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肠炎的症状与防治
2012-04-13冯贵娟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261500
冯贵娟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 261500)
鸭病毒性肠炎的症状与防治
冯贵娟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 261500)
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大头瘟”,也叫鸭瘟。病理特征主要是呈败血症经过,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1 病原
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和继代,也能在发育的鸭胚、鹅胚和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引起细胞病理变化。病毒56℃,10min即死亡,0.1%汞10~20min,75%酒精5~30min,0.5%漂白粉30min失去活性,pH3和pH11时病毒也迅速死亡。
2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鸭,各种年龄的鸭都易感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鹅也易感染,但发病率较鸭低,病鸭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春、秋两季为多发和流行。在潮湿的多水地区,发生和流行较严重。
3 症状及病变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d。病初体温43~44℃,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排绿色、灰绿色稀粪。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叫声嘶哑,常衰竭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特征性的症状为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
剖检除败血症的一般性病变外,还可见到一些特征性的病变,食道黏膜有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外周有环状出血。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在该病的初发地区,要求采取肝、脾等组织进行进一步实验室检验和诊断。
5 治疗
一旦爆发疫情,应严格封锁现场,立即用鸭瘟鸡胚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同时被污染的饲料要经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化类消毒药消毒,对病鸭进行扑杀加工处理,防止病毒传播。治疗在发病初期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或鸭瘟康复鸭的血清,肌肉注射0.5ml/只,有一定疗效。或用聚肌胞进行早期治疗,成年鸭肌肉注射1mg/d,3d 1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或采用下述中草药配方进行治疗:川芎15g、滑石20g、银花10g、千里光10g、连翘10g、艾叶10g、郁金12g、花椒8g、肉桂20g、党参15g、蜈蚣3条、干姜30g、生姜15g、神曲12g、桂枝15g,水煎0.5h后,倒至10kg大米再与药混煎5~10min,去除药渣,取白酒250g拌入混匀,此量喂鸭100只,分2次内服,一般服药1~2剂(治疗2~4次)即愈。
6 预防
(1)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必须引进时,要严格检疫,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合饲养。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其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2)预防接种:用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2月龄以上的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的雏鸭使用时,以50倍液浓度稀释疫苗,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
(2012–04–10)
S858.32
B
1007-1733(2012)07-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