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临床笔谈(二十二)
2012-04-13那开宪
◎那开宪
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许大妈已经64 岁了,早在40 年前怀孕时,就曾出现高血压。由于当时没有任何症状,其本人也认为只是正常的妊娠反应,加之担心吃药会影响胎儿健康生长发育,就未服用任何药物。10 年前的某天,许大妈在起床后突然发现讲话吃力,左侧肢体活动受限,遂住了一个月医院进行治疗。当时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从此,许大妈开始服用“降压0号”治疗。
近一年来,许大妈常感头昏、头痛,测血压190/110mmHg,作脑CT 检查示陈旧性脑梗死,曾先后服用过“拜新同”、“络合喜”、“蒙诺”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血压控制一直不满意,遂来我院门诊求治。经检查,我发现她还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给予降压、降脂、降糖、控制尿酸等治疗措施。没过多久,许大妈的家属就找到我,向我诉说了许大妈自从检查出糖尿病后,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总感觉十分恐惧,身体稍有不适,就要求家属打120 急救电话来看急诊,在不到半个月中,已经跑了三趟急诊室了。因此,家属强烈要求让许大妈进行住院治疗。
在许大妈被我收入病房住院观察期间,在通过与她的几次沟通中,我发现许大妈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近期高血压总得不到缓解,且时高时低,害怕再次出现脑梗死,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2.近期又检查出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使她对所患疾病更加担忧与不安,尤其是其家族史中曾有患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意外致死的先例,令许大妈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并逐渐演变为各种恐慌甚至恐惧心理。不仅担心自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家人及儿女的“累赘”,更担心自己会突然发病,导致死亡。
针对许大妈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我和其主管医生多次讨论,为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糖、血脂,使这些指标达到目标水平。同时,我要求其家属、主管医生及心理医生一起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及放松治疗。通过病情分析,让许大妈树立起只要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疾病一定可以治愈的信心。经过大家的反复劝解开导,许大妈的心理问题慢慢得到缓解,血压随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身体的各项检查指标也逐渐趋于正常,直至许大妈高高兴兴地出院。目前,许大妈定期来我院门诊复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一直都保持在目标水平。
近年来,各种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据研究表明,诸如高血压这类疾病,在其诸多的发病原因中,除了躯体本身因素以外,还与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心理障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众所周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几乎每位高血压患者都经历了控制血压阶段的血压不降和血压波动的过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上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和心理负担也使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为20%~40%,而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的干预往往只从疾病治疗层面入手,却忽视了对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干预。其实,高血压与心理障碍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中应密切关注这个问题。高血压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血压的发展和预后。在对这些患者进行仔细检查后,均无器质性病变的客观证据,但经统计后却发现,在产生心理障碍的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增长了2 倍以上;脑卒中、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增长了6 倍;死亡率增长了2 倍以上。可见,具有心理障碍的人更易发生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也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尽管高血压与抑郁症都具有很高的患病率,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很少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果能及时掌握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早期识别,积极干预高血压患者所伴发的抑郁情绪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社会或药物干预,势必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及时对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心理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不单高血压病会伴有心理问题,其他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许多慢性疾病患者都存在心理问题,也同样需要心理治疗。当前,医学的飞速发展使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其对于医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作为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技术性服务),而且要学会并善于运用医学关怀(人文关怀),力争达到比较过硬的心理疾病干预水平,否则就很难称其为合格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