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构建的思考

2012-04-12王晓丽

关键词:激励机制农民发展

王晓丽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农民发展一般是指农民在认知自然、自我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劳动范围,扩大社会交往,增强创造能力,提升主体意识。促进农民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制定和实行一整套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等,对激励客体进行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引导、规范、激发和鼓励,提高其行为效能的机制。[1]农民发展的激励机制即是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法规,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增强农民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的机制。

一 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来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引导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劳动者——广大农民来完成。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民,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急需通过有效的农民发展激励机制,全方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不断超越和升华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是农民。农民的自我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影响,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把农村建设目标与农民个人发展有机地结合,全面推动农民的整体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大大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是农民走向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决定性因素。激励机制能够促使人的热情和能量得到激发,潜力得以开发,能动性得到发挥,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得到了解放,价值观念不断更新,但大多数农民还具有分散性、闭塞性、保守性等特点,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所以,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用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手段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能力水平的提高,用惩罚与奖励的方式来引导农民的行为意识,可以使之尽快克服封闭性、保守性、依赖性、狭隘性的缺陷,走向开放、独立和全面发展。

二 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对激励客体的某种符合激励主体期望的行为不断强化,从而保证激励主体目标得以实现。怎样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呢?根据激励理论和农民发展的特点,在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有利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成员需要的要求。农民发展激励机制必须以促进农民发展为目标,这是国家和农民的共同追求,即要把尊重农民、理解农民、关心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要了解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重视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掘农民的多种潜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采取激励措施时,要以促进农民发展为价值取向,这是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构建的重要目标,决定着激励机制的性质和目的。

(二)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为手段

在现阶段,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精神鼓励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物质奖励则必然包含思想内容,体现一种价值导向。两者相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即不仅要让先进者得荣誉,也要让他们得实惠,才会发挥更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要逐步加大精神鼓励的比重。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期望得到爱、得到尊重、得到认可、得到赞美、得到理解等,激励的重心应逐渐转移到满足农民较高层次需要上来,如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等,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逐渐走向全面发展。

同时,还要将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目的都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或矫正。正激励起正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肯定;负激励起矫正的作用,是对行为的否定。负激励能发挥威慑、警示、教育的作用,解决正面激励失灵的问题。在农村,对落实计划生育好、积极响应征兵、加强子女教育、家庭邻里关系和睦等要大力奖赏鼓励,对扰乱社会治安、违反计生政策、婆媳关系不和等要给予严厉批评和处罚,这种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能对农民的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以引导、内化为特点

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306。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引导和满足人们实现自我需要是实施激励的前提。激励从形式上可区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两种类型:内激励是源自于人内心的激励,包括追求成长、锻炼自己、获得认可、自我实现、乐在其中等所从事的工作本身所引发的激励,能较持久地维持人的动机水平;外激励是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的,但外激励措施只有内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所以,只有通过舆论激励、示范激励、培训激励等形式引导农民合理、健康、有益的需要,将外激励措施内化为农民的发展动机,才能增强激励作用。

(四)以公平性、适度性、明确性、公开性为重点

每一项激励措施的效果与其公平性、适度性、明确性、公开性息息相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Adams)的公平激励理论,追求公正是激励的基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数量,更关心自己报酬和其他人报酬的对比关系。[3]公平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农民也不例外。不仅在经济利益方面,在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政治权利等方面,农民都有强烈的公平诉求。所以,公平原则是激励机制的首要原则,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力求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积极对农民公平心理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等于无激励。

同时,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也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在激励机制的执行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原则,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把握好激励机制实施的尺度,不当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另外,激励机制还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要明确激励的目的和具体的做法,以感性直观、容易度量的指标公开表达奖惩方式及其强度,从而增强激励机制的透明度,提高其影响力。

(五)以稳定性、灵活性、时效性为基点

首先,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应以稳定性为基点。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以制度的形式内在地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4]如果激励机制缺乏稳定性,就可能会使激励客体感到无所适从,弱化激励效果。例如,物质奖惩标准在事前就应制定好并公之于众且形成制度稳定下来,而不能靠事后的“一种冲动”,想起来奖一下,想不起来就作罢,那样是达不到激励的目的的。

