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方法

2012-04-12覃美洲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覃美洲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总体上能够做到和谐共处,基本上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逐渐接受和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但是,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均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使得各民族人民在平时的交往和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进而导致诸多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出现。而且,只要我国多民族格局不发生改变,民族问题就会长期存在,多民族格局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尤其是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期,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在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社会利益分化加剧,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导致许多潜在的社会冲突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民族问题也呈复杂之势。更有甚者,“三股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唆使下,挑拨民族关系,引发民族矛盾,从事破坏活动,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稳定和发展,也使得我国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和复杂化。而要想解决这些民族问题,化解民族矛盾,就需要有一批立志献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熟悉民族工作规律的人才[1]。正如毛泽东就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2]20。今天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法治观,是解决民族问题,化解民族矛盾的重要思想保证。有鉴于此,本文认为,要想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3]这个标志就是民族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这是其区别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根本标志。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少数民族文化是个少数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集体记忆、精神寄托和精神财富,体现了各少数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着本民族成员。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老、少、边、穷偏远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较少接触外界的信息和外来文化的熏陶,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该民族的民族文化,并深深的嵌入他们的内心。我们说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

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他们进行“四个认同”观教育,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观教育。而认同是相互的,要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进行“四个认同”观的教育,前提就是要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属性。也只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属性予以较好的认同,才能对其有效开展以“四个认同”观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存在的根基,民族发展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也需要认同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需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4]。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这个社会主体精神和价值导向的历史凝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观和价值观。少数民族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又都在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品格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尊重、认同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就蕴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土家族撒叶儿嗬”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土家族撒叶儿嗬”是土家族对本族人举行丧礼时所跳的一种舞蹈,俗称“打丧鼓”、“跳丧”。 “土家族撒叶儿嗬”不仅传承了土家族原始的宗教信仰,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以放纵激情的方式化解死亡带给他们的哀伤,表达了土家族人生死无畏的死亡观念和乐观的生命意识,激发了人们的生存激情,强调人生存的将爱之和责任,显示了土家族人豪迈、豁达、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5]22。

在坚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原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择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最能体现少数民族精神实质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优点和弱点。再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的观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历史分析,把握其特点,清除其中的消极因素,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把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6]二是要尊重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其族源不同,发展历史各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族源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也会导致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事象。如不同地方的土家族在信仰方面就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家族普遍崇敬祖先神——土王,共同信仰傩神,而对土王的崇拜又因地域和姓氏不同各有所异。湘西信仰的祖先神为彭、田、向三个姓氏的土王,少数地方还信仰“八部大王”。黔东北、川东南一带,土民则多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鄂西土家族人信仰巴人祖先廪君,又称“向王天子”,信仰覃、田、向三姓人的祖先神。在与图腾信仰有关的敬畏白虎习俗方面,大体是鄂西为敬,湘西为畏。鄂西南清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都是“敬白虎”,祭祀廪君,没有“赶白虎”现象;而湘西、酉水流域一带的土家族大多是“赶白虎”,在川东、黔东北等地则是“敬白虎”与“赶白虎”两种习俗并存[7]。

