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
——以红拳为例

2012-04-13赵冬刚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陕西省陕西文化遗产

赵冬刚

(陕西科技大学 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继承传承,就是保持历史,保存文化命脉.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大举进入民众生活,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急剧变化[1].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世界文化多样性体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红拳是我国优秀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收录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45个项目入选,“红拳”被收录.本文拟通过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红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探析其社会价值,为陕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对策,从而促进陕西省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健康发展.

1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也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其中,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秦中自古帝王都”,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积淀深邃,为世人瞩目.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使陕西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陕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其中红拳是收录之一.陕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红拳、 华山太极拳(剑)、澄城表演特技“上刀山” 、华山拳、 安塞腰鼓、 户县社火 、 宝鸡社火等几十余种.

2 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红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美丽的三秦大地孕育出令世人惊叹的“汉唐盛世”,同时造就了秦人粗犷阳刚、朴实豪放的性格.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追求和探索,向世界展示了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以及拼博向上的精神.武术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体现.而红拳是中国武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古老拳种,流传于西北、华北,盛行于陕西.现今,在山西、河北、山东仍有少数人习练红拳.注重实战、击技性强、节奏鲜明、结构严谨、朴实大方等是陕西红拳的特点.

在秦代,据传秦王嬴政在每次胜仗的庆功宴上,武士们“击皮为鼓”以示庆贺,红拳套路中“放炮”、“十大响”就源于此.1995年出版的《陕西体育志》记载:“红拳始于宋末元初,源于陕西一带”.西北习拳常说,“耍红了”以示普遍、兴盛、吉祥,鲜艳.因其流传于潼关以西,称“西家拳”;明代《续文献通考》载,十一家拳名,其中“西家”即指红拳;《少林拳法》载:“元时觉远上人访李叟、白玉峰于陕西、兰州,习大、小红拳,擒拿等”;明代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收录了“太祖红拳三十二势”,把红拳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课目.拳谱中大量采用陕西方言,红拳至今还在沿用,书中记录的“六合大枪”枪法,已由陕西省红拳传人完整传承至今,为全国之仅有;清代《清稗类钞》载有大小红拳、关西拳;民间广为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及“东查,西红”的美誉[3].

明清两代,活跃于全国的晋商对红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当代《中国武术史》记载:“山东冠县人张洛焦述其传承云,其叔张普光学自山西平遥人师来明,师氏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在陕西周至拜宝鸡人张阳真为师,学得红拳两套,这与红拳出自西北吻合”.清代,红拳在关中十分盛行,乾隆年间的千邑宋朝佐、凤翔史宝龙、耀州郭崇志、宝鸡张阳真等皆是当时的红拳名家.道、咸年间,红拳发展至鼎盛时期,主要分成四个流派,即三原的鹞子高三、临潼的黑虎邢三、宝鸡的司宝龙和通背李四等.这四位武林前辈,就是当时的“陕西四杰”.他们对红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今的陕西红拳就是“四杰”拳法的延续.从红拳各流派保存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陕西红拳是中国红拳中保存最完整的形式.它不仅以实战性强而享誉武林,更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逐渐被人们重视和喜爱.

到了近代,陕西杰出人物胡景翼、杨虎城等自幼习练红拳,并将红拳在西北军中推广.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张鸣岐等拳师,在军中教习红拳.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的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以邢派(终南派)传人李万福先生为代表的陕西红拳,至今还流传在三秦大地上.万福先生,陕西渭城人氏(1885~1965年),自幼勤习苦练,博“四杰”之长,改大架、小架为中平架,使其更加舒展大方,气顺力达,进退自然,便于习练.万福先生对红拳精研深刻,民国初期就享誉西北,受人尊为“拳夫子”和“红拳泰斗”,以其对红拳的论述便可知其造艺,如“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曲、后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无敌”.

3 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红拳的价值

3.1 文化传承价值

红拳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传承以口传身授为主,为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传承,提供了丰厚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它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健身特点,尤其是跑拳搭手体系,如跑拳、跑棍、跑鞭、跑刀、大杆对接、排手、排棍等与母子打手九拳,贴近实战,突出了撑、补、揭、抹、劈、斩的技击方法,保持着古拳的风格.红拳有拳有序,拳序即“拳帽”,上场演艺,走上帽,奔下帽,抹掉拳帽,以示礼貌.拳序内容,如蜜蜂乱采花序子、马重序子、炮捶序子、陆合序子等区别于其他拳种,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遗产.

3.2 健身价值

红拳的十大盘功、实战技击等具有养生健身、启智益悟、防身自卫和陶冶性情等诸多功能.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交流推广使其发扬光大,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使命.发掘、抢救、保护红拳,对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武术价值

陕西红拳是历代武学及周边地区精华汇集而成.陕西红拳古谱中对各种套路均有叙述,虽不可作证,却可作参研.如大红拳谱中有“一路红拳出少林,开花结子挑撩裆”之说;太师双鞭谱中有“闻太师传下雌雄鞭”;白虎鞭谱中有“养由基传下护身鞭”;四门双刀谱中有“双刀飞舞出汉朝”等,都对朝代和人名有所说明,同时也对省地有准确记载.关东关西红拳、康熙红拳、燕青的“五形刀”、九纹龙史进的“九龙棍”、杨家的“九点梨花枪”和鲁智深的“醉打山门”都是出处有名,这为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3.4 教育价值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了对人教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锻炼者的思想品质有很大作用.红拳作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其文化内涵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4].因此,从事红拳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方式.

4 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随着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文化冲击趋势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消失的重大困境,因此,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红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发扬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故此,政府要加大对民俗体育红拳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重视民俗体育的氛围.如通过广播、电视及各种会议等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了解红拳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与作用;邀请红拳专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民族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唤醒人们对红拳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中,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红拳是什么,出现了对红拳文化遗产认识和记忆的断层.通过教育,使人们自觉参与到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

4.2 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2007年,经陕西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以及陕西省政府同意,陕西省文化厅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传承人应具备条件、认定评审程序、传承人待遇和责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成为今后做好传承人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目前,陕西已经建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目录,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其所需要的各项经费.

4.3 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是为了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工作和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构成、保护传承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危机.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危险.因此,记录、保存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势在必行的工作.目前,陕西省正按照文化部和国家中心制定的方案和要求,克服各种困难,力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好、宣传好、利用好、传承好.

4.4 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

学校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当前学校教育基本上仍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少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内容.因此,我们应积极地把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是要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制[5].长期以来,现代竞技项目体育的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传统体育项目却越来越被忽略.学校体育教育应当实现教学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应对学生有兴趣且具有一定现实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予以扶持,使其在校园有一定的开展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 海.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1,23(2):62-64.

[2] 韩志芳.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35-37.

[3] 陕西文化信息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EB/OL].http://www.snwh.gov.cn/feiwuzhi/lwz,2007-11-16.

[4] 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89-90.

[5] 伍 娟.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5):132-134.

猜你喜欢

陕西省陕西文化遗产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