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途径研究

2012-04-12杜丙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杜丙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迈向信息网络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目前,网络已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2011 年7 月19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 亿人,较2010 年底增加2770 万人,增幅为6.1%;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 年底的6 311 万爆发增长到1.95 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1]。 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使得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的包围之中,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及观念。 大学生更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以四川高校为例,“青年大学生中只有3.72%不上网,96.28%的分别在校内外的网吧或学生宿舍上网,其中每周上网5 小时以下的有53.2%,5 小时以上有46.8%。 ”[2]。 网络在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方面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大学生个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网络也是一把 “双刃剑”,它集“福、祸、利、害”于一网,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获得极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机构的高校,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如何深化认识,直面其所面临的挑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信息网络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西方意识形态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

信息网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文化上进行新的殖民主义扩张和精神污染的重要渠道。早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曾预言: 信息的即索即取能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计算机及网络将带来“民主的复兴”[3]。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前国防部部长助理约瑟夫·奈认为,“冷战”的胜利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是通过新闻、娱乐、广告这些“软力量”得以实现的[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策学者罗斯科普夫(D.Rothkopf)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站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5]。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上有更大意义的共同性[6]。 尽管计算机网络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但与网络发展相伴相随的是西方文化的渗透。 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网上运行的信息大多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 有关统计表明,网上信息资源90%是英文的,约5%是法语的。 其他不同语系的内容仅占5%,其中,中文信息不足0.4%[7]。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网上的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网络,向全球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冲击我们的思想阵地,甚至有部分敌对势力会利用网络加强“和平演变”的攻势。 由于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施加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因特网,极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从而导致其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开放的自由世界。 进入网络,世界就变成了“地球村”,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各种信息也得以迅速扩散,信息成为便于共享的资源。 以往学生大量接触的信息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者的指导,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经被删除。 而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大众传媒中“把关人”对传播信息的筛选、过滤,也没有了人际传播中的约束和限制,所以网上信息庞杂、良莠共存。 从类型上看,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商界等信息;从性质上看,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是、有非。 网络世界信息的庞杂化,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和影响,使大学生时时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极易造成其信仰危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2 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没有确定相关责任人,在网络道德观、法制观和网络人格上,存在“缺失”状态。 网络文化的发展,使高校处于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 网络的隐蔽性。 容易造成大学生放松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容易导致法律、道德观念的淡化。 这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人生观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大学生由于利用网络形成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会日趋增多。

目前国际互联网还充斥着一些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包括黄色、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信息。 “泡妞技巧”、“自杀指南” 等庸俗下流的信息和赤裸裸的语言可在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 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 万次之多,平均每天可收到1 232 个色情信息。另据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8]。 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而青少年在接触大量色情信息后,易出现心理障碍,行为失控。

笔者曾在网上做过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网上行为偏离道德规范不是个别现象,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不足为奇。 例如:把从网络下载的文章当成作业交给老师,在网络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等。 另外,在大学校园中,一些学生利用网络发泄对社会、对学校的不满,在BBS 论坛中大造声势,在网上造别人的谣,甚至中伤别人,等等。 在这种氛中,很容易形成校园隐蔽性的“电子社团”、“电子抗议组织”,给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同时,由于组织成本的缩小,非法的秘密结社、秘密行动,可以在更大规模上被策划、组织和实施。 如果不法分子在高校校园网上散发 “黑色信息”,学生再受其操纵和利用,后果将极为严重。 这些网上“黑色信息”的传播,扰乱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难度。

这些现象,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令教育部门头痛不已。 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某一名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伦理的沦丧。 由此可见,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导向是背道而驰的,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教学的艰巨性。

1.3 网络使政治理论教育者的素质和权威性面临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通过政治理论教育者进行的。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 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爱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令其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从而有利于政治理论教育的开展。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教师权威面临解构的危机。 因为,教育教学的网络化彻底改变了知识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状态,使师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共享信息”。 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最优化利用,使传统的信息存储和利用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弥补了教育资源稀缺的不足,更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 由于学习的视野大为扩展,教师不再是学生求知的唯一源泉,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 因而,网络信息传播使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媒体传递的信息。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看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的、真假难辨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 过去是教师“让你知道什么,你就知道什么”,而现在是学生“我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

与此相对,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表现出诸多的窘迫与失落,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对此一味埋怨、发牢骚,还有人甚至要求全面过滤信息,至今仍有部分同志对大学生如此热衷于网络而百思不得其解。 凡此种种,使教师很难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 再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不少教师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比教师掌握的信息还多、还快,因而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和尊重度下降,教育者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可以说,网络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我们的大学生正在被“网络化”。 可喜的是,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强了政治理论教育“网络阵地”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前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2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针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如何把握网络规律,使网络成为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平台,是我们必须加以研究的问题。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和“疏堵结合”的方针,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发挥好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9]。 为此,高校必须把握人的道德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贯彻落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始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应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内化,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单向灌输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 应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网路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倾向性问题的结合点,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关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新特点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大学生感受到的困惑、疑虑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在课程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认清美丑、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虚拟社会与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为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运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实现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双向交流、 及时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主动到网上去寻找教育对象,利用网上聊天室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网络文化充分结合起来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9]。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突出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新职能,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方面。 应积极研究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找准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应从本质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以科学的态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融合点,达到内容与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文化领域的空间。 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把网站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的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利用好网络优势,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找准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采取生动活泼、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辐射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上来。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针对网络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加强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应研究实践教学与网络有机结合的机制,利用网络,开展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问题的调研、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 通过这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鼓励大家参与问题讨论,营造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学习、学术氛围。

2.3 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网络文化给社会带来的是时代的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的也是革命性的挑战。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一大批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既有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够停留在封闭环境下的说教式教育上,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才能掌握网络文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应加强对自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要提高主体素质,具备较高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的各种诱惑,能够自觉抵御,不受黄毒污染影响,坚决抵制精神文化垃圾;自觉、模范地维护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并坚决抵制各种反动、迷信、黄色信息垃圾的传播。 只有这样,面对网络这个集科学与伪科学、真理与谬误的庞大信息场,才能有效甄别和处理各种信息。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加强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运用网络交换、传输信息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强,内容时常需要更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追踪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常反映工作量太大、大疲劳,而应用网络,可以大大减轻其工作量。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资料的查阅、采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能够根据教材要求,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素材,提高备课质量;能够熟练使用有关软件,搞好网络教学;能够根据现行新教材上提供的网址,登录有关思想政治网,完成相关知识、资料的查寻,在网上布置学习任务;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和名师对话,接受名师指导,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能够通过网络播放优秀德育影视光盘、教学实录,开阔视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使用有关QQ、飞信、博客等工具,搞好课余之外的生活辅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冲击,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趋利避害,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努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7-19]. http://www.cnnic.net.cn/.

[2] 黄蓉生.西部青年大学生政治行为研究报告[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28.

[3] 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4.

[4]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21-25.

[5] David Rothkop. "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Culture.[EB/OL][2012-06-15],http://www.udel.edu/globalagenda/2004/student/readings/rothkopfimperialism.html.

[6] 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62-64.

[7] 吴红.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3):61.

[8] 陈娟,许政.网络色情影像现状刍议[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1):87-89.

[9] 中共中央.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 37.htm.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