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黄芩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13刘润堂
刘润堂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
黄芩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黄芩在临床应用上已有超过2 000 a 的历史。除中医配方外,大量用作中成药原料。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1 部的统计资料,70%的中成药都含有黄芩[1]。目前,黄芩及其提取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已经成为大宗药材之一。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适宜种植黄芩,是我国黄芩主产区。黄芩是山西道地药材,品质优良,黄芩苷等药物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但目前,山西黄芩生产存在品种退化、品质下降、栽培技术滞后等问题,影响了黄芩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黄芩生产现状进行调查,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山西省黄芩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1 黄芩的生物学特性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 cm。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棕褐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偏生于花序一边,花唇形,蓝紫色。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
黄芩喜温和气候,耐寒冷,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 ℃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会造成其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黄芩原野生于山坡、地堰、林缘向阳干燥地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优,在丘陵、荒地均可种植,而在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2]。
2 我国黄芩种质资源现状
我国黄芩大致分布在东经110°~130°、北纬34°~57°范围内,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3]。近年来,由于主产区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国内许多地区已对黄芩进行引种,如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江苏等省均有大面积种植,人工栽培的黄芩已成为主要商品来源。但有些黄芩经几代栽培后,形成了一些变异类型,种质间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出现了种质退化现象。因此,建立黄芩药源基地,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生产优质药材,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势在必行。
20 世纪70 年代前,黄芩生产以野生种为主,正常年产量在200 万~400 万kg 之间,年采集量最高可达600 万kg,市场运行基本稳定。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以黄芩为原料的中成药发展迅速,黄芩需求量逐年上升,年需量很快超过500 万t,市场供应出现紧张状况。20 世纪80 年代初,黄芩提取技术开始成熟,黄芩提取产业渐成规模,1983 年黄芩的收购量猛增到2 100 万kg[4]。
3 山西黄芩的人工栽培状况
山西历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20 世纪50 年代,山西一些地区开始黄芩的人工栽培,所用的种源多为当地野生种或稍加人工驯化后的种子,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低。80 年代以后开始大面积种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黄芩栽培效益不断升高,栽培面积也随之增大。特别是近年来,种植黄芩已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平遥县晋伟中药材合作社组织农民大规模种植黄芩,2011 年种植面积超过100 hm2,销售额达300 余万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随着山西黄芩栽培面积的逐年增加,出现了品种老化、栽培技术滞后、病虫害逐年加重等问题,不但产量大幅降低,而且严重影响了黄芩的品质,甚至使药材丧失了道地性。
4 山西黄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4.1 种植地选择不当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一些药农为了追求黄芩的栽培效益,盲目在黏土地、下湿地、背阴坡地种植黄芩,造成其产量降低,品质差。
4.2 品质没有保证
山西人工栽培的黄芩品种大多是相互引种,自采自繁自用,由于种质严重退化,致使黄芩的抗逆性降低,产量大幅下降且稳定性较差。而另一些药农从市场上购买外省的种子、种苗进行种植,没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有些品种不适宜在当地生长,影响了黄芩的产量和质量。这严重制约了黄芩生产的发展。
4.3 栽培技术落后
根据对山西药材主产区的调查,山西药农在黄芩生产上一直采用传统的栽培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多年连作。一些药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黄芩栽培常年连作,根腐病、根结线虫病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黄芩的产量和品质。二是播期不适宜。许多研究表明,在山西,黄芩7—8 月份播种出苗率高,且出苗整齐,可为黄芩高产奠定基础。但是生产中仍然采用春播。三是播种方式不当。山西黄芩播种主要采用撒播方式,播种深度不一,出苗率低且出苗参差不齐。为了保证基本苗数,就必须增加播种量,不仅浪费种子,而且密度不合理。四是管理不善。生产中黄芩的田间管理较为粗放,许多地方在黄芩生长期间,仅进行除草措施,而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常造成黄芩产量不高。
4.4 肥料施用不合理
山西黄芩生产中存在许多施肥不合理现象。一是有机肥施用时,没有充分堆沤腐熟,而是将未腐熟的有机肥直接施入土壤,肥料带菌带虫,造成根腐病、根结线虫病大面积发生。二是没有根据黄芩的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肥。黄芩是根茎类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钾,但长期以来一直施磷酸二铵、尿素或碳铵,未给土壤补充钾肥,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限制了黄芩生产的持续发展。
