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华裔文学解读与阐释维度的提升
2012-04-13黄辉辉
黄辉辉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论美国华裔文学解读与阐释维度的提升
黄辉辉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所呈现的新气象使得美国华裔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变得异常困难,也更具争论性。争论焦点围绕语境、话语权、批评立场以及时空维度与向度展开。在围绕阐释的种种维度之争中,各种批评理论及视角往往因对自身价值的应然判断而丧失价值中立,使文本解读维度处于钟摆的两极。“以策略来提升阐释维度”的命题旨在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融合多种理论视界,整合和优化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层次性解读策略(文本层次、语境层次和审美层次)与反思性解读策略(对话式、比较式和循环式)因其具备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元研究思维特征,可对批评主体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和调整,最大程度地提升美国华裔文学阐释的维度、效度和信度。
华裔文学;阐释;维度;策略
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自2000年后日益成为“显学”。在近30年内,国内研究者在作品译介、史学考证、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文学式样研究等领域为国内华裔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拓了研究视野和路径。但相对于其他族裔文学的研究,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整合和完善。首先,由于研究对象的唯精英主义和经典主义倾向,研究停滞在某一群作家的个案研究状态。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少数华裔精英代表作家(如赵健秀、汤亭亭、谭恩美、黄哲伦、任碧莲等)及经典作品上,而对其他华裔作家及华裔新作的研究较为滞后。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会消弱和肢解华裔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不利于美国华裔文学全景图的勾勒及文学肌质的构建。其次,研究方法和批评话语呈现范式化与单一化。目前该领域中文化学批评范式较为流行,倾向于采用少数族裔理论、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来探讨身份、性别、阶级、民族、意识形态及文化认同模式的嬗变等问题。文化研究的意义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恪守某一范式必然不利于对华裔文学价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挖掘。同时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创作主题和美学手法上呈现出的新气象也要求华裔文学研究突破现有研究范式,紧随文学创作实践中的新轨迹。再次,研究思维多为描述性研究和论证性研究,即描述作品中体现的主题思想和书写策略,或者验证某一文学理论对文本解读的有效性。相比之下,析理性研究和反思性研究相对较少,对目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性研究更少。虽然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呼吁整合国内华裔文学研究资源、族裔性研究和文学性研究并进和开辟新的研究视角等,但实质性和建设性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由此以来,“如何解读与阐释美国华裔文学”这一课题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各种争论入手,归纳出当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四个有关阐释的争论焦点及其派生出的不同维度,同时通过构建以元研究思维为指导的两大解读与阐释策略来整合研究话语和视角,最大程度地提升解读与阐释的维度,从而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促进国内美国华裔文学诗学话语的构建和整体性研究的发展。该课题对回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中的新变化、构建国内华裔文学研究独特的诗学话语体系以及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美国华裔文学解读与阐释的困境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主题得到拓宽,美学手法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这些新气象使得美国华裔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变得异常困难,因而围绕解读与阐释的焦点的种种维度之争也正日益凸显。
第一,语境维度之争。韦勒克和沃伦将文学研究归为“内部研究”(如作品的存在方式、类型、文体学以及韵律、节奏、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和“外部研究”(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诸如文学和传记、心理学、社会、其他艺术等)[1]。“内部研究”属于一种窄语境研究,将研究视野囿于作品内部语言性语境。“外部研究”则属于一种宽语境研究,将历史、文化等维度纳入文学批评中。语境维度之争就是围绕窄语境与宽语境两种不同的阐释视角而展开的。目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关于“文学性和族裔性”的争论即隶属于语境维度之争的范畴。争论主要围绕是侧重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叙事策略、美学特征和价值,还是将文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来研究文本的族裔性主题。
第二,话语权维度之争。话语权维度之争讨论文本解读的视角及文本阐释的权威性。例如,到底存不存在对作品的正确解读抑或误读?谁最有话语权?哪种解读最具有权威性?是应注重对作者意图的深层挖掘,还是反映文本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抑或是肯定读者在解读和阐释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具体到美国华裔文学中,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争论即隶属于话语权维度之争范畴。即:在解读美国华裔文本时谁最具有话语权?是华裔作者本身?还是美国学者抑或中国学者?谁才算是真正的“局内人”?怎样才算是抑或不是对作品的误读?
