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稻生产技术

2012-04-13□陈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米质优质稻储藏

□陈 卓

(通联:四川省大英县象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629307)

大米是人们一日三餐的主要食粮之一,近年来大米的食味口感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力发展优质稻,培育优质大米产业,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总结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优质稻生产的关键技术,供各地参考。

一、优质稻的定义和特点

优质稻是指具有良好的外观、加工、蒸煮、食用等品质以及营养较高的稻谷。主要表现为谷粒饱满、色泽金黄,加工后出糙米率高;米粒细长宽比较大、透明度高,色泽好,无垩白、无青米;蒸煮过程中均匀膨胀,不破裂,不弯曲,饭粒晶莹有油浸感;食用时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弹性,爽口而不糙口,柔软而有嚼劲,具有明显的饭香味,冷饭不回生;无病虫害,无霉菌和农药残留,安全卫生。

二、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

稻米品质的优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指水稻本身的遗传因素,而遗传因素是由基因控制的,表现在不同的品种之间,米质的差异和同一品种的亲子代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它在稻米品质的表现上起主导作用。外因是指非遗传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如温度、光照等)与栽培条件(土壤、肥料、水分、农药、储藏等)。

1.品种因素 这是影响稻谷品质和稻谷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品种是关键。不同的水稻品种因遗传基因不同,决定了稻米的粒形、淀粉性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的差异及对栽培技术措施的特殊要求。当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杂交品种中,冈优系列米质较一般,其次是Ⅱ优系列。K优和全优系列米质较好,但达到国颁优质稻米标准的不多。有少数常规品种符合优质稻标准,但这些品种的产量较低,一般亩产只有300kg左右,推广的难度较大。目前引进的能适宜我县生产的优质稻有宜香2308、宜香4106、宜香优1577、Ⅱ优 7 号、K 优 8527、金优 725、金优527、丰优香占等,这些品种品质好,产量也高,亩产可达550kg以上。一般生长期长的米比生长期短的好吃,故发展优质稻应选择生长期相对较长的品种为宜。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中对米质影响较大的是温度和光照,特别是灌浆期的温度和光照。适宜于优质稻米形成的最佳灌浆温度是日平均温度为21~26℃。一般灌浆期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或温度过高,昼夜温差小,将会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品质。我县海拔高250.0~515.0m左右的水稻产区温光条件适宜,水稻灌浆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的日平均气温为27.1~28.2℃,是优质稻发展适宜区,在具备适合品种的前提下可大面积发展。

3.栽培技术因素 不同的栽培措施对同一品种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米质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施肥、栽培密度和水浆管理。

(1)施肥技术 施肥技术对米质影响较大,只施氮肥的米质最差;增施有机肥,配施钾肥和磷肥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米质和产量,并随有机质、钾肥和磷肥施量的增加效果越显著。磷钾肥提高米质的原因是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防制根系和功能叶的早衰,并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增加灌浆的充实度,从而提高千粒重和整精米度,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2)栽植密度 水稻栽植密度过大会使群体通风透光性降低,加重病虫害和下部叶片的早衰,影响光和作用和灌浆进程,从而使稻米品质变差;栽植过稀,将会使分蘖期延长,导致主穗和分蘖穗抽穗和成熟不一致,影响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3)水浆管理 合理的水浆管理措施是促进移栽后的秧苗早定根、快分蘖、保持根系活力、提高成穗率、延缓下部叶片的枯黄,从而防止根系和功能叶的早衰,使抽穗和成熟一致,提高米质。这就要求必须做到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4)农残因素 当今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农残超标,再好吃的稻米,也没有人敢吃。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农药投入品,严格按照用药阀值,用药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

4.收获与晾晒因素 水稻收获过早,未成熟的青粒较多,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收获过晚,成熟粒反复吸水干燥,使米粒出现裂痕,加工时易断裂,影响加工品质;同时,由于糊粉层细胞中的淀粉酶在反复吸水干燥的过程中会对胚乳的淀粉粒进行分解,从而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透明度,影响外观品质。因此优质稻的最佳收获时期是谷粒90%~95%黄熟,具体根据品种的落粒性、穗型大小、田间密度、抽穗整齐度而定。

5.储藏与加工因素 稻谷的储藏措施也会影响加工和食味品质。一般稻谷收获后要求储藏3个月后再加工,储藏的目的是完成后熟,使谷粒的水分扩散均匀,从而提高整精米率。加工设备和工艺也会影响加工和外观品质,因而加工企业必须选择合适加工设备和工艺。

