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诗歌翻译选材原因探析
2012-04-13向阳
向 阳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苏曼殊诗歌翻译选材原因探析
向 阳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苏曼殊;诗歌翻译;浪漫主义精神;拜伦;雪莱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关于中西翻译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翻译策略的转变。分别是:公元2世纪到公元7世纪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公元16世纪的传教士翻译;以及始于公元19世纪的对西方思想和文学的翻译。[1]13从这个观点就可以见出苏曼殊的翻译是属于19世纪对西方思想和文学的翻译,这一时期正是处于中国对西方思想和文学的大量翻译和引入时期。苏曼殊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位文学大师,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同时也翻译了一些外国小说和诗歌。一方面因为他早年离奇的生世和颇受冷遇的家庭生活,使得他的一生都颇为孤独与寂寞。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一生中,漂泊于东京、上海、杭州、长沙、暹罗等地,成了一个行游僧人,并皈依佛门,所以他在自己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了很多关于印度文学的篇章。如《阿输伽王表彰佛诞生处碑》、《梵文典》等作品。此外,他于1903年翻译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作品《惨世界》(《悲惨世界》),同时还系统地翻译了拜伦的诗与英国其他浪漫派诗人的诗歌。并编译了四本编译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选》、《汉英三昧集》。他编译的《文学姻缘》于1908年在日本东京博文馆印刷,主要是以英译汉诗为主,辅以少量中译作品。其中收录了James Legge以及Francis Davis翻译的作品,并收录了其他不知名的英译汉诗。在这本诗集中,也收录了他自己翻译的诗歌。分别是《题沙恭达罗诗》、《星耶峰耶俱无声》、《留别雅典娜》。在《潮音》这一集子,主要以介绍外国作家为主,包括拜伦、雪莱、陀露哆、佛莱蔗、豪易特、彭斯及英国的一批闺秀诗人的诗歌。《拜伦诗选》以译介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为主。在《汉英三昧集》当中,他主要编译了英译《诗经》、《古诗十九首》、《击壤歌》、《采薇歌》、《琴歌》、曹操、杜秋娘、张籍及杜甫的作品。因此可以看出在《汉英三昧集》中,他主要编译的是中国诗歌的英译作品。从苏曼殊编译的四本集子看,他对外国作家的作品的译介和介绍主要侧重于对印度文学和西方浪漫派诗人特别是拜伦和雪莱的介绍。由于这几个集子都是在日本东京出版发行的,因此现在很难找原本,所幸朱少璋于1999年将苏曼殊曾编译的四本集子的资料搜集起来编译成书为《曼殊外集—苏曼殊编译集四种》并出版,为我们研究苏曼殊的翻译提供了便利。因此,本文将以《曼殊外集—苏曼殊编译集四种》为研究材料,对苏曼殊的诗歌翻译选材原因进行探析。
苏曼殊因出生于日本东京,六岁时才随其父苏杰生回到中国,此后他又到日本大同学校及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国留学生部学习,因此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他总是在中国与日本两地徘徊,这为他翻译外国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翁聆雨和罗郁正还把苏曼殊称为清代最后一个大诗人。他们并且对曼殊对于中国文学所作出的贡献做了如下的评价:‘正如严复是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科学主要的引进者、林纾是西方小说最大的翻译家一样,苏曼殊由于介绍了西方诗歌,特别是他为介绍拜伦和雪莱(他自己首先受到了他们深刻的影响)所作的工作,应该获得第三个大翻译家的地位’。”[2]183虽然此言有夸大苏曼殊翻译成就之嫌,但是我们仍可从这句话中见出苏曼殊诗歌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苏曼殊的漂泊生活来往于日本和中国之间,但是他却并不像其他留学日本的中国作家一样受到日本作家的影响并翻译了其著作。比如周作人留学日本期间就深受日本作家永井荷风的影响,永井荷风行文的颓败和感伤气息深深影响了周作人的创作,也使得周作人大量译介了永井荷风的作品。与之相反的是,苏曼殊虽然在日本大同学校以及早稻田大学上学,但是在诗歌翻译上却主要翻译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诗歌作品,基本没有翻译日本本土作家作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本文将以此入手,分析苏曼殊在诗歌翻译选材时为何会选取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与雪莱等的作品。
一 与拜伦相契合的浪漫主义气质及革命精神
杨联芬在《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一书中,论述了苏曼殊对中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她通过王以仁《神游病者》的主人公手里一直拿的那本苏曼殊的小说《燕子龛残稿》以及其主人公形象的气质,说明了苏曼殊本人及其小说创作对五四小说及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影响。此外还论述了苏曼殊诗歌对五四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可见苏曼殊本人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对中国五四文学是有深远的影响。
