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福建省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的良性互动
2012-04-13陈艺
陈 艺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州 350001)
1 引言
当前,福建加快港口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战略发展期。福建省依靠其独特的区位和地理优势,使其发展港口物流能对对外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刚刚起步,同时,对外贸易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样大环境下研究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福建省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良性互动,推动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2 福建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福建省港口物流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和国内一流港口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政府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不足
首先,政府对港口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临港工业园区建设、物流园区的规划和政策指导不够,在财政、土地、融资方面的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导致在物流建设中的一些资源浪费;其次,省内港口部门,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态势,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网络或业务同盟,难以达到节约物流成本,还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再次,海关通关效率也有待加强,随着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和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的不断增长,原有的海关工作量增大,人力资源缺乏,造成通关速度缓慢,特别是旺季,由于通关不及时,会给外贸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
2.2 缺乏区域性发展规划
一个地区的港口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福建港口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差异、地区利益的驱动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沿海各个港口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港口的规划、建设、生产和管理活动,主要以行政区化为界限,造成发展“遍地开花”、内部竞争消耗等问题,严重制约优良港口资源优势的发挥。这种情况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和港口发展趋势,不利于整合港口资源、拓展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综合竞争能力。
2.3 港口物流基础设置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福建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例如,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现代化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港口总体吞吐能力、集装箱专用码头、中转站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与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码头建设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公用大型码头,缺乏规模效应。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仍然存在问题。
由于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效率的发挥,导致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许多港口企业的物流作业各个环节缺乏高效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难以实现,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物流体系的发展对港口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福建省这方面的发展明显不足。
2.4 铁路、公路等港口集疏运条件差
港口集疏运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铁路进出省通道等级低,输送能力不足;疏港公路通道有待完善,综合交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主要还是以满足传统运输作业为主要业务,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港口腹地支撑力度不够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港口物流与相关的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伙伴关系[2]。
2.5 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缺少既懂港口物流管理又懂对外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缺乏的矛盾愈发突出。物流行业需要的是既懂物流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进行物流管理,又具有一定物流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在的现象是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低,物流专业素养不强,物流人才总量与需求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近几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各高校也开设物流专业,但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差距较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存在一定距离。
3 促进福建省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要加强对港口物流及贸易工作的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福建省港口物流业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首先,主管港口与贸易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证港口管理运作的规范化、透明化。同时,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简化物流和外贸企业在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等方面的手续,积极研究制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有效措施。
第二,政府在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规划、调控者的作用,诸如做好港口的整体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具体行业的发展规划、具体区域的发展规划等。港口管理当局应做好行业信息的收集、资料统计工作及进行适当的市场监督和调控,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港口经营市场。
第三,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口岸管理部门和口岸服务、中介机构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海运口岸大通关模式。税务、银行等相关机构要配合全天候通关的需要,延长服务时间,开通网上纳税、网上支付业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港口发展同步规划和建设口岸查验配套设施,保证港口口岸通关顺畅。
3.2 加强港口物流基础建设及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对外贸易发展条件
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码头及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码头群体规模,拉动物流发展。按照“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重点建设大型深水化、专业化码头、杂货码头、集装箱码头等,尽快形成大中小港口相结合、大中小泊位相配套的港口体系;特别是集中力量推进厦门港和福州港江阴港区为主的两个集装箱运输中心、湄洲湾和福州港罗源湾两个散货转运中心的“两集两散”重要港区建设。加快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古雷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厦门港、福州江阴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提高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满足世界最大散货船舶和集装箱船舶通航需要,实现大型货船、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港。重点加快罗源湾、湄洲湾内25万吨级以上大型干散货码头建设,推进福州港江阴港区、厦门港集装箱码头建设,加强服务较大临港工业区、开发区和港口码头建设。对港区的码头泊位、后方陆域进行整体综合、连片开发,提高港口集约化水平、港口吞吐能力[3]。要强化规划意识,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沿海重点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主干线的贯通能力和港口的集散能力。在铁路、内河等运输网和电网、通信网等现代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方面都要加大投资强度,努力改善硬环境水平。加快形成港城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鼓励省内外企业联手建设“陆地港”和“飞地港”,形成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港口集疏运网络。
在港口整合完成后,应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港口业务的方方面面,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资源,为政府管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经营和管理模式,重组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建成以港口为中心,联接货主、船东、代理、口岸、税务、金融保险等单位和部门,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为各方面提供综合性、智能化信息服务的区域性航运信息枢纽。促进电子通关和贸易无纸化的广泛发展,建立公共交易平台,从而扩大增值服务,增强港口辐射能力,形成开放式物流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港口物流的强大支撑。
3.3 改善港口物流管理服务,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效率
要真正提高港口物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各个港口内部的经营结构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要不断提高港口物流服务的功能和效率,最终使得服务成本不断降低。首先应该建立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密切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可以建议银行、税务等相关机构适当延长服务时间,开展网上纳税、网上付费等便捷服务;推进海铁联运,集中审单,延伸港口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港口整体服务功能。港口物流能力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海关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简化进出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方便企业合法进出。加强海关进出口监管、提高港口物流的各项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并在出口退税、外汇核查、核销等金融管理方面也应尽可能做出改善。尽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4]。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规范服务,提高核心服务质量,强化服务的特色,要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性服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结合物流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服务方式。
3.4 合理布局,开发深水港资源,突出港口优势,降低对外贸易成本
福建省原来的6个沿海港口,将整合成北部、中部、南部3个大港口。已经完成整合的厦门港不断深化同港同政策,税费、补贴、口岸通关等优惠政策延伸至所有港区;海关、海事、检验检疫一体化管理,生产环境不断优化,显著提高通关效率。湄洲湾港实现湾内整合,港区、作业区功能正在加速实现。如今,福建省的港口资源整合正在继续深化。2012年,力争在海峡西岸强劲崛起3个亿吨大港。到2015年底,全省沿海港口通过能力要超过5亿吨,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超过200个。至“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海西港口群:厦门港建成两亿吨大港,力争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福州港成为亿吨国际航运枢纽港;湄洲湾港力争成为两亿吨的主枢纽港。
只有合理布局开发,才能有效地整合岸线资源,发挥福建港口优势;利用临近东南亚、台湾省的有利环境,发挥中小港口方便、灵活的运输条件,初步构建海峡滚装运输系统;完善集疏运、口岸等综合服务配套体系,以港口带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5]。
在港口与保税区合作中,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功能,使港口的优势和保税区优势得以互补,为实现港区一体化创造有效的途径。同时还可以强调服务质量和可靠性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使得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将更加有针对性,对外贸易活动变得更加有效率,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合理整合各项资源,在提高港口物流效率的同时也切实地减少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实现了“1+1>2”的规模效应,实实在在地降低对外贸易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3.5 重视外贸与物流人才培养,为物流和外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的重要意义,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是物流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上重视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有活力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院校要与一些物流企业建立紧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合作关系,建立物流实习基地,多聘请来自第一线的企业管理人员开设讲座,开展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举办物流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积极借鉴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针对性地研讨港口物流发展的具体细节,解决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开办短期培训。一方面有助于物流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的在岗培训,提高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高级管理人员不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同时还要从国内外高校选拔物流专业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形成以老带新、梯度发展的人才模式。积极探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为外贸物流人才战略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文君.广西港口物流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9.
[2]谢淑琼.福建港口物流的发展障碍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12).
[3]大港口:海西通衢千帆竞[N].福州晚报,2011-05-12(A2,A3).
[4]加快港口物流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转型[N].中国水运报,2010-05-04.
[5]王斌义,马周琴.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策酪研究[J].经济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