第三,时空维度与向度之争。时空维度与向度之争探讨文本解读与阐释的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视角。争论包括是以时间顺序的线条和影响的方式还是以空间“网络”的方式来理解文本?是从横向拓展文本理解的新的维度还是从纵向方面在承续性、演变性、裂变性背景下透视与解读文学作品?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争论即隶属于时空维度之争范畴。即:是侧重华裔文学所呈现的特殊经验和母题及独特的美学手法,还是侧重作品所表现的普遍的文学主题和美学特征?是以共时研究拓展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新维度还是以历时研究为主线勾勒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和流变?
第四,批评立场的维度之争。这是一个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深感困惑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批评立场派生出三个维度:中国化维度、本土化维度和全球化维度。即是本着“民族中心论”、以中国文论的话语挖掘作品的中国元素,还是坚持学术研究的“本土化”、结合西方文论的话语探讨作品的美国元素及本土意识,抑或立足于全球化语境、采用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而且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我们有没有必要或可能建立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话语联盟。
纵观时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实践,多数研究者在解读与阐释中都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上述四种争论焦点中的某一维度。要么走向科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封闭主义、本质主义的一端,要么遁入直觉感性主义、经验主义、泛化主义、虚无主义的一极。而且往往会对某种理论价值作出应然判断,最终因价值中立的丧失而使阐释走向死胡同。
鉴于此,本文提出“构建美国华裔文学解读和阐释策略”的命题,初衷有两个。一是作为元研究思维的“策略”。当下美国华裔文学的解读和阐释中,两种研究思维较为典型。一是求证性思维,选择某种批评理论去关照文本,以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去验证理论对于文本分析的效度(更多情况下验证为有效)。二是直觉性思维,侧重对文本进行整体、综合和直觉把握。这两种研究整体属于一种本质研究和价值研究。我们还需要一种对解读和阐释过程本身进行不断分析、监控和反思的研究思维,即元研究思维。“策略”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要构建从各种批评理论中抽象出来的最根本、永恒的、开放的研究思维,避免视角的单一化和模式化。二是作为提升文本解读维度的“策略”。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时,读者已经拥有一定的心理认知模式,或者形成了某种预设性的解读,或者文本的信息会超出读者的认知结构。这样,读者的心理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进入文本的方式。文本解读维度的单向度和心理的定势化有碍于作品艺术魅力的挖掘和作者解读能力的提升。而“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建构性、宏观性、指导性和双向度。读者以策略为指导进行解读时,可与文本及相关的各种语境发生互动,整合、重组和改变原有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对解读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和监控,不断提升批评的可能维度和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二、阐释维度提升策略之一:层次性策略
层次性解读策略旨在指导解读过程中认知活动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它通过整合各维度的话语策略,融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整体与局部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感性与理性分析以及共时与历时分析,拓展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维度与向度,透视文本的各个层面,挖掘文本的多重意义层面。
(一)文本层次性。《周易·系辞》曾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涵盖了文本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即语言组织、形象系统和意蕴世界。这三种层面既侧重文本各部分结构的独立性,又强调文本内在的有机整体性。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语言组织手法更趋多样化,如“幽灵叙事”、“复调艺术”、“第三空间”、模糊艺术、幽默艺术、中西文化改写、叙事与文体、空间书写、身体写作、互文性等;同时内涵和意蕴也更兼丰富性、多义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突破了族裔主题的樊篱,表现更为广阔的人文主题。鉴于文本层次的普遍划分与华裔文学的特殊性,文本层次性解读可在五个层面逐步展开。一是对文本语言组织系统的描述。二是对文本情节意义的客观描述。三是对文本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展现其隐含的历史、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意义。四是对文本人文意义的解读和阐释,如探讨文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等关系层面的探索和呈现。五是对文本有机结构的解读和阐释,主要对前四个层面进行理性反思,找出能关联各部分结构及意义层面的概念域,构建一种立体式的“网络”意义。这样一来,对文本及文本意义层面的解读既蕴含对纵深层次的分解研究,又包括了对“网络”立体结构的内在联系性研究。
(二)体验层次性。文本解读作为一种审美过程,批评主体会滋生不同的心理、情感和审美体验。王苏君指出审美体验包含“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三个层次[2]。王一川提出文本鉴赏可沿循“披文—处地—析理—体会”的路径:即投入感情去读、设身处地体验;从作家或人物当时的生存状态去把握、体验;分析其中的哲理;体验、感悟、推究人生之道、生存之道[3]。这两种观点都肯定了体验层次性的存在及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时下,国内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语境中,实证性、析理性、套路化和客观、超然、冷峻的研究思维较为盛行。久而久之,会背离人文学科研究的旨趣——即透过作品对人生体验的理解、体会和感悟。纵观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史,从最初“金山客”的思乡情怀、第一代华裔扎根异国的心理体验,到第二代华裔对美国身份、华裔身份的追寻和当代华裔多元、个性化身份的构建,构成了一部华裔人心声的演变史。