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启发下的现代汉语连动句类型研究
2012-04-12韩志玲
韩志玲,倪 蓉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连动句是汉语中一种较特殊的句式结构,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对连动句的研究可以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成书于1898年)中找到最早的踪迹[1]。随后,又有很多语言学家对连动句作了深入研究,其中,对连动句的范围做出规定的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有赵元任、吕叔湘和张志公。连动句的研究是随着现代汉语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连动句是指句中谓语为连动谓语的句子,即这个句子的谓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这些动词之间没有联合、动宾、偏正或主谓等关系,也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不用关联词语,而且这些动词都由同一个主语发出。尽管这是学界普遍采用的定义,但人们对连动句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楚和严格,有人认为像“他靠工资过活”、这样的句子是连动句,但“靠工资”是介词短语,并不是动词短语。对于这样的句子究竟是不是连动句,不同学者持不同的态度,本文稍后将对此问题做出分析。笔者尝试利用原型理论对连动句的范围进行更严格的规定,发现有些连动句中的前项动词或后项动词(为便于论述,本文将前项动词和后项动词分别表示为VP1和VP2,有时还会有VP3,表示该连动句中的第三项动词)如果被处理成其他语法成分更为合理。
一、前人对连动句类型的划分
汉语语言学界对于连动句种类的划分大多是基于两个标准:一个是连动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另一个是连动句中动词(短语)之间的时序关系。洪淼对汉语连动句的分类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2]。
(一) 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四种类型
以连动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为标准,连动句有四种类型。
1.施事主语连动句
小姑娘笑了笑/扑在妈妈怀里。
在这类连动句中,主语是人(或人称代词),VP1和VP2都是由主语发出,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连动句是典型的连动句。
2.受事主语连动句
那么好的酒生产出来/卖不出去。
在这类连动句中,做谓语的动词性词语表示的动作都不是由同一施动者发出的,但都施加于同一受事(主语)。这类连动句可以用被动标志词“被”、“让”等表示主语和VP1、VP2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用被动标志词,而依靠上下文来表明主语和VP1、VP2之间的关系。
3.施受同体主语连动句
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省报/当记者。
他被学校推荐/上大学了。
这类连动句中的 VP1通常是“分配”、“调”、“派”、“选举”之类的动词,主语充当VP1的受事,VP2的施事。同受事主语连动句一样,这类连动句可以用“被”表明主语同VP1的关系,也可以用“被”引出VP1施动者。
4.换体传动连动句
以后党委书记到平炉车间蹲点又看中了她,把她调到厂部/当了秘书。
这类句子是含有“把”字的连动句,结构很复杂。句子的谓语部分形式上也是 VP1+VP2,而且VP1和VP2之间又有着动作先后的传递关系。这类句子可以转换成兼语句,如上句可转换为“以后党委书记……,调她到厂部当了秘书。”但洪淼认为,换体传动连动式的动作连续感要强一些,同时主语和“把”后面的名词成分都得到了突出。
(二) 以时序关系为标准的三种类型
以连动句中动词(短语)之间的时序关系为标准,连动句有三种类型。
1.连续关系的连动句
冬天没地方住就自己割草/盖房子。
VP1和VP2是两个分离的动作,而且VP1完成后,VP2才开始实施。
2.同步关系的连动句
一条鱼贴着水面/飞出老远。
VP1、VP2两个动作同时发生,但VP1和VP2的顺序不能调换。VP1代表的是一个“静态持续”的状态,伴随在VP2发生的过程之中。
3.没有时间关系的连动句
两个人都坐着/不动。
妈妈有事/去外婆家了。
在这类连动句中,VP1和VP2之间是靠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时间关系。
