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朝宋齐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

2012-04-13付开镜

关键词:重罪武将皇帝

付开镜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南朝宋齐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

付开镜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 “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预制重罪”;武将;南朝;宋文帝;梁武帝

东晋时期,一些有实力的武将对皇权时生非分之想,如王敦、桓温等。据说连正直的陶侃“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1],也怀有不臣之心。鉴于东晋拥有军事力量的士族与豪族武将对皇帝的频频“谋反”而皇帝却一味退让的教训,为了不重蹈东晋皇帝对造反者妥协的旧路,更鉴于魏晋以来,皇朝更代,均是军事将领掌握兵权,通过武力强行禅代而建立新皇朝的教训,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对拥有军事实权的武将,采取了“预制重罪”政策——预设这些非皇族的异姓武将有谋反阴谋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南齐代宋之后,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及萧衍建梁,方放弃了这种恶政。

一、宋文帝为刘义真“复仇”与“预制重罪”政策雏形出笼

刘裕死后,继立的少帝凶顽,为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所废,依继承顺序,刘义真当做皇帝,徐羡之担心刘义真对他们不利,“乃废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又于景平二年(424)六月癸未,“遣使杀义真于徙所”[2]1638。随之立刘义隆为帝,是为文帝。刘义隆未想到会做皇帝。但他做了皇帝之后,却并未感激这三人,相反,对他们杀害其兄的行为大为反感。谁能保证他们以后不会废掉自己?元嘉三年(426),刘义隆开始了“复仇”行动。春正月丙寅,诛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尚书令、护军将军、左光禄大夫傅亮。随之,又杀掉徐羡之弟徐佩之,其“党与皆伏诛”[2]74。然后,出兵荆州,杀掉留守荆州的谢晦一家。“同党孔延秀、周超、费愔、窦应期、蒋虔、严千斯等并伏诛”[2]1361。徐羡之、傅亮、谢晦对刘宋政权忠心耿耿。可是,却因为废杀前废帝,并杀害刘义真而引起文帝刘义隆的严重不满,故刘义隆在掌握实权之后,很快对他们开刀。祝总斌先生以为,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的被杀,是第一流高等士族王弘等通过历史的种种机缘,“从低级士族刘裕安排的顾命大臣手中,把失去的大权夺回来了”[3]270。但愚以为,这不是高级士族的夺权,而是刘义隆扭转东晋皇权颓势的一种必然措施。刘义隆对他们采取行动时,下诏说:“今逆臣之衅,彰暴遐迩,君子悲情,义徒思奋,家仇国耻,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肃明典刑”[2]1333。表明罪行之重。元嘉三年(426)五月庚午,刘义隆因“诛徐羡之等,仇耻已雪,币告太庙”[2]461。刘义隆诛杀这些人,不仅只是为了复仇。如果不断然除掉他们,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皇权颓势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不过,在这个时期,刘义隆的“预制重罪”政策还只是雏形。

二、宋文帝“预制重罪”政策的正式形成

在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之后,刘义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再对臣下进行屠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恶化,刘义隆对武将的疑心越来越重。为防止军事将领出现东晋时与皇室抗争的局面,刘义隆正式使用“预制重罪”的政策,诛杀了檀道济、薛彤、高进之等人。祝总斌先生还以为,檀道济等人的下场,是徐羡之等人之死的余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刘氏的皇权”[3]272。有理。但他未分析其中深层的原因。事实上,这也是刘义隆总结东晋皇帝受武将威胁原因后,在诛杀徐羡之后做出的一种选择。

檀道济多立战功,“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元嘉十三年(436),刘义隆因生病,对时任司空、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的檀道济痛下杀手。史载:“(元嘉)十二年,上疾笃,会索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既至,上间。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收捕檀道济后,宋文帝下诏,列出道济“罪状”。按宋文帝诏书内容,其罪状有四:一是荷恩而空怀疑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二是附下罔上——“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三是纳受邪说——“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四是希冀非望——“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最后文帝找了两个证明人:“镇军将军(王)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2]1344。从这份诏书内容看,檀道济的罪名较多,最重要的罪是有“不臣”之心。因此,杀他也就合理合法。

