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

2012-04-12崔立勇

湖湘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本质主体价值

崔立勇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山东潍坊262406)

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

崔立勇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山东潍坊262406)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也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人民群众还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坚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

群众;价值;主体

价值问题是一个伴随人类生存活动始终的重要问题,然而对价值的本质及价值主体的不同理解却构成了根本不同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理所当然地得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以谁作为价值主体的问题,是人类历史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懈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首先,人民群众价值创造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双向建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倾向。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同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唯心史观把社会存在看成是由意识和某种意志力量决定的,也就得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历史的结论,认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就是价值创造活动的主体和价值世界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新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告诉人们,世界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识世界,考察历史,不仅从客体的角度,从主体的角度去理解,还务必要把感性、现实、对象都当作实践去理解,务必从人的现实态、历时性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奠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其强调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原则,个人主体与人民主体统一的原则等”。[1]P18它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科学把握理论的实践性、真理的价值性和社会发展的人民主体性,必然得出人民群众价值创造主体的结论。

其次,人民群众价值创造主体论是理解价值创造、发展的主体根据。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把探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现实运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它依据客体对象的特点、本质、规律,根据自己的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既成为联系主观需要和客观存在的中介和桥梁,又创造和实现了价值。从人类历史活动发生机制来看,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运动。毫无疑问,作为主体的能动的人,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的确立者和推动者,也就成为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主体,成为价值关系、价值活动及一切价值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实践的有机统一活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在本质上又是人们社会化的实践过程。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考察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考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考察人的社会化及其活动生成、发展的过程。“所以,考察人的需要,人的尺度,考察价值的生成和发展,就不能仅仅只从个人的角度去进行,而必须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学视角和历史的眼光。具体地说,要坚持个人主体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原则。”[1]P23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马克思首先从社会和人们的活动的统一的尺度把握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把人的价值纳入社会发展规律之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主体根据,由此揭示了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规律的属人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人们及其活动是生产力现实存在及其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生产关系现实存在及其发展变革的的主体,还是上层建筑现实存在及其进步完善的主体,人们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实践根据;人们的意志、愿望及其历史参与制约着历史演进的趋势,人们历史活动的“合力”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人们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实现的,实质就是人们的活动的规律,人们的活动的本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本质,人们的活动的价值奠立了历史的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基础。

再次,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是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本质而言。纵观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活动,它是社会存在、历史发展的价值本质,而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创造的主体。其根据在于,第一,人的实践活动发生的能动性和价值性。无疑,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就是人自觉地、能动地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创造活动,而不是在作无目的的、无价值追求的无用功。那么,人们自觉地、能动地参与历史实践活动,同时就成为自觉的能动的价值创造主体。第二,在于人民群众活动过程的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就属于关系范畴,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现实存在关系,是存续于社会中的、历史发展着的对象性关系,这种社会历史性的现实关系和发展着的对象性关系,正是作为价值创造主体的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存在的本质方式和发展过程。第三,在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趋势的社会进步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其总体趋向而言,它不受单个人的意志左右而转移,是促进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人民群众总是以“总和”、“合力”的形式,顺应并决定历史进步的必由之势,成为历史价值创造的当然主体和必然主体。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并将其贯穿于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社会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他认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2]P10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和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价值主体的理论成为党创造性地建设新社会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英明领袖,实现了民本传统向人民本位的转变,提出了人民本位的历史价值观。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邓小平同志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4]P217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5]P279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总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紧密相连。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不断满足他们获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利益。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

从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把握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自然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理解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的结论。

1.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这是实践价值思维方式的必然结论。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解决一切价值问题的合理思维方式。”[6]P46“实践价值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价值思维方式,亦即实践论的价值思维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按照人的实践本性和实践方式来理解和研究价值问题的价值思维方式。”[6]P47根据实践价值思维方式的理解,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不是适应性生存而是创造性生活,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任何价值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价值的本质和源泉就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本质,是价值生成的主体根源;人的实践方式,是价值生成的客观基础;人的实践过程,则是价值本身的创造实现过程。”[6]P47“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实践本质;人的实践本质,则决定着价值的本质。”[6]P47纵观人类一切活动,其基本意义都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人类整个实践过程,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人自身价值创造的过程。

2.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是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体和本质而言。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是,不能把事物当作现实人的现实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新历史观,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来探讨现实的世界及其本质。它认为,世间一切价值的本质,都根源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这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驱力,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人类一切旨在实现功利、道德、审美等社会和文化价值,追求真善美的活动都是人类的价值活动,它们都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创造或实现各种不同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7]P230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形式,是人的基本存在形式。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们,是人民群众。所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看待一切价值的本质。