笔者认为,仅以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或仅以动词之间的时序关系为依据,都不能给连动句作出严密的分类。既然我们讨论的是连动句的类型划分问题,就应该从“连”和“动”二字入手。“连”指的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解读VP1和VP2的关系,“动”表达的是主语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将只讨论主语为施事的连动句,综合动词的使用情况和动词之间的时序关系这两条重要依据,尝试性地将连动句分为原型连动句、非原型连动句和边缘连动句。
二、以“连”、“动”为综合标准划分的连动句类型
原型理论认为,每个概念都有一个相应的范畴,这个范畴内部的成员地位是不平等的,范畴的边界不是明确的,而是模糊的。原型范畴现象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中,同时也存在于语言结构和其他概念结构之中[3]。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对连动句的划分也不能用二分法,而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连动句这个范畴中,其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本文认为,依据连动句中动词的使用情况和动词间的时序关系,连动句可以划分为原型连动句、非原型连动句和边缘连动句三类。
(一) 原型连动句
在这类连动句中VP1和VP2都是动作动词(短语)。这些动作由同一施事主语按时间顺序先后发出,它们之间是顺承关系,前一动作结束之后另一动作紧接着开始。原型连动句对这些动作的描写严格遵守时序相似性原则,VP1和VP2的顺序不能调换,调换以后句子表达的意思就会大相径庭。例如:
祥子喝了瓢凉水就出去了。
VP1 VP2
老师走出办公室来看我们。
VP1 VP2
县长挽起裤管跳进了猪圈。
VP1 VP2
他放下行李走了过来。
VP1 VP2
同学们吃完晚饭去教室了。
VP1 VP2
他唱完后跳下舞台跟观众握手。
VP1 VP2 VP3
以上各例句中的VP1和VP2(包括VP3)都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不同的、可以互相分离的动作。它们一前一后相继发生,先“喝了瓢凉水”后“出去”,先“放下行李”再“走过来”……也就是说,在做VP2的动作之前,VP1的动作已经完成,反过来,VP1的动作刚完成紧接着就实行VP2的动作。在这类连动句中VP1一般都是非持续性的动词,在动作形成的概念上则反映为有界动作[4]。
(二) 非原型连动句
从句中动词(短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在非原型连动句中,VP1使用那些动作性较弱、表示变化、存在或状态的动词。从时序相似性原则的角度来考察,这类连动句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事情,有时VP1和VP2互换位置也不会影响整句话的意思,而且VP2的进行并不是以VP1的结束点为起点的。下面结合实例做具体分析。
1.VP1是VP2的方式状语
例1 赵梦瑶唱着《南泥湾》进了宿舍。
VP1 VP2
例2 贝娜齐尔流着泪叫着。
VP1 VP2
例3 他骑着自行车来了。
VP1 VP2
例4 楠楠不说话,盯着我看。
VP1 VP2
助词“着”被认为表示“动作正在持续中”,表达的是主语的一种状态。动词表达状态的意味越强,其表示动作的意味就越弱。而且例1传达的信息是“赵梦瑶进宿舍的时候唱着歌”,而不是“唱完歌后进宿舍”;例2应该理解为“贝娜齐尔一边流着泪一边叫着”,甚至可以将VP1和VP2的位置调换,变成“贝娜齐尔叫着流着泪”,都不会改变人们看到的贝娜齐尔的状态;例3和例4中的VP1和VP2完全同时(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以上四个例句中的 VP1和VP2之间有时间关系,但人们的注意点不一定是在时间关系,而更多地会注意VP2。VP1的作用是表示VP2状态(方式等)[5]。所以本文将这类连动句归为非原型连动句,VP1在句中作状语(表状态、方式等)。
例5 他们勾引了几个无为青年干坏事。
VP1 VP2
例6 大家集合了好些民兵齐心协力抗洪救灾。
VP1 VP2
“勾引”、“集合”都不是具体的、可见的、有效的、有界的动作,也就是说这类词动作性较弱,而且“他们”也不是在“勾引”这一行动完成后去“干坏事”,而是把“勾引无为青年”作为一种让“无为青年”和“他们”一起“干坏事”的手段。
2.VP1是VP2的地点状语
例7 他蹲在墙边修自行车。
VP1 VP2
例8 他躺在床上看书。
VP1 VP2
例9 他们到北海划船。
VP1 VP2