道济被收付廷尉,与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遵等,并于廷尉伏诛。又收司空参军薛彤,付建康伏法。刘义隆“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收道济子夷、邕、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诛之。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2]1344。

刘裕死前,曾召太子(少帝)诫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2]59刘裕的这番话,不知刘义隆知道否。但说明刘裕对这几人还是相当了解的。刘义隆杀了这几个“无远志”“无异图”的忠宋之人,也就是把宋的元老功臣除掉了。这对其政权一时的稳定,当然有好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来,这些人,有反宋的可能吗?檀道济之死是宋初内政国策的一个重要事件,表明宋文帝对武将“预制重罪”政策的正式形成,但这是以严重削弱宋帝国抗击北魏实力为代价的。魏人听说道济死,大为高兴,皆道:“吴子辈不足复惮。”[4]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檀道济被杀之年,北府兵集团的将领大多病亡老退。刘裕即位时特加褒封的14位佐命功臣中仅存的刘粹、到彦之、王仲德等6人都在此前后相继病殁。从此,“北府兵集团上层后继无人,人才凋零”[5]。刘宋与魏作战,再难取胜。

三、“预制重罪”政策在刘宋的扩大化

刘义隆解决了异姓武将问题之后,他与皇族成员的矛盾便迅速凸显。为此,他再动杀手,除掉刘湛、刘义康等。刘湛,先为刘义隆弟刘义康长史,后升为领军将军,又为丹阳尹,与义康等结为朋党。元嘉十七年(440),刘义隆不能容忍而杀之,同时还杀其朋党多人。刘义康在文帝即位后入朝辅政,曾任大将军,后受文帝之忌而贬为庶人。元嘉二十二年(445)二月,太子詹事范晔谋反,欲以义康为主,其党羽皆伏诛。义康被贬为庶人,元嘉二十八年(451),被文帝赐死。

文帝之后,继立的孝武帝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皇族宗王之上,没有在“预制重罪”上大动干戈。孝武帝死,前废帝即位,很快杀掉名将柳元景、沈庆之等人。明帝即位后,对刘义隆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钟爱有加。如宋明帝晚年,放心不下才能过人的武将吴喜,突然下手,置吴喜于死地。吴喜为孝武帝信用,甚有功绩。明帝即位,以功见忌。史载,明帝诛寿寂之后,吴喜“内惧,因启乞中散大夫,上(明帝)尤疑骇”。“会上有疾,为身后之虑,以喜素得人情,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时年四十五。喜将死之日,上召入内殿,与共言谑,酬接甚款。既出,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2]2116。吴喜临死,还在接受明帝之赐,竟然不知大祸临头。

总之,刘宋已一改东晋君弱臣强之势,其时的文臣武将,多不敢行政治篡位之谋,也少非分之想。尽管如此,刘宋的皇帝仍然以“预制重罪”的政策,诛杀了有可能有谋反实力的武将,保障了皇权的正常运行和国家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但是,刘宋皇朝在解决了异姓实力派人物之后,皇族也和西晋一样,同室操戈起来。加以有些封王年小,封王身边握实权之臣时有异志者,挑起内战,互相残杀,最终自毁长城。

四、刘宋“预制重罪”政策在南齐的延续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出身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相似,也系低等士族。在代宋的前后,萧道成首先对宋宗室进行屠杀,对拥宋而反对自己的武将,也以“合法”的手段进行屠杀,以扫清禅代道路上的障碍。南齐萧赜以后的皇帝,继承了宋代皇帝先下手为强的“预制重罪”政策,对武官进行屠杀性惩治。齐高帝萧道成在位时短,对武将之惩治政策,并未有多的表现。继立者齐武帝萧赜却延续了宋帝对武将的惩治政策,其重要的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

