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词的文化干预

2012-04-12丁晓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借词外来词音译

丁晓华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

一、从文化上看外来词

外来词,一称借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称之为“文化上的借用”。

我国语言学界对外来词看法的分歧,主要在意译词能否称为外来词。

从文化上看,我认为意译词完全应该称为外来词。下面分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外来词是文化传播、融合的结果,从文化上看,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应该是外来词。布龙菲尔德在谈论文化上的借用时说:“每一个言语社团都向它的邻区学习。各种事物,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从一社团传入另一个社团,行为方式也是如此,诸如技术程序,作战方式,宗教礼仪,或个人行动的风尚。”(《语言论》,P549) 这些借入的东西,表现形式就是语言里的借词。借词在以后的经历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语言里更是形式各异,但都经历了改变原来形式,适应母语的语言习惯,而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我国佛教文化为例,许多梵文词语从汉唐时期传入,至今仍在运用,如果不从来源上考证,恐怕已经很难知道它们经历变化的情况了。

例如:

杀那 罗汉 袈裟 魔

涅磐 舍利 夜叉 曼佗罗(花)

世界 真空 实际 究竟

消化 机会 储蓄 绝对

上述词语,前面是音译词,后面是意译词,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后面不是外来词。但很显然,谁都不能否定它们都来自梵语,也是外来文化,因此从文化上看,它应该与音译词一样,都属于外来词。

实际上,不论音译还是意译,借入以后都是汉语文化的一部分,所谓外来词,只是从来源上区别于其他类别的词语而已。

(二) 同一事物,可以音译,也可以意译。如英语Microphone,汉语音译“麦克风”,意译“扩音器”,能说前面是外来词,后面不是外来词吗?如同一个人穿上不同的衣服,身份不会因此改变。

汉语里,有相当多外来词是先音译后意译,例如:

(英)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英)Grammar 葛朗玛→语法

(英)Cement 士敏土→水泥

(英)Ultimatum 哀的美顿→最后通牒

也有先意译,后来通用音译的情况。例如:

(德)Gestapo 格杀打扑→盖世太保

(英)Logic 名 学→逻辑

外来词形式受母语文化的制约与干预,情况是很复杂的,但不管如何,只要是外来的事物,在语言里就是外来词。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说:“外来词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合。”(罗常培《语言与文化》,P,1)外来词的借入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现代汉语里至今还保留的蒙、满借词,正是历史上蒙、满民族在中国统治的文化遗留。在汉语方言里,粤语是吸收外语词(英语)最多的一个方言,这与广东对外通商早,香港英语与粤语长期并用的历史原因有关。由此说明,外来词的解读、分析,从历史文化上看是十分重要的。

二、外来词的文化干预

外来词借入以后,必然要受到母语的干预,改变某些原来形式,其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这是世界各种语言借词的共同现象。布龙菲尔德《语言论》里“文化上的借用”和“亲密的借用”两章,就是讲的这类情况,但它所述材料限于印欧语系诸语言,没有涉及汉语,有一定局限性。

汉语的情况与布龙菲尔德所述情况有一致的地方,如语音的替代,词义的变化以及语法的适应等等,已有许多文章与书籍作过详细论述。如高名凯、刘正琰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对外来词作过许多开创性研究,其中特别是语音方面概括,分析非常周详,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除了研究共同的变化以外,特别要关注带有个性的变化。下面,就外来词受汉语文化影响、干预的情况稍作论述:

(一)汉字文化的影响。汉字是汉语的载体,也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汉字的特点是表意,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由表意的意符和表音的声符组成。音译外来词,往往利用汉字表意特点,例如:

狮子 中亚西亚传入,《后汉书》作“师子”,后加“犭”成“狮子”。

目宿 西域借入,《汉书》作目宿,后加意符成“苜蓿”。

英语beer 译作“啤酒”,“口”表饮用。

梵语Kasaya借词新创“袈裟”,“衣”旁表示衣服一类。

近代科技名词大量借入,创造许多新字,气体一类用“气”,例如:

Hydrogenium 原译“轻气”,后造新字“氢”

Oxygenium 原译“养气”,后造新字“氧”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创造,影响所及,在亚洲一些国家形成“汉字文化圈”,汉字的文化底蕴,几千年长盛不衰。汉语借词,当然会受到汉字各方面的影响与干预,在译音的同时,在意符上表示一定的意义与类别,使外来词贴上汉文化的标记。