例7中的VP1是由“动词+介词”短语构成的,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方向,也可以变为“在墙边蹲着修自行车”。不管是“蹲在墙边修自行车”还是“在墙边蹲着修自行车”,人们注意到的都是“在墙边修自行车”,也就是说,动词后加上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之后,动词的动作性就减弱了,变成了一种持续的状态。一个动作既然在持续之中,往往就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这样一来,主语在执行 VP2“修自行车”这一动作时,VP1“蹲”并没有瞬间结束,而是伴随着整个修自行车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这类“动词+介词短语+动词”的结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动句,VP1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VP2发生的处所。例9与例7、例8的差别仅在于例9中的“到”在句中用作动词,但这个动词不是具体的动作动词,更倾向于表示处所。所以,以上各句的VP1是表示地点的状语。
3.VP1是VP2的原因状语
例10 那只鸟受惊飞走了。
VP1 VP2
“受惊”一词表示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伴随着“那只鸟”“飞走”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可能“那只鸟”飞着飞着逐渐从惊恐中摆脱出来,但总的来说VP1和VP2没有遵循严格的时序相似性。所以本文将它看作非原型连动句,VP1是句子的原因状语。
例11 他有能力完成任务。
VP1 VP2
例12 主任有事找我。
VP1 VP2
例11、例12中的“有”都是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的领属关系,领属的对象都是“能力”、“气质”、“事”之类的抽象名词。虽然不少学者认为这两句中的VP1和VP2之间只存在逻辑事理上的关系,不存在必然的时间上的联系,但可以认为它们之间还是存在时间关系的,毕竟“他”是先“有能力”才“完成任务”,“主任”是先“有事”才会来“找我”。但这种时间关系不如原型连动句中的明确,且 VP1伴随VP2进行整个过程。所以本文将这类连动句归到非原型连动句中,句中的 VP2是中心动词,VP1是VP2的原因状语。
(三) 边缘连动句
边缘连动句中的VP1和VP2没有时序关系。在有些句子中,VP1和VP2共同描述一个动作;而在有些句子中,VP1和VP2使用的是同一个动词,即重动式连动句;第三种情况就是句子中VP2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表示趋向的动态词。在这些句子中,VP1是中心动词,即谓语,VP2是补语,对整个句子起强调作用或对VP1起补充说明作用。
1.VP1和VP2共同描述一个动作
这些连动句虽然形式上用了两个动词,但实际上只表示一种动作,这两个动词之间当然不会存在时间关系。例如:
学生们终于闭上嘴不说话了。
VP1 VP2
奶奶在那里坐着不动。
VP1 VP2
以上句子被称为肯否连动句[6]。在这种连动句中,VP1和VP2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意思,VP2对VP1起到一种补充、强调的作用。由于这种连动句中的VP1往往代表一种持续的动作,VP2是对VP1的叙述和补充,所以我们认为VP1是中心动词,VP2被处理成VP1的补语更为合理。
2.VP1和VP2使用同一个动词
这种连动句传统上被称为重动式连动句,即同一个动词出现两次,分别叙述与这一动作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既然是同一动词出现两次,那么它们之间也不存在时间关系。例如:
哥哥弹钢琴弹到半夜。
VP1 VP2
我们站军姿站了一个小时。
VP1 VP2
这些连动句中的动词以单音节词居多,VP1必须是动宾短语,VP2从时间、数量、结果等方面补充说明VP1[7]。将以上各句中VP2的动词去掉,如:“哥哥弹钢琴到半夜”,“我们站军姿有一个小时”,原句所要传达的信息丝毫没有减少。由此可见这种句子虽然具备连动句形式,但从理解上来说,VP2是VP1的补语。
3.VP1+VP2(VP2为动态词)
这种连动句也很特殊:它的谓语部分虽然也是VP1+VP2的结构,但VP2不再具有动词性质,VP1和VP2之间根本不存在时间关系。按照本文对原型连动句的界定,这类连动句只能被划到边缘连动句中。例如:
服务员,拿两瓶饮料来。
VP1 VP2
老王,拿两块肥皂去。
VP1 VP2
晋升早叫了两乘小官轿来。
VP1 VP2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对“上”、“下”、“来”、“去”等动词作为关系词的用法作了详尽的说明[5]。这些词用在方所词之前是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和方所词之间就成了关系词,不和方所词合用而单独粘附在动词之后,又有表示动作的趋向或势力的作用,被称为“动态词”。以上三个例句中的“来”、“去”就属于“动态词”,作为VP1的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趋向,习惯上都是弱读,去掉后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还有一些句子,尽管在很多文献中都被看作连动句,但本文认为这些句子不属于连动句的范畴。例如(PP代表介词短语):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他的名字。