垣崇祖是萧齐开国元勋,宋季屡抗击北魏的南侵,至齐,授豫州刺史。建元二年(480),北魏二十万军南侵寿春,崇祖决淝水堰破敌,以功进号平西将军。后齐高帝萧道成命他修治芍陂田,为北伐做准备。及齐高帝萧道成死,武帝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俄诏留本任,加号安西。仍迁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但齐武帝萧赜“虑崇祖为异,便令内转。永明元年四月九日,下诏定罪收杀,死时年四十四。子惠隆,徙番禺卒”[6]463-464。垣崇祖之死,是一冤案,但齐武帝却加以反叛罪名诛之,表面是为了报复垣崇祖对他的“心诚不实”,实际上是刘宋代以来对武将“预制重罪”政策的延续。史称“初,崇祖遇太祖(萧道成)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6]461。由此可见,垣崇祖根本无反叛之心。

垣崇祖受戮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纸诏书,皇帝派人捉拿杀之,然后齐武帝才下诏定垣崇祖之罪为“凶诟险躁,少无行业。昔因军国多虞,採其一夫之用。大运光启,频烦升擢,溪壑靡厌,浸以弥广。去岁在西,连谋境外,无君之心,已彰遐迩。特加遵养,庶或悛革。而猜贰滋甚,志兴乱阶,随与荀伯玉驱合不逞,窥窬非觊,构扇边荒,互为表里”[6]463。这和刘义隆定檀道济的罪相似。然后,齐武帝在诏书上写下一个证明垣崇祖有罪的人,“宁朔将军孙景育究悉奸计,具以启闻”。这与刘义隆杀檀道济也相似。最后,齐武帝指示:“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6]463垣崇祖也就因此而死。与刘义隆杀檀道济不同之处是,刘义隆不仅杀了檀道济,还杀了檀道济的多个儿子和他手下的亲信武将。而萧赜只是杀了垣崇祖一人,而流放其子于番禺。结果其子“卒”于番禺。

齐武帝杀了垣崇祖,对张敬儿也不放心。宋时,桂阳王刘休范反时,张敬儿诈降而斩休范首。沈攸之反,他遣军袭取江陵,杀沈攸之,齐国建立,历中军将军、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功高位重。齐武帝疑之。“永明元年(483)五月丁酉,敕朝臣华林八关斋,于坐收敬儿。敬儿左右雷仲显知有变,抱敬儿而泣。敬儿脱冠貂投地曰:‘用此物误我。’少日,伏诛”[6]474。张敬儿之子道文,武陵内史,道畅,征虏功曹,道固弟道休,并伏诛[6]474。齐武帝杀了张敬儿之后,才下诏书,给出了一个必杀的罪状:

敬儿蠢兹边裔,昏迷不修……往莅本州,久苞异志……去岁迄今,嫌贰滋甚。镇东将军敬则、丹阳尹安民每侍接之日,陈其凶狡,必图反噬。朕犹谓恩义所感,本质可移。顷者已来,衅戾遂著,自以子弟在西,足动殊俗,招扇群蛮,规扰樊、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设征祥,潜图问鼎。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天道祸淫,逆谋显露。建康民汤天获商行入蛮,备睹奸计,信驿书翰,证验炳明。便可收掩,式正刑辟;同党所及,特皆原宥。[6]474

齐武帝也用了两位官员作为证人,其中竟拉上了开国元勋王敬则,有了这样的证人,齐武帝还嫌不够,又加上一位“建康民”。如此一来,杀之也就“合理合法”了。

鬱林王、海陵王在位时间甚短,其时,大权已开始转移至萧鸾手中,故在鬱林王、海陵王统治时期,对武将的惩治权也转移到萧鸾手中。这时政府屠杀的武将有周奉叔。周奉叔为名将周盘龙子,“勇力绝人”。隆昌元年(494),将出为青州刺史,因武勇,萧鸾“虑其一出不可复制,与萧谌谋,称敕召奉叔于省内杀之,勇士数人拳击久之乃死”[6]546。