在这变奏曲中,华裔文学始终体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的抒发,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价值观、道德观的思考,对自我身份的叩问与追寻等。如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对美国梦的反思,雷祖威的小说《野蛮人来了》和谭恩美《拯救溺水鱼》中对道德、伦理、生态的关注,雷祖威短篇小说集《爱的痛苦》中对工业化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人与人的疏离感的表现主义手法的呈现,李健孙《缺乏物证》关于责任与荣誉、正义与道德、拯救与自赎的主题等。鉴于此,美国华裔文学解读应向偏重主体的审美体验层面拓展。一是从参与性体验层面对文本的解读。批评主体应首先发掘自己的参与性体验,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二是从认同性体验层面进行解读。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参与作品主人公的想象。三是从超越性层面解读,置身于文本与实时性体验之外,获得普遍意义层面的人生体验。这三个体验层面解读能兼顾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主体,融理性推理与感性体验为一体。
(三)语境层次性。新历史主义将语境划分为三个层次:写作的语境(即作者的原意、自传、回忆录、传记、日记、档案资料及作者写作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接受的语境(即不同的读者、组织机构和全体如何阅读、阐释同一文本)和批评的语境(批评家的批评背景)[4]。这种划分肯定了不同的语境在文本创作和文本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制约作用。不过,基于这三个语境所产生的各种赋意可能会表现为不重叠,呈现出差异性。如从对黄玉雪《华女阿五》(1945)的解读可窥见一斑。黄玉雪声称自己的作品是以自传的形式使美国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但当时美国学界将这部作品中的华裔形象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的典范,并借机大肆宣扬美国的民主和平等制度。而国内学者则依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熟知,从对本国文化形象负责出发,探讨作品对华裔形象模式化的刻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和对种族歧视的忽视。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德里达关于“延异”的解释,即意义永远屈从于差异,永远被符号本身的差异所推延。因此在语境层次性解读中,可以差异性为出发点展开。首先从批评主体的语境来解读文本。批评主体由于经历、兴趣等各种原因,在对文本解读时会做出各种预设性、选择性和想象性的解读,而这应该作为语境层次性解读的起点。其次从作者的创作语境出发来解读文本,通过各种史料和资料将文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中。再次从接受的语境来阅读,分析与思考各种阐释的重叠性与差异性。最后从文本的语言性语境来解读。现有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中,宽语境研究较为流行,但是这种宽泛的语境研究仍应和文本的语言性语境研究相结合,否则“大量的语境材料的堆砌…使文本成了语境的注脚及陪衬”[5]。批评主体在对不同的非语言性语境进行考究后,结合文本的语言性语境,吸取对立和差别因素,修改或充实先前的预设性解读,增强文本批评的效度和信度。
三、阐释维度提升策略之二:反思性策略
反思性解读策略旨在对解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确保解读的宏观性、开放性、动态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它指导批评主体同时具备“局内人”和“局外人”、微观和宏观的双重视角,不断反思研究的旨归、思路和方法,反思文本解读和阐释的可能之处。
(一)对话式解读与阐释。对文本解读的切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思维及研究目的影响。在当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思维及旨归有几种:如验证某一批评理论(如文化批评、后殖民理论等)在文本分析中的有效性,阐释作品中隐含的作者意图,肯定文本的社会价值,分析文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对作品意义的挖掘。通常,这样的研究思维在对文本解读的切入方式上是求证式和说明式,且对文学理论、作者意图、文本价值等的肯定性、应然性解读占据主导,解读向度较为单一,换位思考较为欠缺。对话式解读策略可以确保思维的开阔性,也能使批评主体意识到认知过程中个人判断的局限性。一是要与批评理论的对话式解读,不仅为了验证理论对文本分析的有效性,同时也从文本出发思考理论的限度,充实与发展理论。二是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式解读,除了对作者意图和文本意义的考证性研究,可仔细寻找与作者和作品中思想感悟的共鸣与契合之处,展开心灵层面的对话。三是与其他批评主体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结论等层面的讨论。
(二)比较式解读与阐释。比较式解读策略使文本的解读维度由微观层面上升到了宏观层面,且透过宏观层面解读又可反过来修正、反思对微观层面的解读,从而优化和提升文本解读的维度。比较式解读策略可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横向层面比较式解读。与其他族裔文学进行比较式解读。借鉴对比诸如非裔文学、犹太裔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统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产生的文化土壤、生成机制、文化资源、文学母题、文化特质、独特品性及诗学价值等。还可选取某个切入点对不同华裔作家和作品进行横向解读,构建文本的空间“网络”。二是纵向层面比较式解读。结合历时研究和历史维度,勾勒出美国华裔文学不同时期创作风格和主题的嬗变,以及各个时期之间的承继或裂变。
(三)循环式解读与阐释。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体系中,审美经验是此在的、有限的和历史性的,因此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一次把握的,我们的理解必然受限于一定的历史性和有限性。伽达默尔对于文本解读的有限性和历史性的意识也推动了对作品开放的、动态的理解,并主张在理解过程中不断修正前理解,达到视界融合。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观点认为“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又是‘历史的’”[1]37。按照韦勒克的说法,透视主义一方面避免了绝对主义的观点,一方面也避免了相对主义的论点,旨在建立一种“新的综合观点使价值尺度具有动态,但并不丢弃它”[1]174。虽然伽达默尔和韦勒克分属不同流派,但循环阐释和透视主义都体现出反思性、动态性、开放性的视角。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及其自身呈现出许多特点。一是美国华裔文学创作语境与美国的政治、外交、移民、经济政策及华人的地位息息相关。