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12-04-12李志欣
李志欣
(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办事处,山东 潍坊 261100)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在农村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农机安全生产问题日益突出。为此,笔者对农机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1 农机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
1.1 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黑车非驾”。一些“黑车非驾”车主把拖拉机违规卖给其他人,且不办理过户手续,成为无证的黑车,此类机手也不去办理合法的驾驶证,而成为无证驾驶员;还有一些驾驶员因好几年不参加年度审核或超期未换证等原因,而成为“黑车非驾”;还有一些持汽车驾驶证的驾驶拖拉机,因汽车和拖拉机的技术状况和操作程序有很大差别,“非驾”很容易引起农机事故。
(2)“无证驾驶”。据调查,大部分农民买回农机后,一般在本村“老师傅”的指点下,边驾车边学车,也不去参加培训、考试。由于他们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使得农机事故屡屡发生。
(3)“违法驾驶”。有的驾驶员超速超载、客货混装、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也是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机械状况差是农机事故发生的大隐患
(1)擅自改装,安全意识淡薄。驾驶员为提高效益多挣钱,便对挂车擅自改装,这无疑会引起操作困难,制动失灵,造成机件失控,带来较为严重的事故隐患。
(2)追求经济效益,厂商超标生产。厂商为迎合驾驶员,采用加高车箱拦板,加长车箱尺寸,加大轮胎规格,换用大马力柴油机,加厚车箱钢板等违规违法手段,部分变形设计时速达60~70 km/h,超过设计时速规定40 km/h的标准,为拖拉机超速超载行驶创造了客观条件,埋下事故隐患。
(3)农机技术状况差,机件失灵。由于农机的工作环境差,长期超速超载现象,很容易引起螺丝松动、制动偏刹,方向盘操作困难等现象,加之,农机只管使用不加以维修护理、保养,有的机件损坏后,采取绳捆胶粘,机件安全性能难以得到保证,也是造成事故隐患的重要原因。
1.3 道路环境
(1)路状太差,易引起农机事故。由于农机一般在田间、乡村道路,由于路面质量差,上下坡大等原因,易引起事故多发。农机往往用来载人,一旦事故发生,后果将非常严重。
(2)路状太好,也易诱发农机事故。由于交通发展迅速,车多、路宽、车道多、时速快、道路情况复杂等原因,使农机与其它机动车事故增多。
1.4 管理滞后
(1)技术装备落后。农机监理人员一般依靠“眼看、耳听、手摸加经验”的原始方式检验农机,农机安全监理未能统一配备,也缺乏农机宣传视片、图片等。
(2)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一级专职的农机安全、管理人员流失严重,使很多具体工作得不到落实。
2 农机安全事故的防范对策
农机安全事故的防范对策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并以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为依托,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1)加强对驾驶操作人员的教育,把好培训、考试关。做好农机培训学校的管理工作,严格考试制度。提高农机培训教育质量,从而保证农机手有较好的技术素质和品质素质,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严把检验质量。对农机的安全管理,包括对农机注册登记,进行常规安全技术性检验。通过年度检验工作促进农机手按要求及时保养、维修农机,使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促进农机安全生产。要实行拖拉机强制报废制度,减少事故的隐患。
(3)加强对农机事故隐患严重路段监控。乡村道路路况差,路面窄,对危险路段要进行重点监管,设立危险路段标志,防范农机事故发生。
(4)加强农机管理力度,促进农机安全生产。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投保第三者责任保险,以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