(二)双音节是汉语音节的特点,多音节借词往往被节缩成双音节词,这是外来词又一个特点。双音节,既好懂,又经济。而且,汉族人民有爱好成双的习俗,双音节成为汉语发展趋势,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例如:

迦罗沙曳——袈裟

璧流离——琉璃

菩提萨——菩萨

阿罗汉——罗汉

汉语单音节词往往造成歧义。因此,外来词音译为单音节,就添加词义成为双音节词。例如:

(英语) Bar 酒吧

(英语) Car 卡车

(英语) Card 卡片

值得玩味的是汉语里的日语借词,受双音节文化的影响一再改变。如:

呎 日语借自英语foot

吋 日语借自英语inch

哩 日语借自英语mile

日语以汉字形体英译英语,汉语借入时读音接双音节读成“英尺”“英寸”“英里”。显然汉字是单音节字,一个汉字只能表示一个音节,这些字读成两个音节是不符合汉语规律的。于是,又一次改变是废除“呎”“吋”“哩”,而写成“英尺”“英寸”“英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双音节词。类似的“糎”写成“厘米”,“瓩”写成“千瓦”,等等。这是又一个汉文化干预的例证。

(三)谐译词是汉语外来词的又一种类型,从这类外来词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文化的印迹。谐译词与有些著作里所说的“音兼义”外来词稍有不同。试比较“俱乐部”(Club) 与“可口可乐”(Cocacola),“俱乐部”是“音兼意”,而“可口可乐”在译音的同时,并不是表示这种饮料的确切涵义。“可口可乐”,按《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解释应为:“流行的非酒类,充碳酸气的饮料。”“可口可乐”表示这种饮料很可口,饮用它可以给你带来欢乐,这是一种感觉与趣味,而并不表示它本身的涵义。“可口可乐”风靡全球与之名字译得好,不无关系。又如:

(英) Neonlamp 霓虹灯 (曾译“年红灯”,索然无味)

(英) Toefl 托福

(英) Safeguard 舒肤佳 (香皂)

(英)Lacovo 乐口福

(英)poison 百爱神 (香水)

由于汉语音节比较简单,常用的仅400多个,汉字常用字3700左右,造成同音字数量多,谐音现象比较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历代的文学艺术、风尚习俗,随处可见绚丽多姿的谐音现象。现在外国商品名称的翻译利用谐音文化,既提高艺术品位,又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三、从文化干预角度看外文夹用

外来词,无论音译或者意译,都用汉字表达,经过吸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词多译,音译与意译并用,等等,适当引导,约定自会俗成的。历史证明,一些专家急于表态,用这个译法,不用那个译法,往往是不成功的。马克思、恩格斯介绍进中国以后,各有多个名字,二十多年才统一起来。“艾滋病”AIDS(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综合症)意译,音节太长,也不易理解。用音译,也不止一个译法,群众选择“艾滋病”,现在也不再用别的译名了。对于这些语言学界常说的语言规范问题,还是采取柔性为宜,不必干预过多。

现在必须干预的是中文夹用外文,特别是一些文章英文夹用过多过滥,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前些时候,中宣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会议提出要从继承中华文明,维护文化主权法律尊严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外来词的吸收,并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只要与外族接触,从来没有停止彼此吸收、交流,历史上,汉唐时期是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是第二次高潮,现在改革开放,我们又迎来了第三次“文化上借用”的高潮。这是正常现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但是,如前所述,这里有个前提,必须经过汉语文化的吸收与改造,而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夹用,过多过滥的把外文夹用在中文中间,造成文字上的不中不西,对汉文化是极大的破坏。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夹用外文的,如文学作品里某个人物的需要,曹禺《日出》里有一个张乔治是洋行里的洋奴,他口里常常夹用外文,是符合他的身份的。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需要。另外,科技论文里有些名词术语,来不及翻译,夹用原文或用缩略字母表示,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现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崇洋思想作祟,以夹用外文为荣,这种思想是很要不得的。《科技日报》曾指出近年来,一种在中文里不加注释地夹杂英文的“语言夹花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批评,例如,《众多CEO看好CBD》之类的半中半洋的标题。我们的媒体应严格把关,以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纯洁与主权。

[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商务印书馆,2002.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1950.

[3]潘洁.论《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外来词的历史演变.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王柚田.简论汉语中的外来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02) .

[6]潘子助.试谈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07) .

[7]吕金娥.《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大众文艺,2010(19) .

[8]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中国语文,2004(4) .

猜你喜欢

借词外来词音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