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全国化

2012-04-12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分工全球化经济

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经济全国化是任何地域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越来越卷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与此同时由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导致的经济全国化也在迅速发展。经济全国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入而全面的影响:一方面,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在缩小,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放开,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劳动力过剩的满后地区也参与到了市场化过程。劳动力的收入随之而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全国化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仍然存在着户籍歧视等。近年来,随着改革中问题的突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政府为主导,促进经济全国化是顶层设计的重要方面。

一、经济全国化的内涵与特点

经济全国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促进技术、知识的扩散,使所有地区都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建立统一、竞争的市场,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促进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国化是任何地域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美国通过“西进运动”促进了经济全国化;前苏联促进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而推进经济全国化,而中国、印度、巴西等国,也正面临着或者说正在积极地推进着经济全国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发生重要转移,像中国、巴西和印度等这些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极。与1960—1970年代小国(地区)发展不同,大国内区域比较优势差距十分显著,区域经济成为发展的主要过程。”[1]

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是任何地域大国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而这一个过程也就是经济全国化的过程。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市场化相互促进,水运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拓广阔的市场,所以沿河地带是经济最先发展的地方,“由于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所开拓的广大的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2]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指出,工业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的改善,进而把与世隔绝的地区,卷入到了经济全国化的过程中。“建立工业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交通的改善,……,爱尔兰南方广阔的沼泽地,那里曾住着半开化、好抢劫的居民,现在已经是道路纵横交错的地方。这样一来,国内那些从前一直和整个世界隔绝的偏僻地区,现在全都有部可通了;尤其是威尔士那些讲凯尔特语的地区、苏格兰高地和爱尔兰南方,不得不因此而去了解外部世界,并接受强加于它们的文明。”[3]

地区之间收入、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差距拉大,是目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实现经济全国化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然而“经济全国化”这一概念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目前国内尚没有“经济全国化”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经济全国化的概念入手,探讨“经济全国化”。从内涵上来讲,经济全国化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收入差距缩小化。从收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是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不同区域共同富裕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全国化就要求通过政策措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二是市场配置一体化。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打破地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的过程。即打破地区保护主义,实现资源在不同地区的流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全国化要求打破城乡、地区界限,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三是生产活动全国化。从分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使全国各地都参与到工业化的分工体系中,共同分享分工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财富增加的过程。一些落后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从事落后的农业或工业生产,没有参与到工业分工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源泉就在于参与到了世界分工体系之中,在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渐“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一些跨省的公司,东中西部地区从事合理的分工,在西部生产出来后,一部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另一部分产品运输到东部港口,出口到国外。

四是知识、技术扩散全国化。从知识和技术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知识和技术在全国不断扩散过程,也就是使全国各地的共享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成果过程。

五是公共服务一致化。从公共服务角度看,在大国发展过程中,最初往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发达地区轻视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全国化是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使全国各地人民共享优良公共服务的过程。

六是资本流动全国化。资本要获取利润,资本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全国化,就要通过优化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资本是全国的流动。由于一国范围内金融管理体制的一致性,流动障碍要比国与国流动障碍要小。

二、经济全国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国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全国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全国化,而经济全国化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全国化。经济全球化是知识和技术在全球传播的过程,知识和技术传播到一国后,先在部分地区投入生产,随后再在全国扩散,也就是经济的全国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全国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经济全球化,即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从而在东部地区发展起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出口外向型的产业。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依靠本地的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对劳动的需求,这样依靠相对农业生产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大量落后地区的农民工从全国各地,通过迁移的方式,来到了东部地区打工,他们把务工的收入带回了家乡,把一些新的技术、生产方式带回了家乡。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促进了中国内部经济的全国化。

经济全国化又促进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国化,一国在干中学,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参与全球化,提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对于中国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全国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全国各地的商品和生产流动到东部地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促进了中国参与全球化,中国一步步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在经济全国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以逐利为目标所以无论在经济全国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等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过程。通过经济全球化,通过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合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密切分工,从而使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最早是西方国家通过新航线的开辟,地理大发现,用坚船利炮把落后国家卷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而二战后,则是利用产业转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产品内分工的过程。“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来自太想爱你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深海鱼油,而且同时供世界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4]经济全国化也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追求生产成本更低的生产场所,追求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这样促进了资本在全国各地寻求生产产地,寻找劳动力,寻找生产原料。从而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全国化。

经济全国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差别在于一个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而经济全球化则资本和技术在全球扩散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一种资本推动下的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的过程。而经济全国化除了资本的逐利性外,政府的推动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全国化的过程所生在一国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发挥政府的政治推动作用,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推动全国化的进行。是一种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自觉的变化过程。

经济全国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一国范围内政治体制的高度一致性,有利于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建国后,中国在乡村基层都建立起了基层政治组织,高度统一的政治组织,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则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虽然有联合国,“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各国因利益差别尚难协调一致,现有的国际组织不具备普遍的约束力,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墓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还表现在各个方面,全球一体化虽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5]二是一国范围内经济体制的一致性。由于一国范围内政治制度的高度一致性,导致了一国范围内在经济制度方面,也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减少了交易费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三是消费文化的相似性,一国范围内由于方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导致了文化的一致性。一国消费者在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经济全国化与区域经济协调

