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苹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2012-04-13贾中雄杨福康
贾中雄 ,杨福康 ,杨 颖 ,陈 嫣
(1.临汾市农业局,山西临汾041000;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
临汾市是山西省苹果主产区之一,也是近年来全省水果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水果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果园在品种规划和苗木繁育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而老果园由于营养失衡及果实负载不合理,粗皮病比较盛行。此外,水果栽培规模较小,也带来了管理方面的问题。为此,在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产业体系组织的全省水果产业调研中,先后对临汾市7个水果生产县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
1 果园经营规模偏小
在襄汾、翼城等平地果园区,户均果树面积不足0.33 hm2,果农不得已只好兼营其他产业,把果园生产当成副业,无论资金投入还是劳力投入,都远远不能达到高档果园管理的标准,直接造成果园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水果这一高效农业的经济效益,最终走入了“小果园—低收入—粗放管理、低投资—收入更低”的怪圈。
1.1 问题成因
临汾市平川县在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每个村都根据土地的产量水平将耕地人为分成三等九类,土地分级太细,农户连片土地面积过小,有的农户一家仅0.5 hm2地就被分成5,6块,以致不少果园面积只有0.13~0.2 hm2,个别果园甚至不足0.07 hm2,给果园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另外,部分果园是由于左右相邻地块都是果园而被迫建园,管理粗放,病虫滋生严重,不仅自己果园产量、效益低下,而且影响邻里果园。
襄汾县南贾镇从1988年开始大面积发展苹果,最高峰的1996年果园面积达2 266.7 hm2,是襄汾县名副其实的第一苹果大镇。但由于个体果园面积过小,加上20世纪末农民外出打工潮的影响,不少果农放弃果园外出打工,导致果树面积从2002年开始大幅度减少,到2005年该镇果树面积仅存约400 hm2,80%以上的盛果期果园惨遭砍伐,就连1996年第1批省级优质水果示范园——南贾镇上鲁村武世民果园也因其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无人管理,于2004年被毁园。襄汾县永固乡南五村,1994年统一规划连片建立起了66.7 hm2苹果园,在襄汾县果树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广大果农的精心管护下,果品产量、质量都很高,效益也不错。但是,自从按每人400 m2的标准平均分给农户后,管理水平出现了很大差异,加之部分果农外出打工,放弃果园管理,又不愿让邻居承包,导致病虫严重滋生,并很快蔓延开来,2005年该村果园全部被毁。这些实例充分证明,一家一户的果园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探讨果园土地协商流转的管理模式,以引导水果产业规模发展。
1.2 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农户可以接受的土地流转方式,让有意向发展果树的农民有规模连片的土地可供使用。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其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合作组织内部实行统一的技术服务、物资服务、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加果园经济效益。
2 苹果品种配置不合理
2010年底临汾市水果总面积达10.6万hm2,其中,苹果面积为7.36万hm2,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同时在品种配置和布局方面缺乏规划,果树成熟期过于集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以苹果为例,红富士、秦冠、国光等晚熟品种面积达5.76万hm2,占总面积的78.26%,红星、金冠、红王将、乔纳金等中熟品种1.23万hm2,占总面积的16.76%;美国8号、嘎拉、藤牧一号等早熟品种0.37万hm2,占总面积的4.98%。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0.5∶1.7∶7.8,与市场需求的合理比例1∶3∶6相比,早、中熟品种面积过小,晚熟品种面积过大。
2.1 问题成因
目前果园经营以家庭为单位,果农引种栽植随意性强,不考虑品种的长远影响和市场需求,果园发展和品种订购有跟风现象。
为了促进临汾西山地区水果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市、县相继出台了鼓励苹果、梨树等水果产业发展的补助政策,但由于我国水果苗木市场缺乏规划,常常出现有什么苗买什么苗的现象,导致苹果品种配置不合理。
2.2 解决问题的途径