三、优质稻生产技术

这里所讲的优质稻栽培技术是针对四川省大英县海拔250.0~515.0m水稻产区的气候条件而制定。其他地区可参考借鉴。

1.浸种催芽,做好苗床 把种子放入采用“两开一冷”温水中搅拌3分钟,然后用清水浸泡12小时,再滤出。用干净湿棉布包好,保持布不发干,间隔4~5小时淘洗1次,保证种子吸水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氧气,提高种子活力。24小时后待种子吸水达到体重的40%后,保持种子温度30℃左右进行催芽,当种子破胸露白90%以上播种。每亩本田准备秧田(苗床)10m2左右,秧田(床)厢面宽1.5m左右。秧田(苗床)底肥施用腐熟有机肥 15kg/m2、水稻壮秧剂 2.5kg/m2,将肥料均匀撒在秧床面,轻翻后刮平。

2.选准播期,全面推广早育技术根据我县地处丘陵、冬干春早、春寒潮频繁等气候特点,应先进选准播期,适时争早,全面推广早育技术。每亩用种1kg,分厢定量用种均匀撒播,撒播于厢面然后用木板轻轻挤压,让谷粒入土为度。双层膜覆盖(内层平膜,外层拱膜)当苗床内露出秧苗达到90%时,利用上午9~10点时揭出床内内层膜,再盖好外层拱膜,当秧苗达到一叶一心时,保持苗床内干湿度一致,达到二叶一心时晴天上午10点钟前揭苗床两头地膜练苗3~5天。雨天全天盖膜。移栽前的2~3天用药防治1次稻蓟马和一代螟虫。秧苗达到三叶时移栽大田。对有水的冬水(闲)田,育苗期应安排在3月上、中旬育苗,力争4月底前完成移栽,不栽“五一”秧;干田、油菜田、蓄水不好的冬闲田推行旱育大苗秧,育苗期安排在3月中、下旬。

3.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我县要将该技术作为增粮工程的重点技术大力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品种上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其主要栽培要点:一是早育秧育苗,育出健壮的中苗;二是科学施肥,重施底肥,增施磷钾肥,重施有机肥。亩用碳铵40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氯酸钾7.5kg、有机渣肥800kg、人畜粪水20担作底肥一次施入再耙田,以后看苗适当追施返青肥;三是严格移栽技术,这是强化栽培最重要的一环,也是高产的成败之关键技术,采取“方形三本,中苗直插”,在秧苗长到3~4片叶时直接移栽到本田,以(37~50)cm×(33~40)cm 或(43~47)cm×(33~40)cm规格,每窝又以8~10cm的等边三角形栽3个点,每个点栽2苗,保证亩基本苗2.2万以上;另一种形式是“宽行窄株”栽培,以40cm×17cm的规格定距移栽,每窝栽2颗谷粒苗,保证亩基本苗2万。

4.科学地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

施肥是提高水稻稻谷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改善水稻品质的有效措施,必须做到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减少氮肥,配施磷钾肥。移栽时要求3cm左右深水,栽后7~10天秧苗返青后,及时补兜,亩施沼气粪水10挑或尿素5.0kg、氯化钾5kg。追肥施用后不能灌水,让田间水自然落干,以保证肥效。在齐穗后15天,再亩施含氮、磷、钾3个15%的复合肥10kg。

(1)科学管水,促壮秧 采用浅水活苗,薄水栽秧,有水分蘖,特别是分蘖末期至拨节期,每亩基本苗数达到25万苗时,苗足晒田,干干湿湿到抽穗,落黄散籽时排水的管水方针,管好肥水,以利于养根保叶,增加光合产物,提高千粒重。

(2)加强病虫监测,实施综合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防治稻蓟马、一代螟虫和稻飞虱;始穗期施三环唑、稻瘟净等药物防治稻瘟病。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病虫对稻株和谷粒的危害,以便提高水稻的饱满度、精米率和减少垩白面积;另一万面,要减少农药用量,禁止使用毒性高、残效期长的农药品种,保证稻米的卫生品质。必须搞好优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5.及时收获、防止暴晒 及时收获可以防止稻米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是优质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水稻抽穗后40天左右,稻穗90%~95%籽粒已经变黄时及时收获。刚收割的露水谷晾晒气温在20℃时米质最好,当自然晾晒气温超过30℃以上时米质会明显下降。所以优质稻收获后不要摊晒过薄,尽可能篙席晒,并勤翻动,以降低碎米率,提高整精米率。禁止在沥青路面和己被化工、农药、工矿废渣、废液污染过的场地上脱粒、碾压和晾晒。

6.妥善储藏,适量含水 水稻的存放形式和存放温度,对稻米品质都会产生影响。优质大米的生埋含水量保持在15%~8%时口感最好。所以储藏时首先要把好含水量关,稻谷的含水量宜保持在15%左右;其次尽可能地降低储藏环境的温湿度,也要防治仓库内害虫和有害微生物。

猜你喜欢

米质优质稻储藏
43份高结实率四倍体水稻米质检测分析
ATK植物营养水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张运航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桃如何储藏
便于储藏的美味
百泰微生物菌剂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不同包装及储藏条件对酥油微生物的影响
粮农丰则品种兴:优质稻“黄华占”在湘推广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