虽然苏曼殊的一生十分短暂,年仅35岁,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和画作,此外他还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之中。他于1903年入成城学校读书,参加了拒俄义勇军及国民教育会与黄兴、陈天华等人一起共事。可见他是一个忧心民瘼,热情而深沉的爱国志士。他主张革命,甚至想向陈少白借手枪暗杀康有为,但却被陈少白劝阻,可见他是一个热心革命但是有些激进的革命者。从他的创作看,他的《女杰郭耳曼》、《呜呼广东人》及其译作《惨世界》都能看出他强烈的要求自由,要求革命的爱国精神。因此,当他1908年接触到拜伦的诗歌时,就被拜伦追求自由和狂傲不羁的反抗精神所感动。他与拜伦通过诗歌的交流在精神上达到了契合,因此萌发了翻译拜伦诗歌的想法。他在《拜伦诗选自序》中写道:“儒笔译拜伦《去国行》、《大海》、《哀希腊》三篇。善哉,拜伦以诗人去国之忧,寄之吟咏,谋人国家,功成不居,虽与日月争光,可以!”[3]192可见他对拜伦的“去国之忧,谋人国家,功成不居”的行为是很赞赏的。此外,因为苏曼殊1895年曾有幸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处学习英文,所以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他在编译的《潮音》中还作了英文序,可见他的英文功底是比较深厚的。同时,由于章太炎和陈独秀等人经常给苏曼殊古典诗词创作提一些意见,因此苏曼殊的古典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这两个条件为苏曼殊阅读和翻译拜伦诗歌提供了条件。他在《文学姻缘·序跋》中提到:“友人君武译拜伦《哀希腊》诗,亦婉转不离其意,惟稍逊《新小说》所载二章,盖稍失粗豪耳。顾欧人译李白诗不可多得,犹此土之于 Byron也。”[4]15可见,当时在中国对拜伦诗歌的翻译是比较少的,就像西方诗人对李白的诗歌翻译比较少一样。同时从这句话可知他其实认为马君武翻译拜伦的《哀希腊》失去了此诗的“粗豪”。这也是促使他翻译拜伦诗歌的一个原因。此外,他还假托学人飞锡之名写了一篇《潮音·跋》,其中谈到了他对拜伦诗歌的喜爱。文中写道:“一时夜月照积雪,泛舟中禅寺湖,歌拜伦《哀希腊》之篇。歌以哭,哭复歌,抗音与湖水相应。舟子惶然,疑其为精神病作也。”[4]17从这一描述中不仅可以见出苏曼殊本人对拜伦诗歌喜爱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痴狂状态之外,还可以看出苏曼殊那旷达不羁的人格精神。他的亦歌亦哭无不显示了他拥有魏晋之士的豪放与不羁。当然,他的放荡不羁的生活状态主要受早年不愉快的个人经历和佛教精神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苏曼殊选择拜伦诗歌进行翻译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政治革命意识和个人的放荡不羁的性格与拜伦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反抗精神相契合,因此他对拜伦诗歌格外钟爱。
《拜伦诗选》中翻译了拜伦的《去国行》、《别雅典女郎》、《赞大海》、《答美人赠束髪璊带诗》、《哀希腊》这几首诗。从拜伦诗歌的这几首题材来看,有主张积极革命的,也有对自然景观赞颂的,也有表现爱情的。从这些题材上就可以看出苏曼殊在翻译时对题材的选择也受到了他人生际遇的影响。纵观苏曼殊一生,他早年与母亲河合仙分离随父亲苏杰生回中国,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颇受养母黄氏和陈氏的冷落,这造成了他性格孤僻与不喜说话。但是这些外在的表现并不能代表苏曼殊内心也是如此。在苏曼殊内心深处,他一直渴望得到母亲的温暖,因此回日本东京见自己的母亲对苏曼殊而言是一件颇为幸福的事。虽然日后他出家皈依了佛祖,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归隐,而是以大乘佛教的修行方式自由地出入佛门与俗世之间。因为自小苏曼殊就缺乏父爱,对母亲却深刻眷恋,所以长大后他在女性面前容易产生羞怯感。在大同学校时,因为女生和他说话,他就要脸红,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樱开花”。可见,虽然苏曼殊皈依了佛门,但是他内心仍然渴望爱情。因此当他于1909年春,在东京结识百助枫子,并产生了恋情之后就翻译了拜伦的《答美人赠束发璊带诗》。他在《潮音自序》中写道:“在情感,热诚,和直白的用字内,拜伦底诗是不可及的。他是个坦白而高尚的人。当正从事于一件伟大的事业,他就到了末日。他去过希腊,在那里曾助着几个为自由而奋斗的爱国者。他一生的生活,境遇,与著作,都结在恋爱和自由中。[5]36所以,苏曼殊这样一个充满情意和浪漫情怀的情僧,不仅在追求自由这一点上与拜伦相契合,而且在恋爱上也与拜伦有相同的精神气质。
二 日本文坛对苏曼殊翻译的影响
苏曼殊除了翻译了拜伦的诗歌外,也翻译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及其他诗作。这些译诗主要收录于《潮音》中。他翻译了雪莱的《冬日》、《伍子胥河上歌》、豪易特的《去燕》、彭斯的《颎颎赤蔷薇》等诗人的作品。从他翻译的这些作品来看,苏曼殊所翻译的诗歌题材是能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浪漫情调的。或者说正是基于此,苏曼殊才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翻译入中国。郁达夫说:“笼统讲起来,他(苏曼殊)的译诗,比起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主义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6]115可以说苏曼殊对西方浪漫主义诗人诗作的翻译也是符合他的性情的“随性”的翻译。
