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尔利使华与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

2012-04-13

关键词:史迪威对华政策罗斯福

赵 红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赫尔利使华与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

赵 红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赫尔利;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支蒋反共

赫尔利最初以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使华,后又升任驻华大使,他从1944年9月来华到1945年11月辞职,多次往返于重庆、延安、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他在调和“史蒋矛盾”和调处国共关系的过程中,使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逐渐与中国的现实发生背离。尽管罗斯福本人有很浓厚的中国情结,曾预言“拥有5亿勤劳人民的古老大国注定要成为远东的强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贡献”[1],但是从“史迪威事件”到联合政府的构想,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需求,转向从政治上支持和援助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统一。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因素、美苏冷战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罗斯福始终没有改变“蒋介石就是中国”的片面看法,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一、赫尔利调和“史蒋矛盾”——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苏英中等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美国政府看来是与其利益相关的大事。美国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亲美政府,代替日本成为它在亚洲的据点,可以抵制苏联的影响,成为国际事务中的坚定支持者。于是罗斯福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协定》,在政治上向英苏力争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让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在军事上,通过在重庆召开“东亚军事会议”专门讨论中美英联合作战的问题,设立中国统帅部,以蒋介石为最高统帅,派遣史迪威来华监督和管理一切美国援助中国等事宜,以此提高美国对中国政府的援助效用。同时罗斯福政府坚决反对国共内战,不希望因国共冲突而导致美苏对立。所以他在开罗会议上就极力劝说蒋介石维持国内统一,希望两党能够消除分歧,密切合作,以实现打败日本的共同目标。

1944年国民党军队的豫湘桂大溃败,引起美国朝野的极大震动。这一结果印证了在华的史迪威和驻华外交官们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战斗力低弱的一致看法,促使罗斯福政府做出一系列决策,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派遣赫尔利使华协调史蒋关系。由于史迪威来华时美国政府赋予他负责处理租借援华事宜的全权,他坚持越过蒋介石和军政部,把美国物资直接交给中国对日作战的部队,使蒋介石按“亲疏”分配物资的标准和利用美援扩充实力的愿望难以实现,他甚至还设想利用中共军队并给予美国装备,全面挖掘中国的战争资源以早日击败日本。这些做法引起蒋介石极度不满,史蒋关系出现了第一次危机。蒋介石就租借物资问题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调离史迪威,并由他掌握美援物资的分配权。美国政府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认为即使召回史迪威也不可能把物资分配权交予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后,罗斯福认为必须对蒋介石采取严厉行动,声明蒋介石若不支援在缅甸作战的史迪威,就要终止援助,以此来胁迫他就范。尽管后来蒋介石很不情愿地把他的部队投入战斗,但也加深了他对史迪威的仇恨,史蒋关系出现第二次危机。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对蒋介石的反动政策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有利于中国团结抗战。由于史迪威一直要求把租借物资给予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一切积极对日作战的部队,虽然这种做法始终没有得到美国政府认可,但是蒋介石一直认为史迪威袒护中共,并促使中共与国民党平起平坐与他对抗,于是更坚定了他去除史迪威的决心。赫尔利使华正是史蒋关系恶化之时。

这一时期在华的美国外交官包括有名的中国通,如戴维斯、谢伟思等人的报告,以其丰富的就地观察和深刻的分析而引人注目。一是从中国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出发,重新探讨美国的对华政策;二是根据和民众的关系及社会基础来分析国共两党,以发展的眼光把握中国形势。这些报告不仅送达史迪威司令部,还分送驻华使馆、国务院、陆军部等处,特别重要的东西还送往总统的亲信霍普金斯处。谢伟思就此总结道:“共产党已经获得了使自己无法被消灭的广大而深厚的人民的支持……如果国民党不能和共产党一样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不能显示出它有能力同共产党争夺对人民的领导地位,共产党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的统治力量。”[2]66他们认为,面对中共实力增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中苏联合的可能性也在上升,美国政府一味地支持国民政府,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危险的,只有促使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与中共形成统一战线,才能达到既防止国民政府崩溃又能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统一中国的目的。外交官们基于事实的分析总结,得到包括史迪威为首的多数在华美国人的认可和支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是“由家族性、财政性和政治性的各种利害关系绑在一起的腐败政体”[3]。其统治者仅以维持他们目前的地位为目的,既缺乏努力抗日的意志,又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或与共产主义者结成统一战线的打算,还企图让美国承担战争的全部负担。对于共产党,他高度评价其军事力量和各种改革措施,但也担心共产党会受苏联影响,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国民政府进行政治民主化和军事改革。