2.2.1 合理规划、积极引进苹果新优品种 针对临汾市现有苹果品种布局问题,一是要适当降低晚熟品种的比例,并调节现有晚熟品种中红富士苹果的比例;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早、中熟苹果新品种,尤其是中秋节期间成熟的优良品种[1];三是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形成一批稳固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2.2.2 制订、落实好区域布局规划 在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政府应利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机遇,合理规划各地适宜的主导品种。东西丘陵山区以中晚熟品种为主,适当发展早中熟和加工品种。平川区光照充足,生产条件较好,以中早熟品种为主,适当发展晚熟和加工品种。同时,还需要发展水果龙头企业,依靠企业带动加工品种的发展,避免引种的盲目性。
3 苹果粗皮病较流行
苹果粗皮病已成为山西省临汾市果树第一病害。调查发现,在临汾市各个县、乡10年生以上的老果园中,粗皮病均有发生,发病总面积约1.33万hm2。在病区果园,病株率达到30%~40%,个别园片病株率达到90%。果树感病后,枝条病疤累累,阻碍营养输送,威胁着苹果树的经济寿命,影响了果园的经济效益。
调查还发现,在苹果种植区粗皮病是新发病害,果农对其认识浅薄,有些果农认为刮一刮、涂一涂就能去掉病根,其实只能控制、减轻病害。如今粗皮病大有蔓延之势,需技术部门高度重视。吉县近年来把粗皮病作为病虫害防治重点,对3年生以内苹果树采取挖除→消毒→重新栽植的方法,解决了一大批果农的后顾之忧。对4年生以上的果树采取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果农损失。
3.1 问题成因
3.1.1 树体营养失衡 据国内外研究认为,粗皮病多属于树体内易还原性锰(二价锰)过量所致,果园前期的单一施用化肥或不施用有机肥易引起粗皮病[1-2]。
3.1.2 苗木检疫不力 山西省临汾市粗皮病蔓延发生、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是苗木带菌。据调查,发病严重的果园,其苗木大多数是2003—2008年从山东引入,由于砧木不适宜,树体抗病性差,导致苹果粗皮病流行。随着树龄增大,发病面积扩大。
3.1.3 栽培管理不善 病害发生与苹果树树势强弱有关。树势弱、结果量大、栽培管理粗放、连年使用无机氮肥的园片发病重;而树势健壮、结果适量、管理精细、施用有机肥的苹果园片发病较轻。
3.2 解决问题的途径
3.2.1 加强苗木检疫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严禁从疫区引入苗木和接穗,走苗木自繁自育的道路,生产无病毒苗木。
3.2.2 加强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树势 在丘陵地区,可借鉴吉县畜沼果循环模式[3-4],培肥土壤,增强地力。一方面,需要改果园清耕制为生草覆草制,改善果园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强透气性,提高有机质,促使土壤中还原性锰的转化,为果树生长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粗皮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大量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在有肥源的地区,发病果园应连续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通常每公顷果园施有机肥60~75 t。有机肥源缺乏的地区,可选用烘干鸡粪、羊粪干等,也可选用豆粕饼等高品质的商品有机肥,或是选用生物有机肥补充有机质。总之,要广开肥源,大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2.3 增施钙肥,促进树体营养平衡 通常认为,增施钙肥有利于减轻苹果粗皮病的发生。根据临汾市近年总结的经验,可采取的措施为:(1)涂干增钙预防。每年春、夏、秋用波美5~10°石硫合剂涂主干及主枝基部3次,不仅能增加树体钙的含量,预防粗皮病发生,而且能消除病原菌侵染源,防止腐烂病等其他病害并发。(2)利用钙与锰的拮抗作用,当土壤中的钙充足时,就不易发生粗皮病,施肥时要重施有机肥和生物钙肥,使果树得到完全的土壤养分,增加土中钙的含量,限制树体对锰的吸收[5-6]。
3.2.4 控制负载量,提高树体抗病力[7-8]为节约水分、养分,避免树势衰弱,于花絮分离期根据树势强弱,按20~25 cm间隔一个优质花序,其余全部疏除,保留下的花序待坐果后留一健壮幼果,将公顷产量控制在30~45 t之间,减少无效消耗,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志谢:水果产业体系专家吴丽琴、卫长秋同志参与部分调研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1]杨凤秋.苹果新品种苹帅和苹艳早期落叶病及轮纹病的抗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33-35,50.
[2]阎振立.苹果抗轮纹病遗传的初步研究 [J].河南农业科学,2009(8):105-108.
[3]牛自勉.山西省苹果生产主导品种简介 [J].村委主任,2011(1):10-11.
[4]牛自勉.山西省水果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J].村委主任,2011(1):4-5.
[5]郭文杰.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19.
[6]代晓慧.无公害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28.
[7]牛自勉,贾中雄.2011年山西省水果后期管理建议[J].村委主任,2011(1):6-7.
[8]刘晓琳,马丽亚,王勇,等.苹果轮纹病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1998,4(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