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学校家庭信仰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2-04-12陈灿芬范大平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陈灿芬 范大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试论社会学校家庭信仰教育模式的构建

陈灿芬 范大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信仰。本文从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影响大学生信仰因素来阐述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信仰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学校家庭;信仰教育;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使他们的信仰产生迷茫,如一些现代迷信和气功也在宗教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歌星等明星进行崇拜。另外,市场经济中,金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因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社会上盛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信仰。在大学生中必须要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立体式信仰体系。

一、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利益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据调查,在高校大学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比例在下降,只占了60%多一点,大学生对金钱的信仰占到了第二位(21.8%),对权力的崇拜也排到了第三位(18.5%),造成大学生信仰多样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模糊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理想目标比较模糊,信仰出现了多元化,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怀疑,大学生不再追求崇高的理想,不再追求理想信仰,只关注现实的物质利益,这是信仰缺失在价值追求上的表现,导致信仰目标出现了模糊化。

(二)内容空泛

信仰追求上的多元化,信仰危机的加大,这使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信仰出现了多样化倾向,有的去信仰宗教,去崇拜明星、相信星座、迷信风水。信仰的迷茫使大学生在寻求新的寄托。在现实中,他们觉得信仰的政治色彩太浓,内容比较空泛,理想与现实距离较远,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不信任,在信仰选择上总是处于彷徨状态,更多的是逃避现实。

(三)非理性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理性的信仰,大学生在信仰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每当信仰处于缺失状态时,信仰的理性特征就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经常以感官代替思维,因此,他们大多选择的信仰并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大学生的信仰行为主要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失去价值追求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变得不可琢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信仰表现为多元化。

二、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因素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地对教育影响,要注意对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和信仰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

(一)社会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是社会上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腐败现象、以权谋私等最易引起人民的不满,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社会信仰随之降低,对信仰普遍失去信心,信仰情感的淡化,甚至于做出不信仰的行为,就会出现信仰危机,进而引发社会危机。与此同时,社会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如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影响了低收入群体的积极性,进而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同样会影响到校园,使学生对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产生怀疑。

2.市场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信仰价值观产生和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信仰教育时,经常把信仰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混同一起,这样就容易使信仰教育政治化。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影响到了高校校园,导致大学生主导信仰的下降。使大学生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动摇大学生的信仰。市场竞争行为的评判标准是否符合信仰,部分大学生在多样化的信仰和价值观面前,不同的价值观面前,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在市场经济中,它的负面影响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标,有钱就有一切,金钱的作用放大,导致一些人产生金钱至上的思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使大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崇拜。

3.多种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社会上出现了信仰多样化,社会要积极倡导公民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当前,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现象,也缺乏基本的道德信仰,导致信仰与行为出现了脱节现象。对外开放,西方给我国带来了科学技术,也带来了管理经验,同时也参透多种文化包括先进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文化,部分大学生自觉接受西方文化,多种文化的融合冲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也舍弃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以致使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多元化。

4.网络传媒。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等传媒对大学生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学校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也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一方面,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教育目标上政治意识显得过大过强,在内容上显得很空泛,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灌输的方式,因而造成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网络上什么东西都有,而且方便快捷,不受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网络上去了。

(二)学校因素

1.功利性。社会变革加剧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高校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增加了高校的功利性,办学的功利性使学校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就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社会的变迁制约着德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校中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要随社会的变化而变革。当前,社会的主导性的信仰体系还有待完善,学校信仰教育存在弊端,大学生信仰出现了多元化。

2.实效性。我国的学校信仰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在高校里面,学校的信仰教育方式存在单一,信仰教育一般重视理论灌输,轻视人格教育,轻视信仰行为的培养,这就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就会导致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处于从属地位,并对信仰教育产生怀疑。在实践中,生活导致大学生成为信仰知识,信仰知识与信仰行为严重脱节。教师也轻视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部分教师只顾课堂教学,不重视教书育人,使学校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三)家庭因素

1.形成教育理念。传统的家庭教育重视考试成绩,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并把考试成绩摆在首要位位置。从小学开始,家长为了提高小孩的竞争力,除了要求小孩完成课堂作业外,还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各种兴趣培训班去培训学习,很少对孩子开展思想教育。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就用物质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其实,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没有目标,没有上进心,也没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自信心,缺乏没有勇气。

2.营造教育氛围。情感对大学生信仰发展非常重要,要使信仰内化行为没有情感体验,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家长对这些现象有不满的情绪,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他们选择其他非主流信仰,促使信仰的多元化。当前,部分大学生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崇拜金钱,另外,家长出于某种需要,也搞请客送礼,也搞不正之风,这对小孩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产生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采取有效方式。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孩成长是巨大的,在很多家庭,家长过多地照顾干涉,表现为对小孩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不紧密,一方面,家长远离学校,他们事务很忙,很少了解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学校的重心是教学,教学质量,辅导员班主任日常事务也多,他们也很少和家长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开展信仰教育的作用被弱化,这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产生影响。

三、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信仰教育体系

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首先构建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它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构建全方位的环境系统,将大大增强高校信仰教育实效。

(一)社会教育

社会要积极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我国的主流信仰,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力度,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长期坚持不动摇。第一,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宣传环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它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仰环境。在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国家不断进行思想文化侵入,国内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人们的信仰出现多样化倾向。因此,社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防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党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去武装人民的思想,去追求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二)学校教育

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信仰,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第一,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和进教材,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抵制非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高校要把信仰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通过开设信仰教育课程,积极开展信仰实践活动,在信仰实践活动中体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第三,高校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物化形态,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重视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教育

和各种社会关系相比,家庭有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取代的。因此,开展信仰教育不单纯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环境所蕴涵的文化,重视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相一致的家庭教育,特别要注重日常言谈举止,注意说话方式,重视亲情关怀,家庭和睦和温馨民主有利于子女高品格的形成,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因而,家庭应把小孩的信仰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小孩的思想行为,也影响着小孩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及时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不断的对他们鼓励开导。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不民主,存在家庭暴力,将严重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危机。如成长在迷信的家庭的小孩,小孩就会不自觉的接受一些迷信思想。因此,家长要当好信仰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一方面,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小孩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映小孩在家庭里的思想表现情况,使学校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家庭信仰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形成家庭信仰教育与学校信仰教育合力,增强家庭信仰教育的效果。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崭新的信仰教育理念。信仰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系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提升信仰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信仰教育体系,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1]徐秦法、田莉:《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根源探究》,《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

[2]杨懿鹏、权奇哲:《论当代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新视角》,《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3]李宗云:《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龚平:《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G641

A

1003-4145[2012]专辑-0230-03

2012-04-16

陈灿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范大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授。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1A02)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