这些来自中国现场的建议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国务院官员认为应该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保持更大的灵活性,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国民政府。美国参谋总部在提交罗斯福的备忘录中全面采纳了史迪威的意见,并且从军事观点说明任命史迪威的必要性,提出要挽救中国和缅甸战线的危机,就应该向缅甸派出中国军队,要求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地区的封锁,将全中国的军队都投入抗战。罗斯福最后接受了参谋总部的建议,向蒋介石发出了包括以上内容的信件。蒋介石以退为进,原则上同意任命史迪威为总司令,但提出鉴于中国形势复杂,要求派遣一个能商谈政治问题的代表,同时又提出了任命的先决条件:“在中共军队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前,不使用中共军队;明确规定史迪威的权限;由中国政府掌握租借物资的分配管理权。”[2]78罗斯福总统同意了派遣代表的要求,但对于蒋介石的其他条件未予同意。赫尔利到达重庆后并没有能够解决双方矛盾,因为“史蒋矛盾”实质上是美国政府与国民政府不同利益需求的矛盾。

美国为了达到统一中国一切力量全力抗击日本的目的,开始做蒋介石的工作。它希望国民政府成立一个各个党派都能参加的联合军事委员会,希望通过美国与中共代表的协商来促使国共关系和解,但蒋介石却提出只有共产党接受他的领导,承认国民政府的政治地位,才能实现与中共的对话。由于缅甸和中国的军事危机不断加剧,9月15日,史迪威向马歇尔报告说中国东部即将失守,蒋介石正想撤回在缅甸的军队。此时罗斯福正与英国举行军事会议,商谈把日军逐出缅甸的计划,蒋介石如果把军队撤回,必然会打乱美英计划。于是第二天总统就向蒋介石发出措辞强硬的声明,要求立即给予史迪威指挥全中国军队的权力,并指出,如果此举失败就会错失良机,蒋介石必须对此负责。这份声明恰好是由史迪威转交给蒋介石的,使蒋介石误认为这一切都是史迪威作为,他直到25日才答复了总统,说明可以把指挥权委托给美国人,但不是史迪威,并且再次要求调离史迪威,这就是“指挥权危机”,是“史蒋矛盾”激化的高潮。身处重庆的赫尔利看到“史蒋矛盾”已到无法调解的地步,就以私下密信的方式告诉罗斯福总统,在中国没有人比蒋介石政府能给美国提供更好的合作基础,如果总统在这一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就有可能失去蒋介石,甚至还会随之失去中国,建议罗斯福总统舍史而支蒋。

罗斯福总统在当时对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完全了解,他始终认为扶蒋与联共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他认为,在对日作战和美苏合作的基础上可以与中共军队在必要时合作。尽管美军观察组成员都主张美国在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还要给中共一定的军事援助,否则美国将会被卷入中国内战,但罗斯福总统还是坚信如果蒋介石政府垮台,中国就会解体。再加上罗斯福总统对赫尔利的高度信任,以及美国军事战略的改变和苏联出兵东北的承诺,这一切都使中国战场的军事地位下降,罗斯福最终决定解除史迪威的职务,并且在蒋介石指定的三位候选人中,挑选魏德迈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进而放弃了由美国人担任中国军队总司令的打算。这一事件既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也加剧了中国内战爆发的危机,但是罗斯福总统并没有做出扶蒋反共的决策,只是一味坚持让中国对日作战,同时尽量避免中国内战。当二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对华政策就与美苏关系的变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赫尔利调处国共矛盾——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

