自觉地承担必要的生态责任和义务;在社会层面上,生态价值观可以成为社会文化体系新的尺度和准则,从精神观念到物质生产全方位影响社会的生态化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这种意义上,生态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观念基础,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基石。

但必须看到,生态价值观是“对人们普遍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否定,因而才使得这种价值观比较难于内化到现实人的心灵深处,难于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选择”[3]。生态价值观超越了个体甚至于人类而将价值的观念赋予自然,可以说是一种最具普适性和公共性的价值追求。但这种普适性和公共性,也决定了其实践的艰巨性和尴尬境遇。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利益分隔、个体及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信任尚未普遍形成、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尚且存在着诸多问题的情境中,这种价值观显然并非自发形成的,而需要着力培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创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在一般意义上,生态化就是生态学化,是指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4]。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就是借鉴生态学理论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和价值。这一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源于当前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应然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无力之间的差距。

从理论上讲,生态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存在。人与人、人与自身及人与自然之间是互为中介的,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威廉·莱斯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控制自然观念的主要功用之一是阻碍对人际关系中新发展的控制形式的觉悟”[5]。人如何对待自然,必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忽略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索取和征服自然的反生态传统价值观,必将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严重不公平,引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物理世界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现象也正向社会的文化领域和道德领域蔓延,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既不利于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后代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居高不下的由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冲突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事实上,环境问题提出了“我们该如何生活”这样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当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统一中实现其使命。忽略生态价值与生态道德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利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也不利于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实践层面上,培育生态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导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其内容具有开放性。一切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和价值体系,都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环境问题因其影响的全面性和广泛性而备受关注,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环境时代。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从和谐社会到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生态生产到生态消费,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到生态文明,各种理论、观念的倡导都表明了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以及对生态价值观的深刻认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包括政治在内的多方面、多层次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生态价值观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政治诉求,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作为社会观念的塑造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解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拓宽教育领域,倡导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思想和观念,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7],将生态价值观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围。

总之,生态价值观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使命。这一内容的引入,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空间,也对其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一方面,生态价值观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的观念系统,具有整体性、和谐性、多元性、复杂性等特性,它的引入必将带来人对自然的行为变化,进而引致人与人、人与社会各个层面关系的深刻调整。另一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系统性的生态关怀,表现在教育内容上,缺乏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生态教育内容;表现在教育方法上,往往对价值观作单一、片面、孤立的理解,不能用全面、整体和系统的观点把握和认识价值观的生成;从教育过程来看,缺乏应有的环境意识,不能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把握价值观教育。这种生态缺失,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生态价值观的低效、无效甚至失语。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价值观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简单延伸,更是从目标、内容、方法乃至整个体系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价值观的定向改变,即生态化创新。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于:生态学从个体生态学理论、群体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以及人类生态学理论出发所作的探讨,既有层次性的实证分析,又有整体性的把握,这种内在的复杂性思维范式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框架[8],也必然适应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根据生态学理论,从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生态价值观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基于生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态化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世界观在人、自然、社会诸领域的价值展现。教育内容是价值观传播的载体。培育生态价值观,就要根据时代要求与生态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增加新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态化。

从生成过程看,生态价值观产生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自然价值与权利的新认知。首先,这种认识可以从现代生态科学理论中找到依据。正如安德鲁·麦克劳夫林所讲,“生态学并没有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的认识。但是,当这种观念在参与了自我并被应用以后,确实需要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图景。如果用人与自然一体来替换人与自然分离的方式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9]。这种来自自然科学研究的“共识性”成果,构成了生态价值观生成的理性基础。而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与生态学主张的多样性、整体性及相关性和联系等观点相一致。因此,对生态现象和生态规律的深刻认知,是生态价值进入主体选择视界进而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其次,人文关怀是生态价值观生成的规范基础。生态价值观不仅是基于事实认识的结果,更是在人文理性指引和渗透下的价值选择。生态价值观教育必须从人性的全面发展出发,充分吸纳生态伦理的精华,在臻美至善的文化追求中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和义务。最后,国情认知是生态价值观生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讲,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对我国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越深刻,人们越倾向于认同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生成也就具有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基础。

