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2012-04-12张国宏
张国宏
(湖北民族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北 恩施 445000)
观念创新是人们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并科学、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以形成对变化了的客观世界新的正确认识,它的客观基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从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方法观、质量观、效益观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分析,总结和归纳得出什么样的价值观[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从2002年的134万,到2012年的680万,10年时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5倍多,面对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求职难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小的层面上来说,它涉及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千万个毕业生自身的前途,从大的层面上说,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结构性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2)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大学生供求关系的不平衡;(3)各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的不统一;(4)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与自身能力素质不协调;(5)地域差距及院校差距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对称;(6)产业结构不平衡及非公有制经济不发达;(7)劳动力市场分割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8)地域文化和社会其它因素等。从以上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局势并不是某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否转变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地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就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从观念上进行创新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根据马克思哲学论来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是来源于物质[2],笔者认为要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彻底转变,仅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策舆论引导是不够的,必须挖掘这一就业观念形成的现实基础,作为高校,从单一的就业部门管理到全员参与就业管理,从单纯为学生服务到全方位为同学们服务,从单一过程指导到大学学习全过程的指导,这三个层面来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清晰的思维、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然而,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着用人方面的困惑:学习成绩较好、专业素质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缺少必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具有良好素质和能力的毕业生,专业素质往往又不高。因此,大学生就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观念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从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以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目标。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需要
由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普遍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3]。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教育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转变;实现从“城市就业”向“社会基层”就业的转变;实现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业单位”向“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单位”就业的转变;实现从“所学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就业的转变;实现从“单纯性打工就业”向“创造性创业”的转变;克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恐惧心理,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抛弃为挣大钱而就业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两到三年内只为积累人生经历而就业”的观念等,因此,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观念上对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与及时就业、就业能力与就业德性、就业观念与就业选择等进行反思,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意识和就业心理素质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表现出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就业心理失衡现象。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依附于追求实惠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本位,缺乏诚信意识,在就业推荐表中对个人简历弄虚作假,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就业协议随意毁约,这仅既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也使得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受到损失,由于受择业心理、社会现实、家庭观念等主客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封闭、自卑、自怨、攀比、虚荣、妄自菲薄、急功近利等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长远的职业发展[4]。因此,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诚信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三、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容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是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特征的就业工作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形成和完善,不再靠外在的灌输,而是靠主体性自身既大学生来完成实现。大学生就业既有选择和被选择的愿望和权利,但同时也承担选择和被选择的后果,这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凸显,要求高校学生就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权和知情权,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需求的就业思想教育新观念。
(一)树立全员参与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各高校树立全员参与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全校上下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协调、学院主抓、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到人”的就业工作格局,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是落实领导层面的宏观管理。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好“一把手工程”,积极为就业工作提供经费、政策的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教学院(系)就业工作应建立以党委书记、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就业工作、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辅导员、班主任层面的就业工作措施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困难,然后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观教育、诚信教育等,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做好信息的选择和筛取工作。三是全体教职工层面的目标责任管理。作为全员育人的教职员工,只有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围绕学生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合力,以良好的师德师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全员育人的学风环境,为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充分挖掘全体教职人员的社会资源,动员他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实现踏遍千山万水来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来收集用人单位就业信息;道尽千言万语来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二)树立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树立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必需树立全方位为大学生服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5]。
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状况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要求,将就业服务观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从新生入校到大学毕业,分时期、分阶段,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成人成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能力与就业技巧培育、个性化求职指导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心理健康教育等相互贯通、层层递进、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从内容上,将就业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作为判断依据,注重学生的意见征集和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具体就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调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制度,比如对每次的就业报告、就业知识讲座、就业课程进行跟踪问卷调查,以此保证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同时,将服务工作理念体现在尊重差异性上,在做好普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还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讲求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为心理障碍等学生提供专门指导服务等,只有树立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好地落实就业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
(三)树立全过程指导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大学学习不同阶段的特点,树立起全过程指导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大学一年级由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处于职业适应和探索阶段,对专业学习充满期待的心理特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成就、学科地位、就业状况等,以引起同学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本专业的兴趣,激发同学们的职业意识。在大学二年级由于自我设计和定位初步形成,应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养成教育以及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充分了解本专业职业特点,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到大学三年级由于就业目标初步确定,这一阶段可根据同学们自身特点,进行不同职业选择,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招聘会、考研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职业目标,及时调整和确定职业方向。大四年级是毕业生的冲刺阶段,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更要加强对同学们的就业观、择业观、诚信思想教育活动,正确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鼓励同学们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正确引导他们增强信心、勇于面对就业竞争,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毕业生纪念和交流活动,增进师生情、校友情,强化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 雷随斌.高校学生就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张国宏.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思想教育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