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2012-04-12霍桂利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内生分工理论

□霍桂利

(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古典增长理论到当代增长理论的历程。经济增长理论处于内生长理论的发展阶段。对内生长理论的解释、应用以及争论推动了其发展,为其注入了更多、更新的内容。内生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叶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分支,其核心思想是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亚当斯密增长理论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速率,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雏形[1]。他提出经济增长的三个阶段,并认为经济增长存在界限。随后,Malthus在《人口原理》中认为,人口以几何比率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长,人口增长经常有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趋势,抑制人口增长有积极抑制及预防抑制。这些都属于古典范式的增长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亚当.斯密(1776)很早就指出,分工的不断发展与细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进入20世纪之后,经济学家们不断地从不同角度对斯密的分工理论加以发展与深化,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更是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分工思想的精髓。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产生递增报酬,推动生产力水平上升,增加了制度安排的收益,并进而经由市场和企业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使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同时推动制度创新,导致劳动分工水平达到更高的均衡,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劳动分工形成一个自我繁殖、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2]。劳动分工表现为一种分工网络或组织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因此,劳动分工通过制度安排与交易费用相互内生决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本论文拟以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支撑,试图探寻一定经济发展背景下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实现机制,为山西省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以自我发展能力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增长学家着重从技术进步本身的特性方面拓展了增长内生的分析:熊彼特主义者将资本积累型增长模型与创新增长模型实现思想上的融合,按照技术创新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来建立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建立起通用技术内生的增长模型,考察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具体关系,提出了人力资本的阀值理论,提出“技术机会递减”、“多样化扩张机制”、“租金保护活动”[3]以及内生增长中的消除规模效应。这些进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罗默、卢卡斯等人开创的内生增长理论。但是,这些研究仍然不尽如人意。首先,对于熊彼特主义创新理论能否在经验上获得广泛的支持? 它是否能解释各国增长率的差异?其次,技术的增加与人力资本的提高如何加总? 研究者仍然不能从技术本身的特性出发,而是把技术描述为一个参数,把它视作如劳动、资本等一样的生产要素进入函数;再次,目前存在多种内生增长思想,如何将这些内生增长的理论思想整合起来? 怎样将基于路径依赖的内生创新与通用技术结合起来? 最后,许多熊彼特主义模型只考虑了创新使物质资本发生创造性破坏,而没有考虑到创新也会使人力资本发生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即创新使人的技能过时,具有新技能的人力资本将代替旧技能的人力资本。从一定意义上讲,甚至“创造性破坏”这一机制本身也值得怀疑[4]。在技术更新较快的高技术行业,新产品使旧技术、旧产品立即过时的假设能够为人们所接受,问题是对于许多技术产品并不会发生创造性破坏的情况,相反新旧产品同时并存,并存在市场博弈,甚至可能出现旧技术、旧产品战胜新技术、新产品的情况。因此,旧技术、旧产品退出市场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性替代过程。因此,内生增长理论还需要考虑创新的渐进性替代。此外,在考虑到经济增长中更多的内生因素,内生增长模型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寻找更好的消除规模效应的新方法。

二、内生增长经济体制理论的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一国经济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以技术进步形式反映出来的人力资本积累、R&D等因素都能够内生于经济系统。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期间,如何才能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依然是首要任务。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所依赖的因素及对各因素依赖的程度都会有所不同,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找出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因。在2009年我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排序中,山西排在前10位,也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将2009年与2008年监测的结果相比较,发现2009年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比2008年提高了5.64个百分点[5]。我省注重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增加R&D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减少资本投入。这一结论对当前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促进减少依赖资本的拉动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依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化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当R&D资本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具有的知识存量价值才开始发挥出来,最终在使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物资资本的使用成本下降,也因此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因此要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致力于人力资本及R&D的投入。而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及制度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对我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系统内部,投资、消费具有刚性,经济增长受其惯性作用的推动力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持续投入形成的。在各生产要素中,资本存量增长率的变化对我省GDP增长率影响更大。相对来说,劳动力的增长和R&D资本存量的增长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作用期间更长,这些要素的增长都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长期采取主要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这使得资本投入增长成为推动我省GDP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资本存量增长率是引起我省GDP增长率变化巨大的主要原因。

