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学生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2012-04-12杨迦琦

时代农机 2012年9期
关键词:亲情儿童农村

杨迦琦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现今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直接监护人的关怀,在一个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从而造成他们在品质、个性、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主要存在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留守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的一系列障碍。但农村留守学生较非留守学生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如:能自己解决问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不少留守学生在校表现非常优秀。我们要在发扬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学生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大都由爷爷奶奶等祖辈或者叔叔伯伯等其他亲戚代养,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

(2)教育不完善,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有所抬头。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3)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残破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及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大为削弱。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移向了其他抚养者或代养者,而与此同时这些抚养者或代养者要么年纪大,知识水平与个人能力有限;要么就是同时还要耕种土地、喂养牲畜、洗衣、做饭及照顾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教育根本无暇或没有能力顾及。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就成了一群“父母双在的孤儿”,少人关心少人问。

(4)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比那些父母均在家务农的农村孩子的家庭收入要高一些,但是经济能力的提高是否就能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好的学校教育呢?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老师也很难管教。

(5)社会引导偏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甚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另外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海北地去挣钱,将来自己一样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抬头。

2 改善留守学生教育的途径

(1)利用有效载体,促进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在儿童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谁都取代不了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是无法用其他感情来替代的,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关爱、体贴。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因此,要培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儿童创设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增加交流的频次,指导交流的内容。在交流中,他们可以听到父母甜甜的声音;可以获得父母谆谆的教诲;可以感受父母的拳拳爱心。从而感悟亲情、享受亲情。”。①学校开通亲情电话。所谓亲情电话,就是让留守孩子能和其父母在学校里进行原声交谈。它是一条连接留守孩子与其父母的神奇纽带。通过亲情电话,学生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汇报自己的近期学习生活情况,提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困惑;父母可以借此指导子女的生活与学习,表达对子女的疼爱与鼓励,并提出期望。②指导写好亲情书信。在外打工的父母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要有沟通也是依靠电话,在通电话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为此,我们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

(2)开办留守学生家长学校,指导监护人学会给孩子正确的亲情关爱。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致可分为祖辈和亲戚两类。这两类监护人各有特点,祖辈由于隔代亲的缘故,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百依百顺的溺爱;亲戚则存在“带孩子”的想法,认为管好孩子的吃住,保证他能按时上学,就够了。这显然缺乏了对孩子正确的亲情关爱,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

3 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创设亲情温馨的校园环境

(1)“爱心家长”活动。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爱心家长”活动,将那些在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建立“一对一”的爱心帮扶关系,爱心家长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①亲情谈心。经常与对应的留守学生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②模拟承担父母角色。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如生身父母般的关爱。③指导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创造留守学生与亲生父母沟通的条件,在留守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并要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更顺畅,更有针对性,收到最好的效果。如亲情书信怎么写,写哪些内容等等。

(2)励志教育活动。精心挑选以亲情为主题的故事,内容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通过个别交流,或集体讲座的形式进行。借此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减轻对远方父母的情感依赖。

(3)开展主题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针对留守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主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如“我留守,我快乐”“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日子”“学校也是温暖的家”等主题班会。

(4)开展情感教育,让留守学生感受学校、班级的温暖,体验爱的氛围。老师和同学们能多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包容他们,甚至主动去接近他们,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温暖和关爱,这种情况就会极大改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使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4 依靠政府强力部门,净化学校周围人文氛围

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是影响留守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鉴于留守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对于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别力与抵抗力。因此,要依靠政府强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可以说现在是一个社会问题了,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思想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留守学生的父母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千秋大业。

猜你喜欢

亲情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永不凋零的亲情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清明话亲情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