总之,生态价值观涉及的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除既有内容之外,必须加入生态科学、生态伦理、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其目的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的生态关联,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而且还要使学生把握人与自然界客观的价值关系,了解自然界多样性的生态价值,树立起热爱生态环境的意识和风尚,实现科学认识和道德情感之间的深度链接和正向结合,使生态知识成为触发心灵震撼的理性基础,使生态规范成为理性行为的指导,促进生态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化

生态学的基本目的是理解生态系统,其方法是整体论的。这种整体的思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环境视为一个系统,并使其在特定条件下达致平衡。虽然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观念时时会受到各种扰动。个体在社会事件中所接触到的信息,不论是自觉的还是无意的,不论是预定的还是随机的,都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剧烈变化的时期,其精神生态尤其复杂、活跃。课堂中教师的知识灌输、校园及社会事件的冲击、生活经历的磨砺等等,都将成为影响观念的有效因子。而且,他们的交往范围越大,观念来源就越广阔,影响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因素就越复杂。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价值观并不是受教育者心灵白板上从无到有的勾画,而是现有价值体系中多种观念冲突过程的生态转型和演替,是对个体精神生态的调适和污染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生态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流观念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入手,对学生思想观念施加有益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观念结构,推动其精神生态系统的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生态化发展。要从作为“现实的人”的学生的现实状况着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彼此互动。这种互动和交流态势的形成,既构成了价值观认知的信息场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观念塑造功能的基本环节。在这种教育生态中,虽然教师具有知识方面的优势,但灌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其知识的接受和认同,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因此,既要承认教师和学生的对等性,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对学生的价值系统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和调节。进而在面对当代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和反思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价值评判和引导作用,调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精神生态,引发其价值观的动机倾向,促进其生态价值观的认知与转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化

生态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相依、协调发展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单一语境中的知识灌输或接受,而更是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与交往全部过程中的体认。生态价值观在何种意义上能被学生所认同,不仅取决于这种观念的理论合理性,还取决于其实践合理性。大学生生活、交往中的各种经历,都将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影响所学观念的接受与认同状况。从知识获取到实践体验,任何一个环节的破损或断裂,都将引致学生对价值观意义的疑虑和动摇。因此,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还有赖于生态化的教育环境。其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校园环境的生态化。校园是学生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他们的“感性世界”。校园中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不但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交往的内容,而且直接濡染其心灵世界。空气清新、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生态化校园,是熏陶与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条件。

其二,精神环境的生态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思想交流、知识传递的精神背景。他们的生态素质,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态价值认知,还将潜在地影响其生态情感和态度。精神环境的生态化,必须从建立具有较强生态价值观水平和生态教育能力的教育教学队伍着手,进而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生态意蕴的交往场所和精神空间,潜移默化地促使其生态价值观的生成。

其三,制度环境的生态化。以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抓手,将生态价值视为一种战略理念渗入学校科研、教学、日常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生态化的组织运行机制,从而使学生在其中完成生态价值观从认知到体验的转变,达致知与行的统一。

总体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其意义并不在于屏蔽掉所有的反生态因素,而是要使生态价值观在现实实践中占据其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进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使生态价值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和认同,实现价值观的确认。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08.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45.

[3]康兰波,王卫民.生态价值观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3(6):64-68.

[4]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

[5]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6.

[6]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7]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33.

[8]张保伟.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522-524.

[9]Andrew McLaughlin.ImagesandEthicsofNature[J].Environmental Ethics,1985(7):293-319.

Ecological values and Eco-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Bao-wei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Ecological values are basis concept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roposed of ecological values is not only the reality responsibil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but also the challen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lear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y to eco-innovation,the paper analyzed it from the content,methods and environment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co-innovation

G711

A

1000-2359(2012)01-0236-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GL064);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软科学项目(2011B630028);河南省教育厅基地项目(2010-JD-005)

2011-08-13

猜你喜欢

生态化观念价值观
维生素的新观念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健康观念治疗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