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2012-04-13梁茹高力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473000
梁茹 高力 (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473000)
浅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梁茹 高力 (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47300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HC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由于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广泛小点出血,脾梗死,肠坏死。我国早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展了猪瘟的免疫工作,并有效地控制了典型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但是近来许多免疫过猪瘟疫苗的猪场仍发生猪瘟并有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所致的温和型(非典型)猪瘟及繁殖障碍多见,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下面从猪瘟流行的新特点来分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从中探讨防止免疫失败的措施。
1 猪瘟流行新特点
1.1 流行形式的变化 过去猪瘟发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现在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无名高热等,病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
1.2 发病幼龄化 据调查发现80%左右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的仔猪,尤其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呈现出幼龄化。
1.3 病情温和 据临床观察,病猪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等症状,病情温和,症状显著减轻,但病程较长,解剖无特征病变。
1.4 胎盘感染和持续感染 病毒可经过胎盘感染胎儿,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死胎;中期感染可能产出弱子,出生后变现震颤、皮肤发绀等症状,多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随着感染病程延长,子猪死亡推迟或幸存,即使存活的猪往往也形成持续感染,可终身带毒。加上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可引起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作种猪就会形成胎盘感染→子猪流行猪瘟→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感染这一恶性循环。表现出母猪繁殖障碍。未免疫的母猪自然感染中、低毒力病毒株也可引起妊娠胎盘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子猪。
1.5 免疫力低下 从近几年日常监测和集中监测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统计数据显示,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种猪和大猪的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基本上达到80%以上,而中小猪普遍不高。一般小养殖场和散养户的总体免疫水平比较低,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 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免疫失败原因包括疫苗因素和非疫苗因素两个方面。
2.1 疫苗方面的原因 (1)疫苗选择不当:一是选用的疫苗毒力较强或较弱;二是选用的疫苗株血清型与一般流行株血清型不符;三是疫苗自身的质量问题;四是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在同一时间或间隔较短的时候内,给畜禽以同一途径或不同途径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造成的影响。(2)疫苗运输、保管、稀释和使用不当:疫苗是特殊的生物制品,必须按照疫苗的类别和性质,贮放在低温或超低温环境下进行保管和运输,否则会影响疫苗的效价。另一方面,有的养殖户使用的疫苗不是动物防疫机构供应的,而是私自从不法渠道购入的失效疫苗。或有些疫苗使用的稀释液不达标,保存不当,配置浓度不准确。使用过程中没有保温设备,造成疫苗失效。
2.2 非疫苗方面的原因 (1)免疫程序不尽合理:不按疫苗说明书免疫,不搞免疫抗体监测,随意定制免疫程序,各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有的频繁免疫以及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有的防疫人员不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免疫,而盲目地增减剂量。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引起免疫抗体产生不足,造成免疫失败。(2)免疫操作过程不规范:由于免疫注射部位、接种方法和剂量不当。本应是肌肉注射的疫苗,由于使用的针头粗细长短不合适,把疫苗注射到皮下或皮下脂肪,注射后发现皮毛上有外溢的疫苗。尤其使用金属注射器,由于胶垫松紧调试不当,疫苗很容易从注射器后端漏出。更严重的是不保定、不消毒、打飞针,疫苗基本覆盖在皮毛上。这些不科学的操作方法,既浪费了疫苗,又使动物机体得不到足量的疫苗,或者剂量不足,或者进入机体的疫苗多少不一,产生的免疫抗体参差不齐,甚至没有免疫抗体的产生。所以当遇到应激因素的刺激,没有产生免疫抗体或抗体低下的动物就会发病。注射部位、器械消毒不当。由于对注射部位、注射器具(注射器、针头)未能进行合理消毒,经常出现注射部位发生感染,出现炎症反应,使注射的疫苗不能完全吸收产生免疫抗体,达不到免疫效果。注射过程中,未能做到一畜换一针头,很容易造成人为传染,所以有的动物注射后,机体还没有产生免疫力前就造成群体发病。(3)动物自身因素和遗传因素: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个别动物由于机体自身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导致免疫失败。(4)动物饲料营养搭配不当:如饲料中氨基酸、VA、VC等缺乏,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5)免疫前临床检查不当:受免动物免疫前不进行临床观察,有的动物处于发病初期或处于疫病潜伏期,通过注射等应激因素的刺激很快发病,造成免疫失败。(6)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防疫意识差,片面认为打不打针无所谓,对防疫工作麻痹大意,严重影响免疫密度。
3 强化免疫质量的对策
(1)严把引种关、防止购进带毒后备种猪,猪场在向外引进种猪时,首先应从非疫区引进有当地兽医部门日常免疫监测合格的健康猪只,详细了解种猪来源场的情况,尤其是疫病区的调查。引进后要隔离观察1~2周,确保完全健康方可进入生产区合群。有条件的最好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及时淘汰免疫缺陷或者亚临床感染猪;加强免疫前的监测工作,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免疫计划,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并且做好免疫档案登记,为以后的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2)最好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优质疫苗,并且尽量避免中间流通过程温度的变化对疫苗有效期的影响;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发现药瓶破损、封口不严、瓶签无名称、无批号,有无效期、无检验号、物理性状与说明不符、失真空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3)加强免疫监测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免疫抗体水平,了解抗体在体内的消长情况确定首免时机,及时调整免疫程序,监测日龄尽量细化,生产上可以考虑在15、25、40、50、60、70日龄及小猪、中猪、大猪、后备猪、经产猪、种猪等不同时期的免疫抗体情况,根据抗体水平确定首免,二免,三免的时间。(4)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种猪每年一般2次,掌握使用免疫程序的抗体消长规律,及时调整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以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4 小结
防止免疫失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指望只做好某一项工作就可避免出现免疫失败,综上所诉,选用优质疫苗,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实施正确的免疫接种技术,确保疫苗接种到位,并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均衡的饲养营养、良好的圈舍卫生,合理用药,减少环境应激,提高猪机体的抵抗力,实施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即可有效预防猪传染病的发生,避免免疫失败所造成的危害。
(2012–03–16)
S858.28
C
1007-1733(2012)07-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