其次,农民发展激励机制还应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征。灵活性表现在人的需要是有阶段性的,在不同时期常常有压倒其他需要的主导因素。只有那些能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激励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同时,针对不同需求和精神境界的人,所运用的激励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而动,分类推进。对于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应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激励他们注重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对于生活比较贫困的农民,要激励他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只有了解和掌握农民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灵活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别化的激励方式,才能达到激励的良好效果。时效性是指农民发展激励机制在时间上要体现及时激励与持续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 构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

(一)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亟待加强

激励理论已在我国大量地应用与实践,但多运用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思考和分析农民激励问题的很少,而且侧重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种粮或养殖积极性等方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激励农民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构建缺乏理论支撑,行之有效的农民发展激励机制难以建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促进农民发展,首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激励理论研究的意义,加强对农民发展激励理论的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反映农民生存发展需要的具体的激励理论,以创建科学的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第二,要加强对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各种配套制度的研究。除了要研究农民激励机制理论本身的相关内容,如激励的主体、激励的内容、激励的层次等等之外,还要大量地研究实施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如乡镇体制改革、基层民主完善等,为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农民发展激励机制未形成有机整体,需系统化

每一种激励手段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制定的,有具体适用范围和适用时间的局限性。作为一种长效的管理制度,必须与其他制度相配套,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我国农民发展激励机制还存在目标偏离、手段单一、引导不足、公平公开不够、时效性差等问题,这使得一些激励措施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起副作用。比如,种粮补贴因为带有“平均主义”而逐渐地失去了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养懒汉”的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缺乏透明度,实际受益者是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和政策执行者等,农民受益较少,激励效果不佳。财政金融扶持过分重视农业大户,成了扶优而非扶弱,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还有一些惠农激励政策在我国各地农民差异性大的背景下因缺乏合理的梯度,实施环节过于繁琐,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与市场环境等而执行不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5]这些激励手段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挫伤了农民发展的积极性。

农民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是整体的均衡和协作发展的过程。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内部组成对其整体效能的发挥都有着决定作用。只有通过内部组成的合理安排,才能把构成系统的局部属性和功能变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和功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6]要通过激励机制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必须实现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系统化,根据农民的职业性质、发展特点及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农民发展激励机制的动力系统、诱导系统、绩效系统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要探讨农民群体及个体的需要,寻找激励机制的原动力;诱导系统要挖掘一切可以对农民行为动机起到诱发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环境的、文化的因素,等等;绩效系统主要是对激励效果的评价和分析等;控制系统要监控整个激励机制的运转,通过信息反馈与沟通,不断调适激励机制到最佳运行状态。只有实现激励机制的系统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机制对农民发展积极性的调动作用。

(三)对激励农民发展的新鲜经验提炼总结不足,应予重视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数众多,农民发展极不平衡,所以,除国家取消农业税、延长土地承包期、加大种粮补贴、出台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办法、向农民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项政策法规类的激励措施之外,许多地方根据当地农民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激励农民发展的有效做法。比如,有“红色亿元村”之称的南街村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体现共产主义生活的福利制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挂钩,以此激励村民遵守村规,提高思想觉悟,大大减少了村里“机会主义”和“败德风险”的现象。华西村提出“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五子”(票子、车子、房子、孩子、面子)的目标激励全体村民不断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有的地方通过农闲时开展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村庄凝聚力,改善了民风,更激发了农民的创造性。这些做法对农民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激励作用。但因为理论界和政府对农民创造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不足,缺少理论概括与宣传,使许多好的激励措施未得到有效推广。

对此,我们应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激励农民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从理论的角度提炼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农民是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农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促进农民更好更快地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构建农民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1]李 盈.中国自然旅游景区的社区参与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113-1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亚当斯公平理论[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71941.htm.

[4]向秋华.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00(5):102-107.

[5]刘 琼,张钰坤.论家电下乡对我国惠农政策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9(9):60-61.

[6]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85.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农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