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健翻译思想与传统美学的关系探讨

2012-04-12刘彦奎李建华

关键词:美学理论传统

刘彦奎,李建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在中国翻译史上,历代翻译家们毕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翻译实践中,潜心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这些翻译思想以实践为基础,依托中国古典哲学,形成了以支纖和支谦为代表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说”、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说”、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流派。“这些翻译思想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它们根植于中国的悠久文化,以中国古典文论、古代哲学和古典美学为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一条贯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长轴。”[1]3

本文拟对高健的翻译实践与其所提出的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梳理,探寻高健翻译思想与实践的中国传统美学渊源及其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理论体系的关系,尝试揭示其翻译理论与思想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过程论等哲学范畴下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高健翻译思想概要

高健先生淡泊名利,潜心务学,数十载投身于翻译教学与实践,在英语诗歌、散文汉译方面成就卓著,硕果累累。“高健先生是个刻苦、严谨的翻译家,在翻译散文和诗歌方面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从他出版的书可以知道,他是萧乾先生称赞的那种‘阵地翻译家’”[2]120。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高健先生不断的思考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翻译思想,高健翻译思想理论体系亦逐渐确立起来,逐渐形成以“语性论”为核心,以“相对论”、“协调论”、“复式语言论”和“停顿论”为支撑的翻译思想。

高健首次提出“语言个性”概念,是在其发表于1999年《外国语》第四期上的《语言个性与翻译》一文中。“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所独具的性格、习性、脾气、癖好、气质,都有它自己所独具的倾向、性能、潜力、可能性、局限性以及优势与不足等等,也即是说有它自己的语言个性。由于每种语言都有上述各不相同的个性,他们在各自的运用与发展过程中于是逐渐物化为多种多样纷繁不一的具体语言特征”[3]57。2000年4月在山西大学山西省高教外语协会年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高健对“语言个性理论”(简称为“语性论”)做了更为全面详尽的阐释,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性特征,指明了“语性论”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高健所提出的语性是一个综合体,由每一语言的许多方面如语音、语法、词汇、搭配方式、表现手法、修辞、风格乃至音素、音位、义素、义项、语义、语用及各种文化因素等构成。而高健所研究的“语性论”并非是这一切的简单相加与总和,而是揭示这其中一切最具本质性、关键性、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东西,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其它语言所独具的品性。

1994年,高健在《外国语》第二期上发表了论文“论翻译中的一些因素的相对性”,在该文中高健提出翻译中的相对性来源于翻译这一活动自身的复杂性,任何翻译标准和方法都是相对的,翻译语言的使用也是相对的。“这一相对性不仅存在于翻译的几乎每一范畴、概念、原理与规则条例之中,它实际上就存在于翻译这一总的社会现象中,存在于这门学科或科学的自身,存在于它的每一具体环节及其全部过程”[4]。高健一向认为,翻译是转换,而这种翻译转换只应当是协调。翻译的每一步,翻译的自身都是协调,协调贯穿于翻译的全部过程,翻译即是协调。“简单说来,协调就是操纵。是译者的人为操纵,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效果的操纵。是目的语(来源)到译入语(结果)的双方兼顾的操纵”[5]16。对于翻译语言,高健提出了“复式语言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反对四个“如之”:“清淡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 ,风格如之”。“复式语言指的即是翻译语言,而翻译语言应当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多品种、多等级、多体式、多风格、多用途、多功能以及在使用上涵盖着更大的时空领域与范围的相当广阔而全面、既具有极强的表达修饰能力又具有精妙的区分性与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伸缩性,又具有相当的民族性、社会性与特殊而具体的个性,最后还有足够艺术性的这样一种工具……一句话,翻译语言应当是一种在其功能上作用与效果显现上相当全面与丰富和极具表现力的这样一种交际工具”[5]16。关于语言节奏问题,高健特别强调了停顿以及停顿的合理分布在翻译中尤其是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停顿是形成节奏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二、高健翻译思想的传统美学渊源

高健翻译实践和理论思想扎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以大量的翻译实践为基础,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系统的以“语言个性理论”为核心,以“语性论”、“相对论”、“协调论”、“复式语言论”和“停顿论”为基本理论框架的高健翻译思想理论体系,可总称为“语性论”。高健的“语性论”是一种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是中国译论向本体论范畴的回归,“这在翻译思想的认识上,也许是一场‘革命’”。

