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引《论语》考

2012-04-13陈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淮南子论语孔子

陈颍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绝代奇书”①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序》,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前期,它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儒、墨,合名、法”,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2 页。“牢笼天地,博极古今”。③[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1 页。东汉时,许慎、高诱等人纷纷为之作注。梁启超盛赞其为“汉人中著述第一流也”。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237 页。《淮南子》 是汉代黄老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也继承、融合了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思想。

《论语》 主要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在汉初流传较广,《汉书·艺文志》云:“《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在汉代,《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三种,此后,有多家注解。魏代何晏《论语集解》是依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成的混合本,汇集了魏朝以前的《论语》注解,影响很大。清代的《十三经注疏》,就采用了何晏《论语集解》。

《淮南子》博采众说,广征博引,其中引述《论语》之处甚多。《淮南子》征引《论语》的情况,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马庆洲 《<淮南子>中所见先秦文献考》中说:“《淮南子》多处引‘孔子曰’,书中孔子又称为仲尼、子、夫子,但孔子的这些话只有二三处能在《论语》中找到根据。⑤马庆洲:《淮南子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4 页。笔者在进一步考察中发现,《淮南子》中征引《论语》有50 余例,关于孔子的记载多达60 多处,引用孔子的话有10 多处都能找到依据。其引述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间接借用、袭用词语、引用人物和事例等。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直接引用或化用《论语》中成句

《淮南子》征引《论语》,并没有说明其来源。通过文献考察,可以看出,一部分正文及注解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论语》中成句。

1.正文中引用《论语》中成句

《淮南子·主术训》:“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孔子曰”文句,直接引自《论语·子路》。孔子认为,统治者自身正派,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身不正,下达命令,百姓也不会信从。《淮南子》引用孔子的观点,说明国君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则令行于民矣”。

2.正文中化用《论语》中句子

“仁” 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爱人”是《论语》中“仁”的核心内容。《颜渊》记载:“孔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学而》中说:“泛爱众,而亲仁。”《淮南子》中也有很多关于“仁”的论说。其中关于“仁”的记载多达155 处,继承了《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如《泰族训》载:“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脩务训》中记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主术训》中说:“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其中化用了《论语》中关于“仁” 、“知”的句子,继承了其“仁者爱人” 、“知者知人”的思想。

《淮南子》中化用了《论语》的句子。《缪称训》载:“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宿不善如不祥”,与《论语·季氏》中“见不善如扬汤”意同辞异,句式相同。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云:“‘宿不善如不祥’者,即不欲使不善之事一宿止于其身也,亦即《论语》‘见不善如扬汤’之意。”

《道应训》中,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 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云:“顺与慎同。慎,诚也。诚,信也。此犹《论语·学而篇》所谓‘敬事而信,使民以时’也。”很明显,此句化用《论语》中句子,劝诫统治者要“敬事而信,使民以时”。

《论语·子罕》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俶真训》曰:“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其意旨明显受《论语》的影响,文字稍有不同。

3.注文中直接引用《论语》中成句

东汉高诱著有《孟子章句》、《孝经注》、《战国策注》及《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他多次直接引用《论语》中句子,注解《淮南子》。

《说山训》:“貂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故人莫恶于无常行。”高注:“无常行,犹《论语》‘人而无恒,不可作为巫医’,故曰恶矣。”注引《论语》,见《子路篇》,今本“作”字作“以”。

《主术训》:“人无善志,虽勇必伤。”高注:“《论语》曰:‘勇而无礼则乱。’乱则伤也。”引文见于《论语·泰伯》。

《览冥训》云:“仁君处位而不安,大夫隐道而不言。”高注:“不为民所安。隐仁义之道,不正谏直言也。《论语》曰:‘国无道,危行言逊也。’”今本“国”作“邦”,“逊”作“孙”,引文见于《论语·宪问》。

《精神训》:“非能使人勿乐也,乐而能禁之。”高注:“言不能使人无乐富贵,能以礼自禁制之。《论语》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注引《论语》,见于《述而》。

《说林训》中有:“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注:“《论语》 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故曰忧之者子。”引文见于《论语·为政》。

以上各例中,《淮南子》正文或注文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论语》中成句,继承了其关于仁政、治国、亲民、立身等方面的思想。

二、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

《淮南子》征引《论语》,直接征引的只有10 多例,更多的是间接征引,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

《淮南子·地形训》:“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注:“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川水智,智制断,故为积刑也。《论语》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也。”《淮南子》中的“山为积德”,高诱注中“仁者乐山”,意旨相近,皆源于《论语·雍也》。

《说山训》:“髡屯犁牛,既犐以,决鼻而羁,生子而牺,尸祝斋戒以沉诸河,河伯岂羞其所从出,辞而不享哉!”此处间接化用《雍也》中句子意旨。高注:“《论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弟子冉雍的父亲地位低贱,而冉雍本人却是被孔子视为有做官的才能的人。他谈到冉雍时以耕牛所产的小牛作比拟,说:“耕牛生的小牛长着赤色的毛和周正的角,虽然不想用它来作祭祖,山川之神难道肯舍弃它吗?”张双棣《淮南子笺释》也指出:“引《论语》,见《雍也篇》。义为父之不善,无害于子之美。《淮南子》此意,正出自《论语》。”

《泰族训》中:“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淮南子》中指出,感化百姓,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下的。以风摇草木比喻感化百姓,本于《论语》。马宗霍云:“之犹往也,靡犹偃也,无之而不靡,犹言无所往而不偃也。《论语·颜渊》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何晏《集解》引孔注:‘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淮南》本文正言化民,而以风摇草木为喻,盖即本于《论语》。”

