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的美学思考
2012-04-13郭美霞
郭 美 霞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这就把美学从人们印象中的对纯艺术的理论引进更广泛的层面。精细化之美学意蕴在于:精细化不是僵硬的、刻板的紧箍咒,而是一个风向标。在追求卓越的思行理念导引下,可以成就事业和人生之美。
1 精细化体现的“序”之美
1.1 “疏忽”破坏的是整体秩序
疏忽就是对工作考虑不周全、安排不周密、落实不到人、执行不到位。疏忽的后果就是引发事端,打破正常的工作秩序,使井然有序的工作状态变得紧张异常或混乱不堪。混沌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蝴蝶效应”。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压倒一切的差别。这一概念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据说,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就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微小的坏的机制或者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漏洞,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调节、弥补,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1.2 系统运转的章法富有律感
精细化在管理中表现为工作职责清晰化、工作任务清单化、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效果理想化。各部门及每个人如果都能按照这样一个目标要求去推进落实,整体系统就会呈现出完整、严谨、顺畅的运行状态。每项工作有人负责,这个人又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微观各部位的处处精细构成了宏观律动的章法。系统运转就如同演奏交响乐一样。大提琴、小提琴、长号、圆号等在演奏一首乐曲里,不能说谁重要、谁不重要。在和弦里他们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他们会充分发挥所持乐器的风格,根据乐谱的要求,一同或激越高亢、或优美舒缓,听者感受到的是浑然一体的磅礴气势。有秩序就会和谐,就会产生美感。
以上说的是精细化管理可以使系统和各组成部分间构成衔接顺畅、张弛有度的工作态势美。下面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精细化”可以使我们人格的美充分显现。
2 精细化逸动着“人格美”
2.1 热情向上
精细化表现为凡事认真,一丝不苟。这源于内心对事业、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1)热情是创造奇迹的原动力。对世界、对人生的热爱之情,这首先是一种德性,它促使人产生善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才使原本渺小的个人创造出了超越生命的伟大奇迹。尼克胡哲先天没有四肢,却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克服了生理缺陷,成功获得了会计和财务策划双学士学位,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并获得澳大利亚的“杰出澳洲青年奖”称号。他走访20多个国家,通过演讲和媒体,与成千上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励大家热爱生活。从美学方面来讲,残缺的肢体是不美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觉得他很美,他那种生机蓬勃的神情有着动人的魅力。相由心生,我们欣赏到的是他完美的心灵世界。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可以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在于人的天分和修养,热爱生活的人,他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2)热情是一种潜在的智能。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自我期待”,是指人希望并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这种“自我期待”就表现为积极地、自信地迎接各种挑战,勇于追求大的目标和大的志向。由“自我期待”产生“期望效应”。有句俗话说:“人皆立于所欲之地,欲为英雄则为英雄,欲为豪杰则为豪杰。”这不是说想什么就等于是什么,而是说,这种“欲为”的强烈愿望可以激励人发挥潜能去做持久的奋斗,愿望产生行动,行动使可能变为现实。热情的品性一旦指向自身,就会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人生肯定存在着艰难和曲折,也肯定会有欠缺和不如意,如果我们一味地指责和抱怨人生,那么这正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人生是没有旁观者的,一旦我们沦为人生的旁观者,就表明我们已不再拥有现实的人生。
2.2 理智守恒
(1)限制与自由的真谛。有人认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一系列制度是限制自由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从根本上讲,有自由必然有限制,有限制才会有自由。如果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工作系统来说会陷于混乱之中。还奢谈什么自由?太阳是自由的,这个自由来自它顺从了自己的运行轨道;飞鸟也是自由的,因为它只想展翅于蓝天,而从不奢望遨游于大海。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名著《民约论》中指出:服从法制,是一种光荣的“束缚”。所以,我们说,纪律不是自由的锁链,而是自由的铠甲。
(2)健全理智的修养。有严谨思维习惯的人和盲从而草率的人,不仅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会存在很大差别,而且实践结果也往往迥然不同。在处理问题时,前者总是深思熟虑每一个步骤,把可能有的结果都考虑到,在实施计划前就进行一些超前性研究,从而保证决策的质量。而后者往往盲目冲动,草率行事,在碰了钉子后往往才有所醒悟,结果常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一种提高自己对问题系统思考与分析能力的高效训练方法叫“树形分解”系统分析法模式。“树形分解”的根部代表着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或解决该问题应该达到的总目标。“大树”的每一层树枝代表要解决上一层问题所需要的目标的全部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辅助条件。习惯地应用这种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就会发现,自己做事的系统性、严谨性在不知不觉中到了提高,把握了这种规律的内在逻辑,自己的为人处事就会更加理智聪慧。
2.3 果敢坚持