2006年出版的《翻译与鉴赏》是记录高健先生翻译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论文专辑,收录了他近二十年来所发表撰写的部分翻译研究论文,内容上既有理论建设,又有专题研究,还有名作欣赏,可谓是理论与实践并举,个人感悟与科学思考交融,是集高健翻译思想理论之大成的专著。理论建设部分记录了他作为一名辛勤耕耘在翻译园地的“阵地翻译家”对翻译学科的感悟和思考,是高健先生翻译思想的结晶,涉及到翻译研究学科体系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内容涉及到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诸如性质、标准、方法、形式、关系、倾向、语言、语性、风格乃至翻译学的建立。这许多篇章,联系起来观之,可以说已经初步构建成了一个他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一个在不少方面都不全同于或干脆说颇有别于现行国内许多学说的独立的翻译理论体系”。“‘语性论’乃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而且作为其学说的立足点,即使他个人其它理论之所系,而且是与之相互维持与贯通的,并从而将翻译的研究引向一个新方向”[6]。

从翻译理论范畴研究的本质特征上讲,高健翻译理论思想属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与“文质说”、“信、达、雅”、“翻译美学说”、“翻译艺术论”、“神似说”、乃至“化境”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流派一脉相承,辩证统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大多数命题来源于我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尤其是古典文艺学”[7]3,“几乎所有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和美学渊源,表现为主张以中和为主、讲求和谐,崇尚化实为虚、讲求含蓄,注重感性体悟、讲求综合”[8]25。高健长期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广泛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兼收并蓄,勤于思考,他的翻译思想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底蕴和精髓。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注重主观感悟而缺乏科学理性,“往往弱于条分缕析的量化陈述,流于模糊抽象的定性概括,在具体论证上显得草率”[9]11。确实,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不仅秉承了传统国学在理论品性、思维方式、审美旨趣上所具有的母体优势,也存在着自身在学科体系的完备性,科学性乃至系统性方面的缺陷。在这方面,可以说高健的“语性论”在内涵的科学性、体系的完备性和实践的可操纵性方面都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高健翻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是发展与创新。高健通过占有大量翔实的语言材料,透过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溯本求源,揭示了翻译理论中的根本性范畴,提出“语言个性理论”,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高健的“语性论”颠覆了传统的“原语中心论”,提出在对原文的一切给予充分重视的同时,翻译者必须把重点转移到译文上;反对“唯信主义”、“等同说”、简单的双语对比研究和空泛的文化理论,认为翻译研究以及建立“翻译学”要回归到翻译的本体研究上,不能过分依附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不能搞“杂学”。 “相对论”的提出打破了中外翻译理论界长期以来的种种积重难返的固定框框和定势,批判了绝对地无条件地谈论翻译标准问题、翻译语言问题和翻译方法问题等不科学的主观研究范式。他认为,翻译本身是复杂的,“这种活动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其间所包含和须待处理的因素、情况和问题是那样众多,……因而翻译中的几乎任何一种因素,它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等,都是有条件的,都不能不受到其他方面与场合的影响与限制,因而其发挥作用的程度、范围及其充分性也都是有局限性的,这便是翻译中的相对性”[4]。“相对论”强调翻译研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辩证地开展翻译研究,解决翻译问题。翻译研究的“相对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既然翻译活动涉及如此纷繁的因素和关系,译者就要去操纵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即“协调”,这是高健翻译思想的方法论。“复式语言论”和“停顿论”涉及具体翻译过程的语言和节奏问题,是在“语性论”、“相对论”和“协调论”指导下的实践范式,属于过程论范畴。可见高健的“翻译五论” 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结语

高健翻译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诗)学、经学乃至书画音乐等国学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既有宏观抽象的翻译理论研究的本体论范畴,又有辩证灵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整个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自成一家,对中国传统译学既是辩证的继承,也是锐意创新和发展。高健翻译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是感悟与思辨的智慧结晶,是哲学范畴与科学体系的水乳交融。

“他的理论则是一种哲学的产物—其受益于近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带有其所处时代的明显印记。在思想理据上,它是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为其基准的,因而在他那里,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直觉、实证与思辨、推论与感悟、规律与语感、抽象与具体……一切方面都贯穿着这诸多二者的相对并重与交相依存,但又在这每对矛盾中给予其各自的后者以更为优先的着重”[5]2。

当然,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反复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修正和完善。对高健翻译思想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需要译界学人从宏观的学科视野和微观的实践操作角度不断去研究论证,去发掘发扬和不断发展,以期使之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 高健.语言个性与翻译[J].外国语,1999.

[4] 高健.论翻译中的一些因素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4.

[5] 秦建华.高健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6] 高健.翻译与鉴赏[M].北京: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6.

[7] 刘宓庆.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任务[J].外国语,1993.

[8] 张柏然,张思洁.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辨[J].现代外语,1997.

[9] 辜正坤.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文学翻译学》序[J].中国翻译,2001.

猜你喜欢

美学理论传统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