PP VP
他靠运气挣钱。
PP VP
早期的部分学者将这类句子看成是连动句,主要代表有赵元任、朱德熙、丁声树等。以上例句中的被认为是 VP1的短语实际上是由介词加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比较、排除等关系。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介词基本上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丁声树称之为次动词[8];朱德熙认为,“介词虽然不算谓词,可是‘介词+宾语+谓词性成分’的格式跟由谓词组成的连谓结构性质十分接近,可以算是连谓结构的一种。”[9]吴登堂、洪波认为介词虽由动词虚化而来,但虚化后失去了动词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介词不再具有时间意义;二是介词不再具有动作性或状态性;三是前后不再有与其存在修饰关系的介词短语[10]。所以,“介词短语+谓词性成分”不能被等同于连动结构,介词短语在这个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说明主语执行VP时的方式,是方式状语。
我很担心误了车。
VP1 VP2
我很想去云南。
VP1 VP2
以上两句中,VP1都不是具体的动作,而是心理行为,因而VP2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具体的动作,VP1和VP2之间自然也不存在时间关系。所以,当VP1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时,VP2是VP1的宾语,这类句子不是连动句。
三、结 论
通过以上论证,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 依据动词的使用情况和动词间的时序关系,连动句可被划分为原型连动句、非原型连动句和边缘连动句。
(2) 原型连动句中的VP1和VP2表达的是主语发出的两个具体动作,这两个动作遵循时间顺序相继发生。
(3) 非原型连动句中的VP1和VP2之间虽有时序关系,却不如原型连动句中的时间顺序明确,而且VP1多伴随在VP2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非原型连动句中VP1的性质可归纳为三种:1) VP1是VP2的方式状语;2) VP1是VP2的地点状语;3) VP1是VP2的原因状语。
(4) 边缘连动句中的VP1和VP2没有时序关系,动词类型可归纳为三种情况:1) VP1和VP2共同描述一个动作(肯否连动句);2) VP1和VP2使用的是同一个动词(重动式连动句);3) VP2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表示趋向的动态词。在边缘连动句中,VP1是谓语,VP2是补语,对整个句子起强调作用或对VP1起补充说明作用。
汉语中复杂谓语处理起来的确不易,特别是当复杂谓语是同动式(连动和兼语的融合)时,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关于复杂谓语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综合连动句的两个要素“连”和“动”作为分类依据,将连动句分为原型连动句、非原型连动句和边缘连动句,划分标准更加合理,分类更加科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分类笼统混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习者对于连动句的类型有更清楚的认识。
[1]翟彤.现代汉语连动句的谓语动词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09.
[2]洪淼.现代汉语连动句式的语义结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7): 423-426.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367-380.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6]高增霞.现代汉语肯否连动句式考察[J].学术探究,2005,(5): 134-137.
[7]甘露.现代汉语连动句的语义描写及常见英语表达方式[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6(4): 81-85.
[8]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1.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10]吴登堂,洪波.关于连动句构成条件的几点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04,24(3):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