近年来,为了缩小地区差距,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一般简称‘四大板块’战略,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6]但经济全国化与区域经济协调相比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全国化的意义更深远:一方面包括包含区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最后促进发展的一体化的过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强调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经济全国化则摈弃地区观念,更强调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所引起的技术和知识的扩散,劳动力的流动,产业的转移,区域间的分工而引起的全国一体化的过程。在经济全国化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政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经济全国化的动力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选择了非均衡发展的超越性战略,即实行了动员全国的力量,集中全国的力量,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从而国家在政策方面向部分地区倾斜,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有学者曾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概括中国的地区差距。“‘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上海和北京;第二世界,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辽宁;第三世界,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河北,以及东北和华北中部地区;第四世界,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7]除了收入的差距,地区之间的更大的差距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因此,经济全国化,也是一个全国现代化的过程,即通过技术的扩展,使所有地区的人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经济全国化与经济全球化不同,全国化的过程发生在一国的范围之内,因此,经济全国化过程中中央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而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由于不存在一个“超级政府”或“世界政府”在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从经济全国化的动力机制来看:

一是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样资本会往生产成本低、销售价的地方流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房价的提高的生活成本提高,东部地区失去了生产的成本优势。而转移到西部地区,就成了资本追求更高剩余价值的理性选择。

二是政府的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的配置过程,这是一个没有政府可以宏观调控各国行为的过程,而经济全国化由于一国政治体治的一致性,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作用,对经济全国化进行调控,解决经济全国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全国化的进程。

三是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一国范围内,劳动力不需要签证等复杂程序,流动性要比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容易得多。所以相对比经济全球化来说,经济全国化阻力要小的多。

五、经济全国化的意义

通过经济全国化,促进所有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拉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通过经济全国化,使西部地区融入国内分工、世界分工体系中来,解决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不同地区的共同富裕。

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全国化,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拉动内需,改变传统经济对出口、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的局面;

三是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选择了均衡的工业化战略,通过三线建设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东部优先发展的战略。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慢慢落后了。实施经济全部国战略,使落后地区参与到全国分工体系,进而参与到世界分工体系中,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

四是有利于维护中国世界制造业的地位。通过经济全国化,促进产业整体升级,既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又可以维护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表明,过度放纵虚拟经济的发展,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产业空心化,就业机会减少而就业率降低、收入下降,产业空心也会财政亏空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只有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内合理的产业分工,既促进了产业升级,又保持了实体经济的合理比重,有利于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整体上升,又不会影响经济的安全。

六、促进经济全国化的措施

经济全国化是本质上讲生产分工的全国化,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分工的过程。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样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推进产品内国内分工就要形成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对于一件产品的生产来说,东部地区利用人力资本等优势,主要从事产品研发,而中西部地区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从事产品下游的加工生产。即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模式,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加工生产相似。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也采取类似的分工合作,促进西部地区参与到国内分工过程,从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经济的全国化。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促进立法推进经济全国化。通过成立“全国化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协调各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通过放权让利,给地方以放手发展经济的权利,这样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相互竞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全国化,需要协调全国经济的发展,去除限制资本、劳力、商品流动的各种因素,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发落后地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不能完全靠自发的市场力量,而是要给予必要的政府干预。”[8]同时订立《全国化促进法》等办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全国化的进程,扫除全国化过程中的地方市场分割、户籍歧视等障碍。

二是促进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芯片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高科技生产可以进行芯片的集成和软件的程序化控制操作,减少了生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融入到分工体系之中。但是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房价的提高、生活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成本越来越高,东部地区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采取一些税收、贷款、土地等政策鼓励一些劳动、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这样既可以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地位,避免一些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外迁到其它国家;又可以通过使西部地区参与到工业分工体系中,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收入,加快经济的发展。美国在促进西南部的发展过程中“一是给迁移户发放迁移补贴费;二是制定满后地区的住宅建筑法,给迁移户补贴住房费;三是为迁移户提供就业培训;四是为迁移户提供就业机会或信息;五是通过税收和信贷的优惠,鼓励资本家在南部地区投资。”[9]

三是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参与到国内分工体系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中西部地区要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参与分工的需要。同时,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去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四是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面对世界经济危机,迫切要求中国从总体上提高产业层次,以提升中国在世界价值链中的地位,从世界分工体系中更多的利益。东部地区较早地进行改革开放、较早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率先进入了现代化,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从事技术研发创新、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五是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业的发展。产品内的国内分工要求有便捷的物流体系相适应,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分工。这样就要求西部地区改善交通、通信条件,减少物流成本。以适应把最终产品从西部地区运到东部港口,把产品出口海外的需要。美国西进运动促进经济全国化的过程中“首先是运河的挖掘和汽船的应用,然后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建设。美国,全国交通网的建成,强化了东西部的经济联合,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10]除了通过铁路、高速公路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资源的流动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充分利用中国的内河航运体系与国际航运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沟通全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使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的产品能够通过东部地区的国际航运港口进入国际市场。“目前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可达9.6万公里,万吨级船可从上海长江口上溯至南京,5000吨级船可以驶入武汉,3000吨级船可以直抵重庆。”[11]

六是利用经济全国化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促进全国化。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全国化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全国化的发展。在经济全国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全国化的过程,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人才科技优势,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逐步提高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经济全国化是地域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立法、促进产业内国内分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经济全国化提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实现共同富裕。以经济全国化促进参与经济全球化。

[1]杨开忠.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讨[J].经济科学,1996,(3):15-20.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菱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菱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5]李琮.论经济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1):25-38.

[6]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1-9.

[7]胡鞍钢.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迁情况[J].人民论坛,2011,(22):37.

[8]潘春晖.发达国家缩小地区差距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0,(3):22-25.

[9]刘建芳.美国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67-72.

[10]丁忠明.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1):34-39.

[11]雷海.内河航运看中国[J].水运管理,2011,(10):1-3.

猜你喜欢

分工全球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