4.5 病虫为害严重
根据对黄芩主产区调查,黄芩根腐病、根结线虫病为害严重,受害面积占总面积的20%~30%,平均减产20%左右。虫害主要受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为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种植地选择不当,在黏土地、下湿地种植黄芩;二是多年连作,没有进行轮作倒茬;三是施用有机肥时没有堆沤腐熟,导致病虫害蔓延;四是长期没有进行过土壤处理和药剂防治,使病虫害逐年加重;五是磷、钾肥施用较少,植株抗病力较差。
5 解决黄芩栽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合理选择种植地
选择地势高、向阳、比较干燥、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黄芩,既适宜黄芩生长、可提高产量,又能减轻黄芩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危害,提高药材的品质[5-7]。
5.2 积极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
中药材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是优质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优良品种的选育及其推广是提高黄芩产量、改良品质的重要措施。一是从外省引进当地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二是将本地品种进行系统选种,采取混合选择法采选优良单株,然后隔离繁殖,再进行比较,将本地品种提纯复壮,争创本地名牌品种。三是搜集和征集黄芩的种质资源,开展杂交育种[8]培育新品种,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四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为生产上提供大量的优质种苗。
5.3 改进传统的栽培方式
改进传统的栽培模式、试验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是提高黄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是留种技术,黄芩以2~3 a 生的植株所产种子质量为好。种子一般于8 月开始成熟,但成熟期不一致,应分期分批采收,保证种子质量。二是改春播为7—8 月份播种、改撒播为条播。这样可以保证黄芩出苗率高,苗子长势整齐一致。三是不留种的田块采用摘蕾打顶,促进根生长,提高产量。四是研究黄芩在当地的生长发育和水肥需求规律,适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追肥、排灌等。
5.4 合理施肥
根据黄芩的生物学特性,合理施用肥料是保证黄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根据黄芩需求养分的特点及土壤的供肥能力,决定施肥的种类、时间、数量。施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根据黄芩的生长特点和药用部位,应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磷、钾肥。开展微肥和配方施肥试验,尽快研制出本地黄芩专用肥。
5.5 综合防治病虫害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病虫害,以提高黄芩的产量与质量。选择地势高、比较干燥、排水良好的壤土、沙壤土育苗或种植;选用抗病虫品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 a 以上。清除带病的枯枝落叶以及病株,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源[9]。
目前,采用植物源农药防治黄芩病虫害的报道尚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种植前用农药进行土壤消毒,在生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黄芩病虫害。
5.6 做好采收加工
栽培1 a 的黄芩虽可收获,但产品质量差,不符合用药要求。在栽植2 a 后收获,产品品质最佳,于10—11 月黄芩地上茎叶枯萎后开始采挖。选择晴朗天气将根挖出,去掉茎叶及泥土,切忌把根挖断。收获的根部去掉茎叶,抖掉泥土,晒至半干,搓去外皮,然后再晒至全干。为保证黄芩的品质,晾晒过程中应避免阳光太强、日晒过度而造成根部发红。同时还要防止被雨水淋湿,因受雨淋后黄芩的根先变绿后变黑。黄芩成品以坚实无孔洞、内部呈鲜黄色为佳品。一般新刨收的鲜根3~4 kg 可加工成1 kg 干货。
6 黄芩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医药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认同,中药材在世界上需求量增大。黄芩是山西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其在山西许多乡镇成为首选品牌,这无疑给山西黄芩生产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山西黄芩生产应以此为契机,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山西黄芩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使山西黄芩生产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在黄芩的道地产区建立黄芩的人工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提高黄芩药材的产量与质量。
[1]崔璐,路俊仙,林慧彬,等.我国黄芩资源及生产现状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279-2280.
[2]董娟,自晓丽,姜玉军.优质北药黄芩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3):46.
[3]李欣,黄璐琦,邵爱娟,等.黄芩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的现代化,2003,6(5):54-58.
[4]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32.
[5]张彦芬,李应鹏,任会平.黄芩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4):94-95.
[6]高然云,邢作山,黄广花,等.黄芩及其种植加工留种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96-197.
[7]陈红刚,张延红,王惠珍,等.四倍体黄芩D20 组织培养与快速扩繁[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2,33.
[8]乔永刚,赵晓明,宋芸.秋水仙素诱导黄芩多倍体的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3(5):389-390.
[9]常瑾,杨玉秀,淡静雅,等.陕西黄芩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