(1)不要寻找借口。世间的一切成功者都是坚持这一意志品质的产物,目标、方向选定之后,就只有靠坚持去实现这个目标了。事实上,在我们的人生中,责任和义务是不灭的。我们若真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人生的全部责任和义务。因此不要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不仅在培养坚持性上应如此,在做一切事上也应如此。我们为自己的过失寻找一个借口,我们就有了两个过失,因为我们会在这借口中自我原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凡事喜欢为自己找借口的人,往往都是会再犯同样的过失的人。此外,这种缺乏坚持性的做法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国外有位心理学家曾谈到:有些人遇到困难的工作就不愉快,把工作拖延下来,像这样的人我要劝他‘立即执行’,因为逃避困难并不能解决问题,心中反而会时常牵挂着,牵挂所花费的时间和精神绝不会少于解决困难的时间和精神(因为会伴随着对自己的不满与失望、内心不安、自责等等)。
(2)“沸腾效应”。水烧至99度仍旧还是液体,增至100度就变成了汽体。百米赛跑跑了99米,差1米没到终点,99米和0米是一样的。所以,使事物发生质变的可能就是最后的1度或1米。坚持到最后才最重要。做事也许前期很用心,而到了关键时刻缺乏执着、耐力而放弃,之前的所有努力会付之东流。市场化时代不再是一个只讲劳苦的时代,也不是只讲态度的时代,而是一个讲结果的时代。对于大学来说,在与其他高校的竞技路上,应该坚持避开学历层面的同质化竞争,尽量发掘并培养自己的天赋和特色,将某些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出结果,做到与众不同,而这些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学校如此,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
3 精细化提升生命的美学境界
3.1 “粗糙”的审美缺憾
(1)缺乏对成败的深沉体验。“粗糙”者做事潦草,做学问一知半解,日子马马虎虎,人生浮光掠影。不历经岁月千锤百炼的打磨,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人生感受,就不会有通达的对根性的觉悟、灵魂的开启。尼克松曾这样概括他的处世哲学:失败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之旅中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人生是追求真善美的一场漫长跋涉。所以“美在追求中”。一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越高,他遭受的失败便越多,所带给他的痛苦的体验也就越深。弱者以泪洗面,强者以泪清心。弱者躲避矛盾,躲避痛苦,宁可在人生苦乐的天平上空无所有,宁可过着燕子掠水般的生活,只求不被坚硬的东西碰撞。这种生活易过,但所得甚少,更体验不到生活中那种震颤心灵的欢乐。成功和幸运带给人以最优雅、舒畅的美。而失败、挫折和不幸则使我们沮丧,但只要有摆脱沮丧的信念和勇气,失败就是一种悲壮的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断言: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明发展史,正是自然、社会对人的挑战和人对其应战的历史。在这个挑战和应战的对峙与冲突中,历史闪现其悲壮而迷人的光彩。人类历史是这样,一个人的人生也是这样。
(2)缺乏对人生的丰富感受。有人曾说过这样的话:有的人工作十年等于一年,有的人工作一年等于十年。意思是说有人工作十年,回头一看,只是重复在做一年的事;有人工作一年,却做了相当于别人十年做的事。这里就蕴含着有关“丰富”的道理。目标圈和能力圈有多大决定着你人生半径有多大。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同时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也做出了成就。近十多年,他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冯其庸还擅于书法、绘画和写诗,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崇,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他还是一位探险家,考证丝绸之路,重走玄奘取经路。他的考古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如此的宽度和厚度不能不让人敬畏。
3.2 享受创造的美感
原野的诗《人生》: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这是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解读后的释然。郭明义在鞍钢工作28年收入29万元,他捐献了12万元;家里的电视机、自行车,身上的劳动服,只要有困难孩子和工友需要,他毫无保留地帮助。郭明义愿意写诗,走在上班的路上愿意唱歌。他说“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人生的苦和累,人生的艰难和沉重,就有了一个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依据。古埃及金字塔的诸多艺术品中有一种人面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解释说:狮身人面像是人类精神的象征,它表明,人虽然脱胎于兽性,却渴望着人性,渴望着挣脱物质的肉身而获得昂然的理性精神。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化中,人的本质力量达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外化。人在什么程度上创造了美,美也就在什么程度上塑造了人。正是在这种双向的创造活动中,人离开动物界越来越远,而日益接近美的理想和理想的美。
3.3 “超越”的美学境界
景克宁教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国内传媒竞相报道。虽然命运一次次使他的生命逸出常规,灾难、牢狱、癌症、死亡,无情地包裹着他的生活,但是他最终赢得了历史给予他的敬意。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攀越上生命暮年的巅峰?又是什么力量使他的生命始终充满青春的锐气,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思想是我生命的杠杆。我的一生经历了生与死、成与败、苦与乐的严峻考验。在生死考验中,我欲火涅槃,笑傲死神;在成败考验中,我花甲而立,耄耋攀登;在苦乐考验中,我搏击炼狱,苦海乐生。我之为我,其力安在?结论是:“我思,故我在。”他抱着超越的信念,对生命进行了英雄主义的实验,以人的“生命力是无限的”独特体验,给世人提供一种精神参照。人只有在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时候,人生才显得风姿卓绝,辉煌灿烂。
美学家桑培耶那深刻地比喻道:如果没有澎湃的涛声、滔天的白浪、风的怒号、浆的抵抗、船舵和风帆的紧张,一只船是绝不会有诗意的。因此,哪里有人生的奋斗,哪里就有诗;哪里有人生的奋斗,哪里就有美;哪里有人生的奋斗,哪里就有风景。
参考文献:
[1]李翔德.美的哲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张应杭.人生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玮.天下大事必作于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4]景克宁,卫君翔.生命力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燕燕.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