齐明帝即位后,在大杀皇族的同时,对异姓武将充满猜忌,齐开国元老、名将王敬则被他逼反。王敬则为齐开国元勋,历任重职,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齐明帝立,以其为高帝武帝重臣,受到猜忌,隆昌元年(494),王敬则被任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永泰元年(498),闻齐明帝病重,举兵反,战败被杀。史载,“(明)帝既多杀害,敬则自以高、武旧臣,心怀忧恐。帝虽外厚其礼,而内相疑备,数访问敬则饮食体干堪宜,闻其衰老,且以居内地,故得少安。永泰元年,齐明帝病重,以张瓌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置兵佐,密防敬则。内外传言当有异处分”[6]485。王敬则听到此事发兵反叛,因深得民心,“以旧将举事,百姓檐篙荷锸随逐之,十余万众”[6]487。由此可见当时民众对齐明帝诛杀大臣的痛恨。王敬则造反,因为其女婿谢朓的告密而很快失败。

齐明帝临崩,告诉太子即东昏侯说:“作事不可在人后。”[6]102明确要求太子做皇帝后必须牢记“预制重罪”政策的重要性。永元元年(499),东昏侯即位不久,便杀掉名将沈文季等人。面对屠杀,沈文季未做任何防范和反抗的打算。史称沈文季“见世方昏乱,托以老疾,不豫朝机。兄子昭略谓文季曰:‘阿父年六十为员外仆射,欲求自免,岂可得乎?’文季笑而不答”。这说明他根本没有反抗的准备,他的自救办法就是托疾不朝,不参加政府大事处理。但是,最后还是躲不过去。面对被杀之势,他“举动如常,登车顾曰:‘此行恐往而不反也’”[6]780。但是,名将陈显达从沈文季之死嗅出了自己的命运。陈显达是萧齐政权中的另一重要将领,也是齐的开国元老,宋末在沈攸之反时,带兵援救建康,立下功勋。史称:“显达建武世心怀不安,深自贬匿,车乘朽故,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不过十数人。侍宴,酒后启上曰:‘臣年已老,富贵已足,唯少枕枕死,特就陛下乞之。’”[6]491其内心之惧可见一斑。后任江州刺史。及明帝崩,东昏侯大肆杀戮,传闻将遣兵袭江州。显达因此而反。陈显达起兵造反之因,就在于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惧怕同样被杀。

王敬则与陈显达起事,都是因武将心存惧心,被迫孤注一掷而引发。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表明宋齐皇帝对武将“预制重罪”屠杀的政策已经失效,武将们也从以前的血的教训中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已不甘心束手授首了。与其坐而待死,孰若放手一搏!

五、梁武帝对“预制重罪”政策的放弃

萧衍建立梁朝后,一反宋、齐“预制重罪”惩治武将的政策,对所谓的“政敌”和“功臣”,多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周一良先生指出,梁武帝之所以对萧齐皇室极为宽大,是因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差不多已为萧鸾杀尽;而且梁武帝夺取政权时的年龄,远比宋齐皇帝要轻[7]。其论有理。而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梁武帝吸取了宋齐“预制重罪”惩治武将的政策的惨痛教训,“意识到宋齐两代皇帝受猜忌心理驱使,残酷杀戮文臣武将与宗室子弟,结果事与愿违,加速了皇朝的灭亡”[8]。

在齐末,梁武帝本身是皇室内争中的“局外人”,对政治形势看得十分清楚。因此,在他做了皇帝之后,对国家的政策就开始了新的构建,从此放弃了“预制重罪”对付武将的政策。梁武帝时代,没有异姓武将造反,也没有重要武将被他故意杀害。这说明,他对“预制重罪”的政策的放弃,是正确的。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多有交战,在刘宋时,北方胜多,南方胜少;在南齐时,也是如此。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南侵,宋文帝登石头城,有忧色,说“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9]!这时道济已死14年了!宋帝方才后悔没有名将为其抵抗强悍的北魏军队。