二、理论教育与榜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均由中央组织编写和审定。每门课程均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特征。在这四门课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的理论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与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性特征,该课程不仅综合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的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和回答,而且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在内容上更加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思考,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也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特征,使得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使同学们能够较好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用这种理论知识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诸多原因,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欠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十分缺乏,这在客观上要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培育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但与此同时,光有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和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其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他们的很多事情不可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可以依靠其父母、亲戚朋友去帮忙解决,而只能依靠自己的亲力亲为去完成,这种状况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方式,更加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通过榜样的先进事迹来对其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榜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榜样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在榜样身上往往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们社会所希望的某些思想品格和高尚情操,榜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人、培养人不可缺少的方法,榜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格化载体。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构成我国传统思想道德体系的“三字经”,“道德经”、“孔融让梨”、“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暖床”等经典故事之所以久传不衰,在当代社会还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是在于其封建道德规范的说教,而很大程度上在于那生动人物形象的强大感染力。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大力推行榜样教育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一是要用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作为榜样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影响我国几代人的典型人物——雷锋,雷锋的言行举止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 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同样学雷锋活动也是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路径。二是要用优秀的大学生楷模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优秀大学生楷模——徐本禹,他面对贫困,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抱怨,不消沉,不等、靠、要,坚持勤工俭学,依靠自己的奋斗战胜困难,改变命运,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三是要用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楷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更容易接受和感染。比如荣膺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土家族大学生——吴春红,她来自湖北松滋市卸甲坪村土家族乡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双目失明,母亲体弱多病,在读大学的两年里没有用过家里的一分钱,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自理,还为弟弟挣得了一部分经费支持弟弟去考研。就这样,每天奔波于刻苦求学与打零工之间,练就了她自强自立、坚定执着的人格品性。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把吴春红作为榜样,教育他们自强自立。

三、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和国家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紧扣时代主题和发展脉搏,与时俱进的展开课堂教学,应摒弃那种简单的理论说教式的、传统的、枯燥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迷茫和困惑展开教育,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疑难问题进行课堂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养。除此之外,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也要处理好 “成长与成才”、“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利用专业课教育这个平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无论在教学中如何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课外活动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上述课堂教育之不足。课外活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自主意识,把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寓于课外活动之中,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升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查阅资料等办法解决学生在书本中发现的疑难、热点问题。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在有效利用课堂教育的同时,还有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坚持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在做好课堂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班主任、辅导员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座谈,寝室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所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困惑予以及时的解决、解答和校正。二是在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高校校园文化充实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在当前大学生群体意识淡化,个性意识增强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群体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只有更加深刻的解读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之后,学生才能自觉的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8]。

四、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顾名思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武装他们的头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对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法治观。为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光有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其所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你给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82他又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103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和汉族学生相比,各项基本素质也相对较低,生活习惯也有别于汉族学生,导致他们在思想、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较好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这些问题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只是注重理论说教而不关注他们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不帮助他们解决其面临的实际困难,他们就不会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正如邓小平所说:“纲领宣布了,少数民族很高兴,在高兴的同时,就要问什么时候实行,如何实行。他们要求兑现。如果半年不兑现,一年还不兑现,他们就会不相信我们的政策。”[11]165因此,一定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帮助他们解决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受外界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接受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并深深嵌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而大学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因此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在一些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甚至冲突,尤其是有强烈的民族信仰和固守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的大学文化生活和多种多样的评价标准让他们迷惑。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还面临着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多重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合理释放,就会通过诸多不良路径予以爆发。目前,在大学中频繁出现的暴力和自杀事件,绝大部分是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的困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汉族学生和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尤其是英语和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较差。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大学生毕业和学位的授予不予大学英语的过级考试(一般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挂钩,但是,还有相当比例的高校的学生学位的授予还是要看大学英语的过级考试成绩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和相关教师沟通,多途径、多措施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和数学等公共课程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很少运用汉语交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专业课程学习的难度会更大,老师授课,他们也听不太懂,面临的学习困难更大。针对上述这些情况,要通过采取“课外小课堂”教学或“一帮一”的辅导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学习成绩。尤其是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是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学业。三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其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偏远的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单靠其家庭条件是无法使他们完成学业的。因此,要通过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经济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相互学贷款,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勤工俭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助学金等途径,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少要遵循上述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中耀,粟迎春.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0(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刘治安.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1).

[4] 赵明生.文化 一个民族的灵魂[N].云南日报,2010-09-28(A12).

[5] 谭志松.湖北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民族教育为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 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05).

[7] 谢亚平.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现存民歌类型极其文化特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4-69.

[8] 解读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OB/EL]. http://club.topsag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73813&page=1&authorid=213272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