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呈现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参与实践、参与价值创造的丰富场面,但从价值创造的总体和总过程看,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这是因为,人民群众这个范畴,从量上说,体现着社会人群中的最大多数的集合;从质上说,是指无数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人们;从过程上说,是人类的世代发展与无限延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富世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价值世界的创造。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任何意义的社会文明和价值都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作为价值的本质和根源,存在于它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历史价值的全过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它推动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人们主动参与的社会变革活动,规定着社会形态演变的趋向与实现。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和价值本质的意义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本来面貌。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呢?其一,人民群众通过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属人的价值世界。这是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人们制造工具、创制机器、建构楼房,人们治山治水、改天换地、改造身外自然,都是在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创造价值和价值的世界。列宁说过,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讲,改造世界的实质就是价值的创造。现实社会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的相对满足,正是根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价值的创造。

其二,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创造世界、创造价值。自然物能否成为价值物,客观世界能否为人类服务,从根本上说,受制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人类没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不能与客观世界形成改造和被改造的价值关系,就不能认识和创造价值。原始人无视石油、煤炭等矿藏的价值,就是受其自身能力和实践活动的限制。矿藏等自然物作为价值对象,与人确立价值关系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是说,自然价值也是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正是人类能力的增强,素质的提高,自身价值的提升,才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推动价值创造活动的发展和价值世界的创造。

其三,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着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从而不断创造着价值、发展着价值。“人们在不断地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维持着、改变着、创造着新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形式。”[1]P339事实上,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和发展着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成为价值发展的本质和源泉。价值创造活动中,客观世界的改变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是相互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改造和发展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推进新的价值关系取代旧的价值关系,促使新价值取代旧价值。人类的实践活动,还不断完善和发展着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同时宽展和延伸着人和世界的价值关系,也就不断扩展和推进着价值的创造和价值世界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今世界,正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生生不息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发展着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从而不断产生着价值,实现着价值,发展着价值。

其四,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价值创造的活动,对自身价值具有更根本的价值创造意义。价值并非只以对象和结果的形式出现,而且在创造价值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既为自身创造出对象,又为对象创造出新的自身。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人们,是主客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既是自觉创造价值的主体,又是自觉把自己设置为客体的自我创造者。所以,从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最终的目的和意义上看,还是指向主体自身,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最高价值目标。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价值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表现和证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和社会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类创造价值的力量,同时又是对价值创造者自身价值创造的力量;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源泉,正在于人民群众是价值和自身价值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政治价值、社会发展价值等,无疑就是自身价值的表现和证明。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力量,也正是改造人类自身、创造新的人类自身的过程和力量。

4.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的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更是共产党人活动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把实践观和群众观作为自己新哲学的理论基石,才突破了由于脱离实践、脱离群众而把理论神秘化、抽象化和经院化的逻辑倾向,超越了由于脱离实践、脱离群众而把价值情感化、先验化和客体化的思维屏障。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坚持从人的、人们的、人民群众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按照价值生成的本真来解释和说明价值问题,用人民群众的价值创造实践论证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论证价值、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等价值问题,体现了自己价值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真正优势。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原则,把实践和群众有机统一起来,践履奠定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践履奠定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的价值论,并把自己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制度体制的完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以此为理论基础。共产党人确立和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看待价值的本质,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看待价值的创造性本质,就要在一切活动中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依靠群众。在共产党人自觉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更是社会的主人,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主体和主人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的事业,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事业,是一切依靠群众的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开广大中国人民的充分参与,别说不可能成功,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共产党人确立和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价值本质观,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看待价值的本质,就要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与人民自觉和充分参与的一致性,在一切活动中坚持尊重历史规律与尊重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尊重历史规律与尊重人民社会主人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统一的一致性,真心实意地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人地位,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真心实意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

三、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价值评价活动亦如价值创造活动一样,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性活动之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亦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而作为评价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集团和阶级,也可以是社会、民族和国家,所以评价才总会呈现多元冲突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指出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强调的是一个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的价值立场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是从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评价价值和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言的。就是说,一个政党评价和选择价值,创造和实现价值,是以自己为价值主体,站在自己的价值立场,还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以谁为价值评价主体的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党的执政观本质的重要问题。

1.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作为理论问题,它是马克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来,既然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既然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那么,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应该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如我们前面所述,“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价值创造者、对价值创造本质和源泉的肯定性价值评价。显然,它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评价主体,对“价值”的观念的评价把握活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活动作为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根据,是一切价值生成、发展的主体根据,理所当然也应当是历史的主体和主人,是价值的主体和主人,当然也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和主人。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无需证明、不容怀疑的社会公理。

