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城格局打造名城品牌
2012-04-12中共正定县委正定县人民政府
中共正定县委 正定县人民政府
保护古城格局打造名城品牌
中共正定县委 正定县人民政府
一、正定名城概况
正定于1994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47.5万。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现存隋唐以来建筑38处,其中:国保8处、省保6处、县保24处,为我国县级城市所罕见,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二、名城保护情况
正定始终把古城作为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坚持“保护性恢复与开发改造相结合”的理念,以保护指导开发改造,以开发提升保护内涵,使正定古城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城市文化品位得以提升,古城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建章立制,依法加强古城保护。自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先后制定了《正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正定县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和《正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地方性法规,确定了古城规划保护与控制范围,出台了具体保护措施,使名城保护规划日益完善。2010年,又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治与提升规划方案》。目前,我县起草的《河北省正定古城保护条例(草案)》和《正定县古城区个人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审议,对进一步强化对古文物、古街巷、古民居的保护以及对房屋翻建、新建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并拟提请人大立法,使古城保护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二)多方筹资,加快修缮文物古迹。先后筹资超亿元,实施了广惠寺华塔落架重修、开元寺须弥塔维护、县文庙大成殿修复、北城门抢险加固等多项文物修缮工程。特别是1999年对隆兴寺大悲阁进行了落架重修,成为当时除西藏布达拉宫之外国内投资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2001年,号召全县百姓积极捐献旧城砖2万块,修复了南城门、城门楼及两侧各50米城墙。2002年实施了以燕赵南大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创建工程,恢复明清时代建筑风貌,彰显了临济寺、开元寺、南城门等古街区风采。2004年实施了隆兴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皇家寺院园林龙腾苑。200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王士珍故居、马家大院和府文庙修缮,制定了隆兴寺、临济寺周边改造方案和崇因寺加固方案,对8处国保加装了消防和安防设施,对西城门采取了保护措施,建成了南城门广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迁移了古城墙上6000余座坟墓。同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百年至千年以上的5种45株古树名木建立了保护档案,纳入保护规划,全部得到有效保护。
(三)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古城文化。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挖掘和整理力度。正定高照、常山战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常山战鼓先后荣获“河北鼓王争霸赛”金奖和全国文联“山花杯”中华鼓舞大赛银奖,曾先后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表演。对已大部分散失的元杂剧《墙头马上》进行了抢救、整理和改编,2007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县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已达5项。同时,大力弘扬国学文化、佛教文化、乒乓文化、饮食文化,不断充实文化内涵,彰显古城文化深厚底蕴。去年以来,反映正定历史文化的5集纪录片《古郡传奇》在央视热播,新编创完成的历史剧河北梆子《常山少年·赵云》,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相继举办的“春节大庙会”、“千年古韵”历史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使正定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借智引智,主动聘请专家评审。2010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石家庄·正定古城文化保护高峰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领导和专家就正定古城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古城保护正定宣言》,为古城保护指明了方向。去年,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复查评估。鉴于正定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已列入全省重点工程,我县专门聘请清华、同济两家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正定古城整体格局与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并通过了专家技术审查,为全面启动古城保护奠定了基础。
(五)常抓不懈,名城保护成效显著。1994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时,重点保护范围为城墙以内的正定古城,面积约6.6平方公里,拥有国保4处、省保8处、县保24处。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和标准发生了一定变化。在范围上,重点保护范围比申报时有所增大,现今保护重点包括古城护城河、城墙以内地区及城关地区,面积约8.9平方公里。在数量上,共有国保8处、省保6处、县保24处。同时,对隆兴寺历史文化街区和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2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29处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明确了建筑历史特征、建设年代、结构、保护现状等内容,建档挂牌率达100%。
(六)改善民生,名城让群众得实惠。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按照“清理、改造、疏解”的思路,大力清理有碍古城保护的建筑,改造重点文物周边环境,逐步将古城内工业企业向城外产业园区转移,形成了纺织服务基地、科技工业园、综合工业园、木都工业园等大型工业园区和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减轻了古城区人口、交通压力,为古城保护开发腾出了空间。在做好传统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古城市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文化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创业致富,使广大居民感受到古城保护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形成全民关心、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古城保护的良好氛围。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698元和9458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虽然正定在名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个别区域出现超高超限建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古城天际轮廓线。二是名城保护体系尚需健全,重文物本体,轻环境治理,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提高。三是全社会的共识尚未完全形成,由于县财力较弱,在名城保护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等问题。
三、名城保护展望
目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5月16日,省长张庆伟就古城保护开发到正定专题调研,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推动”的要求,并明确表示将正定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列入全省重点工程加以推进和实施。石家庄市也明确提出要以正定古城文化保护挖掘为契机擦亮历史文化品牌,作为今后五年全市重点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下步古城保护展望如下:
(一)工作思路。按照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结合《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治与提升规划方案》,初步确定对正定古城中山路以南3.3平方公里范围率先实施保护。该区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为集中,历史脉络和肌理清晰,历史建筑遗存和历史街巷保存较完好,传统格局与风貌较为完整,现存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等5处国保和2处省保、10处县保,以及隆兴寺历史文化街区、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2个历史文化街区和41处历史建筑。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主要包括文物本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城风貌提升四个方面若干个子项目,计划用3—5年的时间逐步恢复古城历史风貌,彰显古城文化特色,使正定古城成为国内格局最完整、特色最突出、价值最高的州府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目标。为进一步展现古城特色空间结构与风貌,根据清华、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正定古城整体格局与风貌恢复规划设计方案》,按照“名郡古刹,正定天下”的保护主题,将古城范围内与周边区域进行统筹考虑,力求和谐统一。在保护区内,分批有序进行恢复、建设、改造和提升,全面恢复正定古城特有的“一城四门双十字,九楼四塔八大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着力打造“一城、一河、一环、九片”,通过修复城墙、角楼,恢复“镇府巨观”阳和楼、城隍庙、建设仿古街巷等,塑造特色鲜明的古城形象,努力把正定古城打造成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相媲美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