Susie Lan Cassel指出,在150年之内,美国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受美国的两极政治影响,充满着两面性与矛盾性[6]。因此华人在美国地位的两面性与易变性必将影响大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继而影响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创作的视角与初衷。如从最初作品中游子的思乡情怀、愤懑的情绪、抗议的声音,到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以及对文化身份、自我身份、家庭关系、文化冲突、唐人街文化等的探索和思考,到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反思,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先前的阐释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思考其在当时时代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二是美国华裔文学虽是族裔文学,但和其他类型的文学具有可比性和相通性。基于以上分析,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循环式解读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意义层面的循环式解读意指在对文本内部解读时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循环过程。首先从文本的语言组织和表层结构出发,获得对文本整体意义的预设性把握;然后以这个预设的整体意义为主线,去重新审视反思对各个部分的解读,不断调整原初视界。宏观层面的循环式解读要先从横向角度将文本视为一个包含有多重结构的整体,然后从纵向角度将文本置于历史进程中、新的现实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研究不同历史语境下华裔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的嬗变,并进行析理,然后基于此反过来再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价值判断。
四、结束语
英国评论家亚历山大·蒲柏在《论批评》中指出,学识浅薄是件危险的事情。这句话点出了批评家应具备的责任感和视野的高度。不断地优化自我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拥有一定高度的视野,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和阐释。“构建美国华裔文学解读和阐释策略”这一命题的提出正是通过融合文学批评的各个要素及多种维度,在视界融合的基础上,获得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反思性的视界,以做到最大效度和最大信度地对文本进行阐释。“策略”对于提升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维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缘于层次性和反思性策略是基于一种元研究思维,能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指导、监控、调整批评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过程。同时,“策略”也会积极、有效地回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变化,营造积极互动的参与氛围,从而推动美国华裔文学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苏君.审美体验的层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94.
[5]吴波.文学与语言问题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8.
[6]Cassel,Susie Lan,ed.TheChineseinAmerica:AHistoryfromGoldMountaintotheNewMillennium[M].Walnut Greek,Altamira Press,2002:2.
[责任编辑 许 昌]
On Expanding the Dimens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Espounding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HUANG Hui-hu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Currently,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s taking on a new look,which makes interpreting and espounding even more difficult and disputable.The controversies center on discourse power,context,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 and the stance of criticism,etc.While expounding on these issues,different school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th the lack of value neutrality,tend to position their interpretation dimensions on one or the other side of the pendulum.In view to this,the thesis of“Expanding the dimensions of interpretation by means of strategies”is hereby put forward.After fusing different visions from various kinds of theories,we propose stratification strategies(text stratification,context stratification and aesthetic stratification)and reflective strategies(dialogic,comparative and circular).These strategies,with the features of meta-analytical thinking,are able to monitor,guide and adjust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readers.In this way,they can be effective in maximizing the dimensions of interpretatio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strategies;espounding;dimensions
I206
A
1000-2359(2012)01-0207-05
黄辉辉(1979-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GH-247)
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