赫尔利促使罗斯福总统按照蒋介石的要求调离史迪威后,于11月7日正式出任驻华大使。为了阻止中国内战和防止国民政府崩溃,进而实现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统一,赫尔利积极充当国共关系调解人,并为此倾注最大精力。而罗斯福总统也早就要求蒋介石与共产党组织一个联合政府。从目前解密的档案来看,“罗斯福是抗战时期最早提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人”[4]。中共根据形势的发展在1944年9月开始明确提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主张。应该说罗斯福坚持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蒋介石的反共野心,延缓了他发动内战的时间,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团结抗战。但是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罗斯福不会完全支持和承认一个与自己的意识形态相反的政党,这不仅与美国的政治传统和文化观念有关,也与当时的国家利益有关,所以他主张的国共联合政府是以蒋介石为主导的亲美政府,为此他积极寻求苏英等国的支持,认为只要在国际上孤立中共就能使之屈服。

在这样的背景下,赫尔利开始调处国共矛盾,并与毛泽东进行了会谈,最后双方在延安签署了《五项协定草案》。这个协议的实质是由一切抗日政党和无党派代表组成民主联合政府,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各武装力量公平分配所有外援。此协议的精神正如毛泽东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所说的,是中共八年中所力争的,中共将全部接受并努力付诸实践。赫尔利认为五项协定已经按照美国的思路解决了中国内部问题,并没有使蒋介石利益受到损害,反而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加强了他的地位。他甚至向戴维斯说:“如果谈判破裂,责任将在国民党方面。”[5]延安协定从形式上看是国共两党的协定草案,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美国的态度和主张,是罗斯福政府实施扶蒋联共政策的结果。而赫尔利却没有想到,他“写下了一个可能当时他自己还未意识到的、有利于人民而有违于蒋介石意旨的条文”[6]。在史迪威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认识到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权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蒋介石不会让美国人左右自己的头脑,所以他坚决抵制和反对五项协定,进而提出三点反建议要求中共接受。赫尔利无法说服也不能放弃蒋介石,最后不得不让步,开始支持国民党提出的三点反建议,并希望说服中共代表接受。毛泽东随后给予坚决回击,并通过中共代表转告赫尔利,“我们毫无与美方决裂之意,但是牺牲联合政府,牺牲民主原则,去几个人到重庆做官,这种廉价出卖人民利益的勾当,我们决不能干”[7]。尽管在赫尔利的邀请下周恩来又到重庆谈判,但因蒋介石一意孤行,国共谈判还是无果而终。

《雅尔塔协定》签订,赫尔利回国述职,国共谈判破裂。当时在重庆的美国代理大使艾切森等人联名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报告,强烈建议美国政府应该援助中国共产党,批评了赫尔利的对华政策。他们一致认为,赫尔利的所作所为,使中国的形势不利于将来的和平统一,希望罗斯福政府从对日作战第一的角度出发,认真反思美国的对华政策。这份报告在美国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美国政府内部围绕这份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美国必须在对华政策上保持极大的灵活性。而赫尔利却认为这是外交官们的不忠诚行为,是在背后拆他的台,病入膏肓的罗斯福总统最终支持了赫尔利。这样赫尔利的对华主张就成为美国政府的决定——没有蒋介石的同意,美国不会援助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党,美国政府力争促其改善,继续予以支持,并进一步与之合作。为了在国际上孤立中共并使之屈服,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在苏联承诺不支持中共的前提下,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放弃中国部分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这一时期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利对中国实情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赫尔利的看法是,中苏条约是中国统一的前提,只要美苏都支持国民党,中共就会屈服。而罗斯福恰恰相反,他认为国共协定是中苏条约的前提,他反对美国充当中苏协定的调解人,他对国共问题的认识是对两者都欲加认可,正如他在白宫会见斯诺时说:“我一直在同中国的两个政府打交道,并打算继续这样做,直到把他们拉在一起。”[8]但罗斯福总统一直担心美国对中共援助会导致苏联武器进入中国,会使中共反对同蒋介石合作,不利于联合政府的成立,还可能引起中国内战,进而会破坏他利用和控制中国的战后安全计划。这样做他还可能遭到美国国内反对派的攻击,说他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所以罗斯福认为最理想的政策就是在满洲依靠苏联对日作战,在中国内部胁迫蒋介石进行政治妥协,通过苏中签订条约迫使中共同意加入国民政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亲美的联合政府。他指示赫尔利在返华途中去苏联,让苏联再次表示支持蒋介石控制下的中国统一。正是基于罗斯福总统的认识和指示,1945年4月赫尔利在华盛顿发表反对支持中共的公开讲话,美国支蒋反共政策正式形成。此时二战胜利在望,美国政府开始把战后如何对付苏联放到首位,美苏关系恶化时,国共矛盾也逐渐激化。赫尔利主导国共重庆谈判失败后被迫于11月份辞职,对于他的所作所为,费正清说赫尔利“给马歇尔和司徒雷登的工作带来了后遗症”[9]。美国虽然随后派遣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但中国内战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美国走上了助蒋打内战的道路,中共与美国关系最终走向对立。

