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产业:STS研究的新视野

2012-04-13金俊岐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科学

金俊岐

(河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453007)

关注产业:STS研究的新视野

金俊岐

(河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453007)

通过对我国学术界创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和产业哲学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揭示出产业的多重含义,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产业、社会之间的关联,以及产业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中介属性,从而为STS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关注产业不仅是STS研究的正确选择,而且是实践转向的STS研究的应有之义,还能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STS研究的新成果。

产业;产业哲学;STS研究;新视野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以及STS学者努力与国际接轨,积极开拓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当代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贴近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阐明了STS的研究对象,梳理了STS的研究范式[1],扩充了STS的研究内容[2],并且建构了独到的STS学科体系[3],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STS发展路径。展望未来,可以乐观地说,STS在我国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换句话说,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今后,“也许STS的生命力,更多地取决于其所关注问题的与时俱进,而不在于学科本身的建制化”[4]。所以,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了解新情况,提出和研究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产业哲学的兴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为了更好地反映新的时代特征,主动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不仅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二元论变成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而且又拓展到“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提出了“产业哲学”概念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

2004年6月,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小组召开的工程哲学座谈会上,何祚庥指出,“工程是在产业结构背景下发展的,研究工程哲学,就要关注产业哲学”[5]。2004年12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五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作出了“要关注产业哲学,重视产业哲学研究”的决议。2005年1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倡议并主持召开了产业哲学座谈会,20多位与会者先后发表了意见。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正式揭开了我国“产业哲学”研究的序幕[6]。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学术界已经发表了近30篇有关产业哲学研究的论文。尤其是《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集中发表了4篇以产业哲学为研究内容的论文,《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也发表了4篇产业哲学方面的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近几年相继发表了6篇关于产业哲学的学术论文。2008年11月,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万长松的著作《产业哲学引论》。

曾国屏、高亮华、万长松等认为,一门新学科创立的前提条件就在于其是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观点则是产业哲学得以存在的依据。可以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技术活动看成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工程活动看成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产业活动看成是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由于发现、发明、建造和生产分属于人类不同的物质实践活动领域,在这四个领域中,无论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都存在着明显不同,所以有必要建立起一种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四元论”的观点,从而能够对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既然存在独立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自然也应有产业哲学。创立产业哲学既是产业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源于学者的自觉和哲学自身演进的逻辑[7,8]。

产业哲学所研究和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产业领域,它是关于整个产业领域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产业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哲学反思,给人们提供产业观与产业方法论的指导。产业哲学的研究主题包括:产业的元理论问题,探讨产业的本质与特征、产业的要素构成与结构、产业分类、产业组织、产业体系等;产业创新与发展,探讨产业发展的原因、规律与机制,尤其是科技产业化的规律;产业现象学,探讨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的产业的意义;有关产业哲学的应用问题,涉及诸如产业管理、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实践性较强的研究;产业思想史,探讨各种有关产业的思想与理念,尤其是一些著名企业与企业家的产业哲学思想。此外,有关产业价值论、产业伦理学、产业方法论等问题也属于产业哲学研究的范畴。

朱训强调,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以及各类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如何进行合理安排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这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研究产业哲学,不仅要研究产业本身的内在规律,还要研究产业的外部关系、产业与外部事物的联系规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工程,所以研究产业哲学,从更高一个层次研究产业与科学、技术、工程这四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9]。

随着产业哲学的兴起,它正在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社会篇、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篇,它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不可忽视。

二、产业含义的揭示

一般而言,产业泛指所有把原材料转变为产品或提供有用服务的各行各业。每一种产业都有其特殊的存在条件、对象范围、运行规范和功能目标。人们通常把产业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采掘业;第二产业是把初级产品加工成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进一步需要的产业,包括冶金工业、机电工业、化学工业、计算机工业等;第三产业则是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满意的服务、保证社会经济运行、全面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部门,包括商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另外,关于产业类型还有一种三分法,即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概括地说,各类产业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从产业哲学的视角来看,深刻揭示产业的含义很有必要,充分理解产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十分重要。一方面,产业是一个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和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产业是人工物的社会性生产和扩散的活动,是社会化了的人工自然生成的过程。另一方面,产业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方式。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核心,产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史,各种产业形成和更替的历史、先进产业取代落后产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变革的历史。再者,产业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产生和发展,它不仅引领和推动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且还不断地建构出新的社会经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迄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等,无一不是产业发展的反映和显现。

产业尤其与近现代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绝对不能脱离科学技术来认识产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方面,产业以及产业化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性结合,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实现途经和存在形式。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活动,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地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成为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及其结构又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的,科学技术始终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主导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实现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调整。并且,由于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使信息业这个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和壮大,它突破了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的产业结构。再者,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最后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在这个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的科学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

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其所发生的明显的变化。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日益形成了一体化,甚至形成了科学技术连续体;与此同时,还实现了科学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科学技术化,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生产”的立体多向互动模式;在科学技术产业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体现出科学、技术、产业、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互动式发展的重要特征。显而易见,产业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的性质更加突出,如果没有产业的存在和衔接,也就没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实在的完整的建构。

