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土文化的故事性和先进性

2012-04-12刘钰高珊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故事性采茶戏赣州

刘钰高珊

(赣南教育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论乡土文化的故事性和先进性

刘钰高珊

(赣南教育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乡土文化其符号内容庞杂繁复,尤其是她的故事性和先进性这两个符号内容,更是对现代中国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土文化的故事性是乡土文化发展的灵魂;乡土文化的先进性对于赣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乡土文化;于都甑笊舞;赣南采茶戏

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乡土文化其符号内容庞杂繁复,尤其是她的故事性和先进性这两个符号内容,更是对现代中国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地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07万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赣州95%以上的人是客家人,他们大多保留了浓郁的客家习俗,客家民居、客家饮食、客家服饰、客家山歌、客家生产习俗等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多是反映赣南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故事气息,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于赣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乡土文化的故事性是乡土文化发展的灵魂

赣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从历史渊源出发,既有古代南方百越族的文化足迹,又有中原儒家思想的不息命脉;有辛弃疾、文天祥、杨廷麟等爱国志士蜿蜒而来的爱国图强思想,有在近代演绎为影响现代中国的红色文化摇篮;有富有移民色彩的客家文化在赣州孕育生成,内化为当今赣州907万民众的心灵依托和生存支点。这些散布于赣州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寄予了赣州乡土文化色调,使得赣州文化绚丽多姿,并显示出其鲜明的文化个性。

在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九座屋场有一个他们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叫做甑笊舞。俗称“划龙船”,也叫“敬神”。此舞每年正月初六由各屋场的头人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演出时用一幅大彩画做背景,张挂在祠堂里。甑笊舞人数不少于二十七人,主角有艄公、艄婆、灶背王三人,次角有舞通天方旗、舞狮毛狗、划浆者各一人,舞小三角旗四至六人,其余皆为敲甑笊者,演员全为男性,艄婆也由男演员反串。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大头钹各一件,三人敲奏。主要道具“甑笊”,一当划浆,二当“闹笊”,驱赶害人之禽兽;三是甑笊敲击,节奏鲜明,加强了气氛,便于更多人参加,秩序井然。舞者,身穿彩服,据角色不同扎头巾或戴帽。甑笊舞不显单调有变化,桩低,身子挺直,步子迈开,双手甑笊敲击强烈,甩动幅度大,配上激昂的号子声,其动作极为粗犷,古拙,粗中见细,错落有致,体现了龙舟竞赛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也形象地表现了驱鬼压邪企盼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此舞历史悠久,相传屈原夜得一梦,见河下划龙船,由此许愿划龙船请神驱病。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年间,岳飞驻兵银坑围剿农民起义军,久攻不下。某天,士兵与百姓共欢,跳起“敬神舞”,用以迷惑敌人,一边悄悄地组成敢死队,奇袭山洞,大获全胜。于是,此舞蹈在银坑这九个屋场沿袭下来,流传至今。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客家先贤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是赣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赣南采茶曲调清新、朗朗上口、雅俗共赏,表演形式亦庄亦谐、载歌载舞、火爆热烈,乡土气息特别浓厚,深得客家“老表”的喜爱。

从于都甑笊舞和赣南采茶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诞生都是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具有浓郁的故事性,而正因为有了这些故事才为赣南采茶戏和于都甑笊舞注入了灵魂,使她们为群众所接纳,并沿袭至今。

一、乡土文化的先进性对于赣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以于都甑笊舞为例,因为该舞蹈需要同时有多人参加,无形之中增进了乡亲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凝聚力,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因为这个舞蹈的灵魂来源于屈原和岳飞,这无形之中也在群众中注入了伟大的爱国精神,而这种精神随着舞蹈的沿袭和发展逐渐在群众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赣南采茶戏更是如此,作为在赣州这块肥沃的乡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一朵乡土文化奇葩,无论是用在文学教材建设,还是思想品德教材建设,都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价值。

“来生还要唱山歌,唱着山歌走天涯,哎呀嘞……”韵味十足的赣南采茶调余音缭绕,国家大剧院戏剧厅里的观众全体起立,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2009年10月28日晚9时30分,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唱响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赢得首都观众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在2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首都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掌声在每一个场次更易间一次次响起。从兴国走出的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偕夫人一起观看演出,走出剧场时他说:“《山歌情》内容很深刻,音乐很美,表现手法很好。”一位姓王的北京观众当看到面对敌人的枪弹,群众冒死争当山歌大王的场景时,竟然掉了眼泪。他为老区群众为了正义笑对牺牲生命的精神深深打动。他说,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2009年9月21日,中宣部第十一届(2007-2009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结果揭晓,赣州市重点打造的赣南采茶现代戏《快乐标兵》获得“优秀作品奖”。《快乐标兵》是继《山歌情》之后,赣南采茶戏在全国舞台上重现辉煌。《快乐标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艺术性和轻松的欣赏性。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之一。它是一部以赣南采茶、兴国山歌为音乐脉律;以赣南客家风情和中国当代意识为人文架构;以阳光温暖、乐观健康为基调;以轻喜剧形式为编创风格的采茶现代戏。它取材于赣州最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反映了赣南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关心关心革命老区脐橙销售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件。它注重扬长避短,发挥剧种自身优势,立足本地农村,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原生态品牌,传承文化遗产,使采茶戏艺术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1年,为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赣州市倾力打造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八子参军》艺术特色定位准确,通过赣南采茶戏加歌舞的表演形式,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艺术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地方特色和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精华贯穿始终。著名剧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郑振环在观看了《八子参军》后说:“尽管我没有经历过苏区时期那段光荣的历史,尽管我没有参加过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但是看了这部戏,我想流泪。这是一部令人震撼、很有思想内涵的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苏区精神去复原那段历史,艺术地把那段历史搬上舞台,让人们解读它、认识它,让观众去思考,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工作,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众多的“采茶迷”们热切盼望更多地看到自己喜爱的乡土艺术,赣州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挖掘民间文化蕴藏,弘扬优秀客家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这一主题,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挖掘、整理赣南采茶戏剧目,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采茶戏剧目制成音像制品。2004年以来,已挖掘整理出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近150余部(个),已拍摄发行120余部(个),光盘300万张。产品不仅销往本市的18县(市、区)和本省的吉安、抚州等市,还远销粤、闽两省的客家聚居地区以及海外客属乡亲,使得一大批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剧目重新焕发光彩,也使得赣南采茶戏的传承重现生机。为使赣南采茶戏进一步由专业走向大众,由表演走向健身,赣州市文化部门将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创编成“赣南采茶健身舞”,制作成光碟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赣南采茶健身舞的普及和推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已成为赣州市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健身娱乐的内容之一,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两句,舞上几下。借助2004年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赣州举办的东风,赣州市文化部门还适时推出了由国家一级演员龙红演唱的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版、唱腔《赣韵龙吟》CD光碟,并向世客会组委会赠送了2700盒,进一步扩大了赣南采茶戏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如今,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州一张精致的文化名片,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利在文化经典香火不断,代代相传,于民族,是精神和灵魂的延续。

G127

A

1003-4145[2012]专辑-0042-02

2012-05-14

刘 钰(1979—),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音乐讲师,本科,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高 珊(1983—),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音乐讲师,本科,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故事性采茶戏赣州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州最最美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散文的“故事性”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探究故事性儿歌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