苏曼殊选择翻译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作,除了能表现他自身追求自由以及个人的浪漫主义气质等这些内在的因素以外,还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苏曼殊编译的《潮音》初版于1911年,而他的《拜伦诗选》于1914由日本东京三秀舍出版。“按1914年版的《拜伦诗选》页底开列的班次记录,有1908及1912版,但研究者从未见过。”[3]183因此可以推断苏曼殊首次接触到拜伦和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大约在1908年前后。众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从上到下开始欧化运动,他们大力引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同时对西方不同时代的文学著作进行了翻译。此时,中国的许多留日学生得以在日本接受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文学作品,可以说日本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一个媒介。“早在明治初年,随着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拜伦就被作为一个高唱自由的诗人在日本大受欢迎,拜伦的作品也被大量译成日文,特别是《哈尔德·恰洛尔德游记》中的最后一章《海之歌》,当时传颂甚广。日本浪漫主义领袖北村透谷对拜伦极为推崇,他的长诗《楚囚之歌》就受到了拜伦《锡隆的囚徒》的强烈影响。”[7]日本文坛对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译介使西方浪漫主义在日本大受欢迎。也正是因为此,苏曼殊接触到了拜伦与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因为苏曼殊自身懂英文,所以他阅读了拜伦与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原著,而不是通过日文对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翻译。虽然在日本,拜伦诗歌《哈尔德·恰洛尔德游记》中的《海之歌》广为传颂,而苏曼殊在翻译时却选择了翻译《赞大海》和《去国行》。同时,翻译了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中的第三章《哀希腊》。一方面,他可以借拜伦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同时也对自己的国家命运表示担忧和牵挂,这种精神正好可以激励当时的国人。另一方面,当时在国内已有梁启超对拜伦的《哀希腊》进行过翻译,马君武评价说:“梁氏非知英文者,赖其徙罗昌口述之。”或许苏曼殊对梁氏的翻译不满意,于是自己重译。而苏曼殊则认为马君武的译诗“亦婉转不离其意,惟稍逊《新小说》所载二章,该稍失粗豪耳。”因此他又对拜伦的《哀希腊》进行了重译。
从拜伦的诗歌《哀希腊》的第一句“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ong”就可以见出苏曼殊的翻译“巍巍希腊都,生长奢福好。”[3]属于意译而非直译。虽然以五言的形式来翻译拜伦这首自由豪放的诗歌,稍微有些局限,但作为五四以前的诗人,苏曼殊还是有他独特的功绩。张定璜就说:“苏曼殊还遗下了一个不太容易认的,但确实不小的功绩给中国文学,是他介绍了那位留别雅典女郎的诗人Byron给我们,是他开出引导了我们去进一个另外的新鲜的生命的世界。”[5]226所以,苏曼殊不仅是第一个系统地将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译入中国的人,而且还给中国的青年带去了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他在翻译史上的功绩是永远也不可磨灭的。
[1] 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柳无忌.苏曼殊传[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朱少璋.曼殊外集—苏曼殊编译集四种[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4] 苏曼殊.苏曼殊作品[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5] 柳亚子.苏曼殊全集:四[M].北京:中国书店,1927.
[6] 柳亚子.苏曼殊全集:五[M].北京:中国书店,1927.
[7] 王向远.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日本浪漫主义[J].中国文化研究,1997(3).
On the Reasons of Material Selecting in Su Manshu's Poem Translating
XIANG Yang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Su Manshu,as a modern writer,had translated the poems of Byron and Shelley,who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Western Romantic poets,and Su Manshu also had compiled four anthologies,which named as“WenXueYinyuanChaoYin Byron Anthology”“HanYingSanMeiJi”.His choice of translating those poems has two reasons.One is being influenced by Japanese literature.The other is being impressed by the pursuit of freedom of Byron and Shelley in Being the first man to teanslate Byron's poems systematically into Chinese,his achievement is undeniabl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their romantic temperament and revlutionary spirits.
Su Manshu;poem translation;romanticism;Byron;Shelley
I207.25
A
1671-1181(2012)03-0039-04
2012-02-20
向 阳(1987-),女,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