这是因为:一是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主体,最有可能成为价值评价主体。从价值评价的功能说,价值评价在人类活动中,“有四种最为基本的功能,其一是判断功能;其二是预测功能;其三是选择功能;其四是导向功能。”[8]P2从价值评价的最基本的形式看,形式之一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做出价值判断;形式之二是对将形成的价值,作出超前性的价值预测判断;形式之三是将同样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价值比较,作出价值序列或者价值程度的判断。[8]P2-4可见,无论从价值评价的功能还是从价值评价的形式而论,价值评价主要是为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服务的。在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之前,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主体,总是根据自己对客体的价值评价,选择可能的客体进入自己的活动领域,以形成主客体价值关系;也总是根据活动的价值评价预测,确立价值活动的价值目标;又总是根据客体及其实践活动可能实现价值的优劣比较,而作出优先顺序的选择。正是人民群众可能的价值评价,激励并导向着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是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主体,其活动成为理解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所以其最有能力成为价值评价主体。评价,从一般意义上看,毫无疑问是以人为主体而掌握世界意义的观念活动;[9]P113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9]P1从评价活动的特点来看,评价是人们价值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虽然来自于世界的事实认识,但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事实,评价是人们对这种特殊事实的特殊认知。人们价值地把握世界,需要一定的价值认知、选择和评价能力,而人的价值认知、选择、评价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创造的。人民群众的价值评价能力,也不是什么人赋予的,而是人民群众在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民群众价值评价的主体地位,更不是什么人恩赐的,而是人民群众在无限的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发展价值、实现价值的价值创造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人民群众价值创造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价值,同时也创造了人们价值认知、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能力。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当然,人民群众也就最有能力成为价值评价的主体,事实上,也只有人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价值评价主体。

三是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主体,最有资格成为价值评价主体。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应该是价值创造成果的主人,最有资格对自己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价值预测、对自己的价值创造活动过程进行评估,也最有资格对自己的价值创造活动形成的价值对象进行价值评价,成为价值消费和价值享用的主人。

2.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是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价值立场。

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作为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它是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价值立场,也是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坚定奉行者,因之于它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基础,必然就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结论,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一是党性和执政本质的根本要求。共产党的党性,说到底就是人民性,在价值评价问题上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评价主体论。以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特质,彰显共产党存在及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同的执政党就有不同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中以谁为价值评价主体,不仅映现执政党的本质特征,更体现执政党的执政活动特质,对于执政党具有定性、定位意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确立的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才决定着它作为执政党的执政,不仅具有社会历史进程中全新的执政理念,更具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特质和执政行为模式意义上的全新性,这也全面彰显它作为执政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它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工作,必须以履行这一执政理念为行为准则,以人民群众的评价来判定党作为执政党的社会价值,也以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的实现程度为现实尺度。作为执政党,偏离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便是根本的离经叛道、党将不党,更失去其作为共产党执政个性特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党员个体,背离党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的行政行为,便是对党的背叛,也失去了作为党员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二是正确执政和持续获得人民群众认同的根本要求。共产党人坚信,执政的正确性与得到人民群众认同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的政治权力是来自人民群众委托,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是人民群众赋予的。”[5]P420“领导干部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国家的发展、富强、安全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团结、富裕、安全服务”。[5]P420至于服务得如何,当然不是由自己来评价,必须要由人民群众这个权力的主人来评判。所以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10]P212社会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都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11]P355“用人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11]P300就是说,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评价执政党执政的社会价值,必须把人民放在评价主体的位置,充分尊重最广大最基层人民群众的意见,不能以领导者个人感情、爱好、好恶为标准。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主人,理所当然就是对于共产党执政是否正确、是否得民心的评价的主体。

共产党在执政活动中,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从本质上说,它直接体现执政党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党和民众的伦理价值关系中,都自觉把人民群众放在评价主体的位置;其认识世界、处理事物的根本价值立场、根本价值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其政党、政权的制度机制体制的设计与安排,执掌政权、治理社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选择与实施,都直接间接地展现着这一政党伦理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其改造社会的人文价值目标,执政理国的政治理性,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都映射着这一政党伦理价值之光。人民群众也正是透过共产党这一独特的价值立场来认识这个政党的本质特征,从而作出郑重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三是科学执政和有效执政的根本要求。科学执政和有效执政,就是执政党正确认识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就是共产党执掌政权取得了实效和成功。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和有效,实质就在于是否正确把握了其执政的特殊规律。什么是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5]P55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5]P553这就指出了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有机统一:一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党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执政理国,为人民服务。我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过程,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的实践过程。

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和有效,实质就在于实现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评价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本质特点: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9]P1共产党在执政活动中,坚持坚持人民群众价值评价主体论的基本价值立场的实践过程,正是实现执政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过程。坚持民主执政、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也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执政为民、最大限度地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就保证了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合人民目的性。

[1]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崔秋锁.社会转型与价值选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7]黄凯锋.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9]马俊峰.评价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何良安

D9

A

1004-3160(2012)06-0031-07

2012-08-20

崔立勇,男,山东诸城人,中共潍坊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领导干部党性教育。

猜你喜欢

本质主体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