《本经训》:“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 高注:“处,居也。丧礼,三年之礼也。《论语》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故曰‘而哀为主’也。”。《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论语·阳货》载:“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八佾》中,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淮南子》中认为,处理丧事是有礼节的,但要把悲哀放在首位。孔子指出,三年之礼,是天下上下通行的丧礼。但丧事而言,与其仅追求周备的仪式,不如内心真正哀伤。二书文字不同,但意思相近。

以上间接征引中,文字表达不同,但文意相同或相近,间接吸收了《论语》中的思想。

三、袭用《论语》中的词语

《淮南子》不仅多处征引《论语》,而且袭用了《论语》中的字法、句法。

“大伦”一词,《淮南子》中采纳了《论语》的观点。《兵略训》曰:“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论之所不取也。”《故训汇纂》云:“论、伦古字通,伦,道也。”庄本、《集解》本“论”作“伦”。《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此句中“论”袭用了《论语》中“伦”的用法,都是伦理之道的意思。

《览冥训》载:“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风济而波罢。”《故训汇纂》云:“罢,犹罢息也。”马宗霍云:“罢者息也,波由风起,风止则波自息。《论语·子罕》‘欲罢不能’。皇侃疏云‘罢犹息也。’是‘罢’得‘息’之证也。”此句中“罢”字袭用了《论语》中的用法。《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徹乐。”《故训汇纂》云:“徹,与撤通。”“徹”字亦作“撤”,意为除、去,《论语》中已有此种用法。《论语·乡党》:“不撤酒食。”孔安国注:“去也。”皇侃疏:“除也。”

《诠言训》:“及无好者,诛而无怨,施而不德,放准循绳。” 《故训汇纂》云:“放,犹依也。” 句中的“放”是依循的意思,《论语》中早有其例。《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何晏注引孔子曰:“放,依也。”

《缪称训》:“雍门子以哭见孟尝君,涕流沾缨。”杨树达云:“文当于‘见’字为句,《论语·卫灵公》云:‘师冕见’,即其比。”《故训汇纂》云:“至下朝上曰见。”二文中,“见”都是进见的意思,句法也大致相同。

《诠言训》:“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故训汇纂》云:“宝,犹道也。”此句中“宝”即“道”,和《论语》中的用法相同。《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皇疏:“宝犹道也。”《广雅·释诂》:“宝,道也。”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看出《淮南子》中的词义训释和《论语》中的用法相同。

四、引用《论语》中人物、事例

《淮南子》中,引用了许多《论语》中的人物、事例,文中对这些人物、事件,有认同,也有批判。

《论语》中赞美了尧、舜、禹的功绩和美德。如《论语·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舜和禹非常崇高,拥有天下而不占为己有。《论语·泰伯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恩惠广博无边,老百姓不知道怎样去称赞他。《论语·泰伯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的生活简朴,却把力量完全用于为百姓造福。《淮南子·脩务训》载:“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精神训》亦载:“尧不以有天下为贵,故授舜。”《脩务训》中说:“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淮南子》也记载了尧、舜、禹的崇高和伟大,其内容与《论语》大致相同。

《主术训》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采善鉏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然而围于匡,颜色不变,弦歌不辍,临死亡之地,犯患难之危,据义行理而志不慑,分亦明矣。然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专己。夫圣人之智,固已多矣。其所守者约,故举而必荣。”《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孔子博学多才,智勇过人。他专心推行教化之事,编成《春秋》一书,论说广博;围于匡地,神色不改;担任鲁司寇,秉公办案。在这里,《淮南子》多方面陈述了孔子之才智、德行,将其摆在了“素王”的位置,称赞其无位而可以称王。孔子“围于匡”的事例,亦见于《论语·子罕》。

《说山训》:“为孔子之穷于陈、蔡而废六艺,则惑;为医之不能自治其病,病而不就药,则勃矣。”“孔子穷于陈”,亦见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氾论训》中说:“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直而证父,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直躬”事,见于《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淮南子》中,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俶真训》中说:“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乎! ”此处批判了孔子学说的理论和现实不能结合。孔子及其弟子自身都不能施行仁义之术,却以此教导世人,自然“不免于儡”。

《论语·雍也》中有关于颜渊短命死,冉伯牛有疾的记载。“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伯牛有疾,子问之”。《精神训》中也提到了孔子的几位弟子,“夫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然颜渊夭死,季路葅于卫,子夏失明,冉伯牛为厉。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高注:“颜渊十八而卒,孔子曰:‘回不幸短命死矣。’故曰夭也。季路仕于卫,卫君夫子争国,季路死,孔子曰:‘若由不得其死然。’言不得以寿命终也,故曰然。卫人醢之以为酱,故曰葅。子夏学于西河,哭其子而失明。曾子哭之。伯牛有疾,孔子自牖执其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淮南子》批评了儒家思想的不足,指出孔子弟子受儒家思想的限制,强迫自己违背性情而损伤了中和之气,不能尽享天年。

西汉前期,黄老道家学说成了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百家争鸣”的影响下,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也继承、吸收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淮南子》中多处征引《论语》,记录了很多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事迹。《淮南子》尊称孔子为“素王”,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其中直接引用、化用了《论语》中成句;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袭用《论语》中词语;引用《论语》中人物、事例。通过对《淮南子》征引《论语》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其学术思想也受到《论语》的影响,或明或暗地借鉴和吸取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同时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孔子,这正是《淮南子》的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淮南子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论语·为政第二》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