三、赫尔利使华及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

第一,抗战后期美国政府制定了“既要大力扶蒋又不能介入中国内战”的无法执行的对华政策。抗战结束到内战爆发,美国既无力大规模介入中国内战,又不能助蒋打内战,它的对华政策就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苏军进入东北后,美国远东战略利益受到威胁,冷战在欧洲加剧时,美国对华政策就逐渐走向“由美国人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内战道路,使中共与美国关系必然恶化。

第二,赫尔利始终认为国共两党是正统政府和叛乱政党的区别。支持蒋介石政权就是支持合法的正统政府,援助共产党就等于支持向政府挑战的叛乱政党,为了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就应该把中共军队统一到国民党包办的军事委员会中,这种做法遭到中共坚决抵制。这也是他调解国共矛盾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赫尔利和美国政府始终都没有把中国共产党当做一个独立的政党来看待。他们都认为中共是依靠苏联的支持才同国民政府相对抗的,所以赫尔利和罗斯福总统始终把斯大林不支持中共的承诺作为调处国共矛盾的必要条件,在谈判中一次次地迁就蒋介石的无理要求,否定中共的合理建议,结果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使国共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第四,反共意识形态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深刻影响。抗战后期,美国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整个社会存在着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和恐惧。一方面,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美国自由主义思想完全对立的信仰体系,是对美国自由主义生活方式的真正威胁;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共产主义集团是铁板一块,各国共产党都服从莫斯科的领导,鼓动革命,并企图统治整个世界。所以二战结束后,反共主义成为美国全社会的共识,赫尔利的片面扶蒋政策和罗斯福总统的“联合政府”构想都建立在反共意识形态之上,这正是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失败的根源。

[1]巴巴拉·W.塔齐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10.

[2]山极晃.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展开(1941-197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136.

[4]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206.

[5]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587.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

[8]埃得加·斯诺.复始之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48.

[9]路克利.费正清1946年对国共两党历史命运的分析和预料[J].党的文献,2011(2).

[责任编辑 孙景峰]

Hurley to China and China Policy of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ZHAO Hong
(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Hurley,with President Roosevelt’s special trust,came to China as the person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esident to medi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Stilwell and Chiang Kai-shek,then CPC-KMT relations as Ambassador to China.He seemed to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from mediating the Stilwell Incident to signing the Yan’an draft agreement with the CPC on behalf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Otherwise,it was the fifteen months when Hurley was in China who saw China Policy of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go through gradual loss of its flexibility and realism.Hurley made China Policy of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gradually turn to political supporting Chiang while restricting CPC from military aiding Chiang while contacting CPC,furthermore ideological supporting Chiang against CPC from supporting Chiang while restricting CPC under the idea of a coalition government,when in conflict to the American diplomats to China.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in China Policy included Hurley’s personal factors,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especially American government’s misjudgment to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demand of its interests.

Hurley;Roosevelt Administration;China policy;supporting Chiang against CPC

K265

A

1000-2359(2012)01-0156-04

赵红(1970—),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dj003)

2011-09-17

猜你喜欢

史迪威对华政策罗斯福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史迪威陪都城里的美国将军(三)
本 期 导 读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