可是,到了梁朝,北魏与南朝作战,竟有两次被梁军打得惨败。一是天监五年(506)的钟离之战,梁名将韦睿与曹景宗二人密切合作,大败北魏主帅元英、名将杨大眼所率的北魏十余万大军。此役,魏伤亡十余万。二是朐山之战,发生于天监十年(511),魏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的北魏之败,败在其主帅卢昶不知兵上。但钟离之战却是双方少有的大战,双方投入二十多万军队,北魏却是败在梁有名将指挥和团结协作上。梁大胜,胜在有团结一心为国的名将,梁之所以有名将,是因为萧衍放弃了宋齐对武将的“预制重罪”进行肉体毁灭性的惩罚政策。对于梁朝钟离之胜,清代史家王夫之评价说,此役“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10]?他认为此役之胜,除了韦睿、曹景宗二人军事能力高超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梁武帝的知人善任,但却没有看出,梁武帝知人善任的前提是放弃了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梁后来还有一名将陈庆之,曾带万余军人横扫河洛,后虽然因为军队人太少,败后化成僧人南归,梁武帝也未惩罚他。因此,梁魏大战,梁大胜,魏大败,与梁武帝放弃“预制重罪”惩罚武将的政策密不可分。

综上可知,南朝宋齐皇帝“预制重罪”惩治武将的程序特点是,首先,设定某个武将有谋反类的重罪,其次,对其中的一些武将,采取突然的行动,迅速逮捕。然后下诏,列其罪状;或先下诏,列其罪状而迅速杀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监察机构参加案件的处理。惩治武将的程序,不过是先杀人再定罪而已,与正常的司法程序截然相反。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的实行,预示着他们对皇权地位传承自信心的不足。这也正是他们重复前代禅代形式建立政权后惧怕武将步其后尘的表现。“预制重罪”政策并没有对宋齐皇权的持久稳固起到作用,相反却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弱化了对抗北魏的力量。鉴于刘宋武将无罪被杀,南齐的一些武将在感受到有灭门的危险之时,不惜孤注一掷,起兵造反。“预制重罪”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内乱,弱化了统治集团的凝聚之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对宋齐“预制重罪”惩罚武将政策的放弃,是对宋齐以来帝王对武将“预制重罪”惩治政策的一大调整。这种调整,是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强化了北伐和抗击北魏的力量。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1779.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祝总斌.中国古代史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447.

[5]陈冬冬.檀道济之死与北府兵集团的衰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340-341.

[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杨恩玉,胡阿祥.“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盛衰探因[J].理论月刊,2009(3).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6:3960.

[10]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484.

[责任编辑 孙景峰]

On“The Policy of Prefabricated Felony”by which Song and Qi’s Emperors Punished These Attache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FU Kai-j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00001,China)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to consolidate Imperial power,Song and Qi’s emperors arrested and killed some attaches by“the policy of prefabricated felony”——to preinstall that these important military officers conspired against the empire,and arreste them and kill them rapidly.After killings,these emperors gave some testimony of their rebellion to 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killing them.Emperor Song Wen is the inaugurator of“the policy of prefabricated felony”,one of His important acts is to kill Tan Dao-ji and his sons and some brave generals such as Xue Tong、Gao Jin-zhi.Emperor Song Ming and others carried on the policy.It was continued to carry out by Emperor Qi Wu in the Southern Qi Dynasty,one of his important acts is to kill two famous generals Yuan Chong-zu and Zhang Jing-er.The other emperors of the Southern Qi Dynasty did the same things as Emperor Qi Wu.The policy changed the situation which emperors’power were weak and some powerful ministers’power were strong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however,on the hand,prouduced some serious political crisises,destroied the cohesive force of the rule group and quicken the overthrow of their dynasties,on the other hand,weakene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trength against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Emperor Liang Wu gave up the error policy and won two unprecedented victories to fight agaist the Northern Wei’s army.

“the policy of prefabricated felony”;attache;the Southern Dynasties;Emperor Song Wen;Emperor Liang Wu

K239.1

A

1000-2359(2012)01-0126-05

付开镜(1966—),湖北枣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2011-09-02

猜你喜欢

重罪武将皇帝
企业合规激励机制的“重罪”适用
美国重罪谋杀规则的限制性措施评析*
——以People v. Howard案为视角
金国初期女真武将有多猛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古代皇帝的称呼
外婆家的“花武将”
日本女性喜欢男人扮武将
浅论如何区分重罪与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