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诗歌与“尝试”精神
2012-04-12李惠芳冯喜梅
李惠芳,冯喜梅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胡适诗歌与“尝试”精神
李惠芳,冯喜梅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文学、思想、学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运动是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回顾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胡适是不能被忽略的。他以大胆的“尝试”精神,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胡适;诗歌;“尝试”精神
从1917年到1921年,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诗歌领域则是一场伟大的白话新诗运动。胡适以诗界革命旗手的姿态出现,作为诗歌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尝试”精神,在当时的诗歌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引领着中国诗歌前进的方向。
一、“尝试”精神的形成
胡适(1891-1962),安徽徽州人,家住绩溪上庄,世代乡居。他的家乡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大理学家朱熹和大学问家戴震、江永等都是徽州人。胡适的父亲笃信宋儒理学,虽然在胡适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但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从1895年到1904年,胡适在家乡的学堂接受了系统的理学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于胡适后来要创造“中国今日之文学”的思想产生真正影响的,还是他课余时间阅读的小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第五才子书》,接着又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在阅读这一类小说的过程中,胡适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白话文的影响,这些小说是他接触白话文的开始,对于日后提倡“白话文”,这是一个有益的准备。
1904年,胡适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他进了新式学堂,开始接触西学。这一时期,胡适除在学堂里学课堂上所教的英文、数学及一般的科学常识之外,他还阅读了梁启超的著作和他主编的《新民丛报》,以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当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非常流行,书中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念,在胡适的思想转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胡适的视野开始从东方转向西方,从传统的儒家经史典籍转向现代科学文化。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变,使他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眼光。
在上海求学期间,胡适还被介绍加入竞业学会并参加编报,这段办报的经历使得胡适的思想得到整理和归纳,白话文的写作得到了训练。这期间,胡适用清晰明白的文字自由地叙述自己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宽阔自由的空间中,胡适破除迷信和守旧思想的想法肆意膨胀,运用白话做文章的程度也愈来愈成熟,为后来胡适提倡白话,运用白话写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1910年到1917年,胡适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求学期间,他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使得他对中国现有的制度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态度体现在文学方面,便是主张“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1]他认为中国现有的文学和文字是过时的,都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要想改变中国文学的现状就一定要进行“革命”,创造出适合时代的新文学。
胡适的文学思想还受到当时美国文学潮流的影响。胡适留美时是美国意象派诗歌非常流行的时期,很多材料都证明他深受意象主义的影响,在他的留美日记《藏晖室札记》中就曾录有意象派的主张。他在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在文学界引起轰动的“八事”,可以明显看到美国意象派影响的痕迹。
另外,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创作了一种新型诗体:自由诗体。胡适在《〈尝试集〉自序》中说:“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2]胡适提倡的“白话新诗”和惠特曼的“新型诗体”之间有着相通之处。可见留学美国的胡适也受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影响。
留学美国七年,胡适广泛地接受西方文化,美国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强烈地刺激着胡适,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让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尝试着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观察研究并试图改革中国的文化。这种“尝试”精神的日臻成熟,对他日后回国在诗歌界掀起一场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二、“尝试”精神与诗歌创作
胡适提倡并创作白话诗,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留学时又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从而能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文学有很大的关系。
胡适从文学进化的历史观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就如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说的,“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3](P7)他认为,在“五四”时期,用白话进行创作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白话诗的出现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新诗的工具:白话 胡适曾说,“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大解放”。[3](P134)因此,胡适在诗歌革命中,首先要求语言文字的解放,彻底解决言文合一的问题。他认为要让诗歌摆脱旧镣铐的束缚,必须使用新的诗歌语言——白话。
所谓“白话”,即“言文合一”的汉语现代书面语。文言则是汉语的古典书面语,它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已成为一种异常繁富、精美的书面语。但是它致命的弱点,就在于它和日常口语的分离。胡适是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把“白话”称之为“国语”,鼓吹要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3](P14)
胡适还曾做“白话解”,阐释他对白话的理解。他认为:(1)白话就是俗话;(2)白话须要明白如话;(3)白话便是干净、清白、不加修饰的话。[4]他强调作者语言与大众语言的协调,强调作者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强调要用活的语言来创造中国的新文学。
在《尝试集》中,胡适对自己的理论主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用白话作诗,语言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如《湖上》:
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他们俩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清新,显示了胡适对白话语言非常好的驾驭能力。再如《一颗星儿》:
我喜欢你这颗顶大的星儿/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平日月明时,月光遮尽了满天星,总不能遮住你/今天风雨后,闷沉沉的天气/我望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回转头来/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地
这首诗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朴实自然、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或生僻的字眼。如诗中使用的“顶大”、“平日”、“总不能”、“寻不见”、“闷沉沉”等都是最平常、最朴实的词语。诗中的意境也是借助生活中平常的物象来营造的:每天晚上都能见到的夜空以及夜空中的星星,诗人在夜空下寻觅着,寻找那颗顶大的星儿,诗的意境是清新自然的。
翻开胡适的《尝试集》,他的诗歌散发着一种富于亲和力的气息。诗集中的白话诗,运用的是生活中的语言,描写的是生活当中人们熟悉的意象,抒发的是诗人真挚的感情,所以使读者更有亲近感,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
(二)新诗的诗体:自由体 在确立了以白话作为新诗的语言后,新诗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确立白话诗的诗体形式。针对这个问题,胡适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诗体大解放”,创造一种自由体新诗。他在《〈尝试集〉自序》中对“诗体大解放”做了具体的阐释:“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2]他认为新诗应该是一种“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长短不一的白话诗”,彻底打破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和格律。
在《尝试集》中,胡适实践着他的“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如《新婚杂诗》,诗的句子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字数不同,真正做到了自由。诗歌当中的节奏不是按照严格的五言或七言“平仄”的节奏来写,而是根据诗人的情感以及语气的自然和谐来抒写。诗歌当中押的韵也不是有规律的,而是押大致相近的韵,如诗中第二节:
回首十四年前/初春冷雨/中村萧鼓/有个人来看女婿/匆匆别后,便轻将爱女相许/只恨我十年作客,归来迟暮/到如今,待双双登堂拜母/只剩得荒草孤坟,斜阳凄楚!/最伤心,不甚重听,灯前人诉,阿母临终语!