三、STS研究的新视野

正如人们所强调的那样,“‘科学—技术—产业—社会’的系统关联,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者理应深切关注我们时代这一重大课题”[10]。就学术界围绕产业的理论探讨来说,尽管已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满足于现状或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早在20世纪90年代,陈昌曙就曾经指出,我们对产业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欠缺是关注程度不足、学科眼界单一,“更少有对产业的综合性研究(产业和产业化是一个由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多重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和过程)”[11]48。其实,“可从多种角度研究产业,产业问题应属STES研究(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研究)的对象”[11]48。10多年之后曾国屏又发表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以往“人们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或在进行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考察时,主要关注了诸如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等等问题。这种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科学技术与工程、产业的联系,往往忽视了工程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就难以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本质联系”[12]。时至今日,虽然由于产业哲学的方兴未艾而超越了产业经济学、产业社会学等学科的局限性,拓展了产业研究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研究的薄弱状况,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仍然少有对产业问题的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仍然难以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因此,开拓产业研究的新领域,开展对产业问题的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特别是STS学者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按照人们的共识,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与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由此可见,产业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以及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性结合,顺理成章地应该属于STS研究的范畴。不仅如此,由于位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产业具有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填补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键环节,建构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能够使STS的研究对象更加明确,使STS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使STS的体系结构更加充实,为STS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提升产业意识,调整研究范式,尽早地使产业进入STS研究的视野。或者说STS研究亟待关注产业,只有积极地开展产业问题的STS研究,阐明产业的多重含义和广泛联系,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实质。

国际STS研究的新进展也表明,“近年来STS领域内一个重要的转向就是从描述的进路转向规范的进路,STS研究不再囿于传统的学院式的哲学反思,而是转向对政治和实践的探索”[13]73。实践转向的STS是当前STS研究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如由于工程问题与实践的密切相关性而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受到STS的强烈关注。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简称4S)年会是国际STS领域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在2009年10月召开的第34届4S年会上,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工程与社会正义、工程研究的目的等问题[13]76。由上述“四元论”的观点我们已经了解到,工程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实践活动,产业是以生产为核心的人类实践活动,二者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并且工程的发展是以产业结构为背景的,所以产业也应该受到实践转向的STS的强烈关注。

“我国的STS研究既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成果,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而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自觉走上本土化之路,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STS研究”[14]。为了使我国的STS研究不再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我们应该及时地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对产业问题的研究,使其成为我国STS研究的新课题和具有中国特色的STS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我国产业哲学的兴起、工程哲学的创立和工程社会学的开拓,以及不久前召开的第一届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等多方面的探索活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产业观和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产业问题的STS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和相关学科支撑。也就是说,把产业问题纳入我国STS的研究视野并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的研究,是合乎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正确选择。

总而言之,开拓产业研究的新领域势在必行,关注产业的新视野源自STS。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观点,注重科学、技术、产业、社会之间的关联,运用STS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方法,深入理解产业转移、产业创新、产业革命、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机制和规律,充分认识未来产业升级换代的特点,重新审视我国的产业政策、产业管理、产业教育、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以及各类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积极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措施,正确把握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辅相成关系,大力促进我国产业的振兴与发达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形象地说,产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基于产业的STS研究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1]吴永忠.国际STS研究范式的演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73-77.

[2]肖显静.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三十年概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69-76.

[3]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4]赵乐静.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5]赵建军.工程界与哲学界联盟,大力推进工程哲学发展[J].哲学研究,2004(9):93-94.

[6]曾国屏,高亮华.产业哲学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7):18-23.

[7]万长松,曾国屏.“四元论”与产业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43-46.

[8]高亮华.产业: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J].晋阳学刊,2005(6):54-57.

[9]朱训.在产业哲学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致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1-2.

[10]黄顺基,郭贵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

[11]陈昌曙.产业研究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1):48-54.

[12]曾国屏.产业·时代·哲学[J].晋阳学刊,2005(6):52-56.

[13]陈凡,陈佳.国际STS研究的新进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4):73-78.

[14]金俊岐,秦静良.默顿博士论文:我国STS研究的它山之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3-56.

[责任编辑 张家鹿]

Attention to Industry:New Vision On STS Study

JIN Jun-qi
(Institute of STS,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Through carding and analyzing the quadruplicitism of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industry and philosophy of industry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industry can be revealed.The relevance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 and society and industry as the intermediary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can also be further realized.Therefore,new questions for STS research are raised.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industry is not only the right choice for STS research,but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practical turning STS research.It can bring about new findings in STS resear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Industry;Philosophy of Industry;STS Study;New Vision

C03

A

1000-2359(2012)01-0073-04

金俊岐(1959-),男,河南长葛人,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科技与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

2011-09-20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菱的哲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科学拔牙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