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2012-04-12殷猛马驰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实验班英语专业

殷猛马驰

(黄山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殷猛马驰

(黄山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本文以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为指导,构建了“实践本位驱动”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该模式履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实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与实施素质教学的双重目的、以民族本位内容丰富写作教学、并实行注重语言思想内容的内涵评价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英语写作水平明显高于控制班,实验班的写作素质教学效果显著。

语言观;实践唯物主义;写作教学模式;实践本位驱动

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总体不高,这表现在英语作文思想肤浅、内容空洞,英语毕业论文错误颇多、结构紊乱。要从根本上解决英语专业写作的费时低效问题,就需要在写作教学中超越“语言学中心论”,构建一种置身于广阔的实践领域来解决写作思想内容及其表达问题的教学模式,而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根本观点恰恰是对“语言是什么”的本体论超越,进而在实践中把握语言“如何是”、“怎样是”,这种教学模式就与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有了内在关联。为此,本文构建了一种以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为指导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并实行素质教学。

一、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

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的意指符号系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对人们的理解和认知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西方语言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不同,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抽象的语言本体,正如钱伟量所说,语言的本质体现在言、行、思、在与诸交往主体之间的立体关系中,语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同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特性的客观要求,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把握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出于与唯心主义斗争的需要以及为了揭露资本主义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他们树立了语言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如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处于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强调语言的全民性、民族性。针对近现代西方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语言哲学,Voloshinov、Jameson、Cornforth、Erckenbrecht、卢卡奇、Ponzio、Habermas、Beakin、Lecercle 等人对静态语言观、内在语言观、符号拜物教、方法论个人主义、非历史主义等语言哲学观点进行批判,深刻把握语言的实践性,大大丰富、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

我们根据实践唯物主义最新研究动向以及语言哲学研究成果,总结出实践唯物语言观的三个当代特征,即语言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的统一、语言本体论与实践性的统一。

首先,语言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涉及“超主客体关系”这一哲学概念,超主客体关系哲学语言观的基础是“万物一体”论,即语言表达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直观在场,而总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对此做了批判性继承,一方面承认语言人文性与精神性的一面,另一方面认为在返归大地中还应该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其次,语言的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的统一就是在语言实践性基础上把握语言同质性与异质性的辩证统一。虽然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不同语言的交流越来越普遍,但是主体自身的社会实践基础仍然在社会话语交往实践中发挥核心作用,只有使交往内容立足于本位、语言要表达的内容立足于自身的思想与内容才能更好地发展与进步,抛弃自身民族的东西,只能使语言肤浅、空洞。再次,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在“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如何是”、“怎样是”的实践思考,并呼吁建设语言的家园,这样就把语言本体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在语言本体论以及语言在场与不在场的澄明中,语言的实践性要求我们不沉迷于“存在的家园”并在其中徜徉、逗留,而是在社会实践以及体现社会实践的话语实践中要不断开拓、前进。

二、“实践本位驱动”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

在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从实践主体出发的“实践本位驱动”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该模式是由“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与“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提高语言水平与实行素质教学的双重目的,以民族本位内容丰富写作教学、实行写作教学内涵评价方式所构成的教学体系和理论框架。

(一)写作教学的双重使命

当年吴宓先生所主持的清华大学外语系将“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这就包含了外语教学的双重使命:“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是语言的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相统一、本体论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外语教育界主要承担了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任务,由于忽视了“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对这一使命,导致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要么对本国文化认识肤浅,要么用外语表达力不从心,这样就难以做到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的统一。

(二)写作教学的双重目的

英语专业写作教学要实现提高语言水平与履行素质教学的双重目的,这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在场与不在场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决定的,也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本质要求。语言在场与不在场相统一的直接体现就是把握语言工具性的同时关注语言的人文性、精神性,并将两者统一于写作教学实践中。在写作水平方面,仅诉诸于语言学或语言教学理论就往往局限于语言的形式层面,只有重视语言背后的思想内容,即只有用思想的深度促进表达的高度、用内容的充实促进形式的适恰才能标本兼治。写作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的技能与水平,否则就会忽视语言的人文性对学生总体素质和精神境界的培养与提升,就难以培养践行大学之道、弘扬人文精神的高索质人才。

(三)以民族本位内容丰富写作教学

语言是一种实践形式(a form of praxis),“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语言,语言在社会互动中被施予言者”。语言交往活动与交往实践具有同构性,用外语表达我们民族本位的思想内容,达到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相统一,就使英语写作教学在内容和材料方面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使外语教学在现实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系统中真正展开,这对“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有重要意义,而且丰富、深刻的民族本位内容能增强外语写作表达能力、提高外语写作水平。

(四)实行写作教学的内涵评价方式

为了扭转目前外语教学的应试教育,真正体现素质教学,就要实行外语教学的内涵评价体系。所谓写作教学的内涵评价体系,是以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作为形式层面,以语言的思想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涵的教学评价系统,做到以思想内容评价促进语言形式评价、以过程评价促进结果评价。这种内涵评价体系是语言本体论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即不仅要评价语言形式本身,还要关注语言思想内容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实践过程的评价。语言与思想的辨证、相融关系也说明,如果不重视语言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写作教学评价就会流于单纯的形式评价,而非内涵评价。写作教学的内涵评价必须包含对学生外语表达中的思想内容、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精神境界的考察,我们更应关注语言形式背后更有意义的思想、内容及其人文内涵。

三、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我们对上述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指导的、实践本位驱动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以检验其实际教学效果。研究以某高校英语专业2009级本科(3)、(4)班分别作为对照组(控制班)和实验组(实验班),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首先提出三个假设:(1)实验班的写作水平比控制班有显著提高;(2)写作思想内容得分与总分正相关;(3)实验班的英语写作素质教学效果显著。本研究还设计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素质调查表》,用来检测实验班的英语写作素质教学与控制班相比是否显著。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与控制班进行了统一命题的作文考试,考试得分输入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班与控制班写作成绩经过Explore test得知符合正态分布,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为 t=3.376,p=0.001 <0.05,说明实验班与控制班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写作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而且通过实物分析得出,实验班学生的内容选题、思想观点明显优于控制班,上述假设(1)成立。

对实验班写作成绩的思想内容得分与总分进行二元相关分析,在99%置信区间(p=0.000<0.01)相关系数为0.933,这说明思想内容得分与写作总分有很高的正相关,也证明了以思想和内容为主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假设(2)成立。

实验班和控制班所填写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素质调查表》经过可信度检测,Cronbachα系数为0.931,标准系数为0.925,这说明调查表可信度高、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通过对调查表内10道题得分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比较可知,实验班的分数与控制班相比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反映了实验班素质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素质教学效果显著,假设(3)成立。

四、结束语

在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指导下,我们构建的实践本位驱动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把握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性本质,将写作教学置身于学习主体自己的生活世界与实践活动,这有利于改变应试教育观念,克服外语教学的功利性和短视化,激发高校外语教学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为真正实现素质教学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而本文所做的实验研究表明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当然,以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为指导的实践本位驱动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发展、完善,这是时代进步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自身发展的要求。

H319

A

1003-4145[2012]专辑-0267-02

2012-05-18

殷 猛(1977—),黄山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哲学。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学项目(2011sk417)、黄山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0xsk010)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实验班英语专业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