这一节押的韵就不太严格,大致押的是U韵。再如《十一月二十四夜》:
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的地上微晃/枣树上还有几个干叶/时时做出一种没气力的声响/西山的秋色几回招我/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这首诗的句子长短不一,没有严格按照五言或者七言来写,而是随情感的流动而自由地抒写;这首诗的节奏是自由的,根据诗人的情绪的缓急来安排节奏;并且这首诗的韵脚也是没有规律的,真实的情感,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都显示了诗体的解放。
“诗体大解放”,这个口号对于打破旧体诗的形式束缚,创造自由体白话诗,有着积极的贡献。虽然在《尝试集》里仍有一些“刷洗过的旧体诗”,遗留着旧体诗词的句调格律的痕迹,不过随着新诗的不断发展,这种旧体诗的痕迹在胡适及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中便愈来愈少了。
三、“尝试”精神的得与失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新诗的第一部诗集,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大胆尝试。他首先扛起了新的、活的白话诗的大旗,引领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胡适对白话新诗的“尝试”,体现着先驱者破旧立新、勇于探索的自由开拓精神。陈子展曾说,“《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轨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放胆创造的勇气。”[5]这个评价与胡适在《〈尝试集〉自序》中说到刊印《尝试集》的理由是一致的,胡适说刊印这本集子的目的,就是把这本集子所代表的“实验精神”让喜爱文学的人都看到,都来尝试一下用白话作诗。
胡适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并成为新时代精神的传播者。胡适首先扛起白话诗的大旗,引导新诗的开拓者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诗歌观念。白话诗更新了作诗的工具,打破了旧体诗遗留的各种镣铐和枷锁,恢复了诗歌的新鲜和活力。以《尝试集》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成为了中国新诗的伟大起点,引领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但是,当时的诗歌创作,在“尝试”精神的推动和引领下,出现了只注重了诗歌语言工具的更新,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质这一弊端。“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是顺应历史要求兴起的,虽然其历史任务就是否定旧体诗,洗刷旧文言,按照这样的任务,胡适运用理论和实践去证明了白话写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的诗人更多注意到了运用白话,而对新诗的特质、内涵、审美特征缺乏足够重视,使得一些早期的白话诗出现了“非诗化”现象,偏离了诗歌的艺术轨道。
《蝴蝶》是《尝试集》里比较经典的一首诗,在早期白话诗中比较有代表性: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真实地描摹了生活中的一个平常的场面。然而作为一首诗,则显得过于直白,缺少诗歌应有的内涵和韵味。这种情况,在早期的白话诗中普遍存在。
虽然胡适的《尝试集》及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正是大胆的尝试精神,使他们敢于运用白话和自由诗体进行创作,才创作出了能够代表中国诗歌发展方向的白话新诗,才使诗歌拥有了表现现实生活、情感的一切自由,并初步确立了新诗的地位,其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胡适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是白话新诗的首倡者,他的诗集《尝试集》作为中国新诗的第一部诗集,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提供了前人及古典诗词所没有提供的“新的血液”,在诗歌史甚至是文学史上都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尤其是胡适在白话新诗运动中表现出的“尝试”精神,引领着后来者敢于突破束缚,勇于创新,创造出属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1]胡 适.告拟作《伪书考》长序书,古史辨(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胡 适.胡适文集(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胡 适.胡适文集(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胡 适.胡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The Poetry by Hu Shi and the "Trial"Spirit
LI Hui-fang,FENG Xi-mei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Hu Shi has been one giant on the modern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he has all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thought,learning etc.In the field of poetry,with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vernacular new poetry movemen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 the beginning,reviews the modern new poetry history of Chinese,Hu Shi is not to be ignored.He uses the bold "trial"spirit,leading the Chinese new poe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Hu Shi;poetry;the“trial"spirit
I226.1
A
1674-0882(2012)05-0059-03
2012-08-23
李惠芳(1970-),女,河北河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冯喜梅(1971-),女,山西大同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book=64,ebook=166
〔责任编辑 郭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