三、内生增长经济机制的应用建议

造成山西经济发展比较被动的原因很复杂,从客观上讲,与多年的结构调整缓慢,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有关系。但是从主观上讲与我省各级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分析判断不科学不准确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形势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所以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往往滞后,常言说“起的早的鸟儿有虫子吃”。比如安徽等省为了争夺全国扩大内需的4万亿蛋糕,工作就做得很早,很充分,许多省在中央做出这一决策之后很快就以“十二五”规划项目为基础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上报中央。再比如在全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研究和出台工作中,一些兄弟省市已经抓住机遇同步研究和制定了各省的产业振兴规划。但是在这些方面我省老是慢半拍或是慢半步。所以要扭转山西目前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在正视困难的同时,要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把中央的政策用好用足,针对山西的特殊情况及时向中央反映一些情况,争取一些政策,使山西经济工作有多个预案,把工作提前做好。我省有110多个县市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千差万别,深化改革,应对危机的办法不尽相同。在调研中发现我省不少县,应对危机,走出困境,有不少有利条件,只要引导得力,很容易见效。简政放权,搞好省管县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是走出目前困境的现实选择。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可以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可以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四是也容易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内需。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十几个县域经济工作组,帮助全省各县市,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加强县级领导经济的自主权。让100多个县,发挥各自优势,寻求各自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途径,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发挥山西产业链优势,抓好山西产业发展的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和县内循环。山西目前比较现实的一条办法就是发挥资源型产业链较长的特点,围绕煤—电—铝、煤—焦—化、煤—焦—铁等产业链较长的优势,以某一关键产业为核心,发展省内循环或市内循环,引导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才能共渡难关。只有上下游产业互惠互利,才能整体生存下去。各级政府应围绕各个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打通关键环节,克服资金链、产品链当中的困难。使上下游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同时应借鉴湖北、安徽、山东等地的经验,实施“省内循环+省内直供”的政策。积极争取和准备在省内实施能源和钢铁、有色金属战略储备制度,为企业生产渡过难关,寻求一条道路。经济危机的周期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也会卖不出去。目前钢铁、有色金属、甚至焦炭的市场价格,已接近和低于生产成本,如果我们利用一部分资金对上述战略性工业产品采取一种战略储备制度,用成本价由政府收购或以期货方式收购一部分钢铁、铝、焦炭等工业产品,则可以打通山西产业链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使山西上述产业能够保持基本的正常运转,一半年价格回升之后再出手,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战略储备制度比搞某些重点建设效果会更好。加强监测预警,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加剧了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我省宏观经济既有过热的趋势,也有下滑的危险,但防止经济下滑,胜于防止经济过热。应针对实际,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经济运行监测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分工协作,各司其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山西经济走势的影响评估,针对重点问题加强调研,尤其对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协调性予以特别关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预案,防止某些局部性的或苗头性的问题转变为全局性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反应及时、统一高效的应急机制,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出招的转变,提高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预测水平,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立足山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多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投资拉动仍然是我省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手段,项目带动是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保证。要坚持不懈地实施“三动”战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加快实现山西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期间,如何才能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依然是首要任务。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所依赖的因素及对各因素依赖的程度都会有所不同,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找出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因。 制定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山西省人力资本政策。制定人力资本政策的基础有二:一是山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山西省人力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何种特殊性。通过回顾和比较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并以此建立计量模型,以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划分区域来分析上述关系与特殊性。实证研究表明:山西省人力资本相对于全国人力资本有自己的类型特征,人力资本投资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是不同的,山西省政府应采取差异化区域人力资本政策。实施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战略人力资本政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美]詹姆斯·E·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第一版)[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3]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第一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曹葵,牛恒云. 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高东明.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6,(4).

[6]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猜你喜欢

内生分工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