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照顾视角下养老机构完善社区照顾的对策研究:以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为例

2012-04-12王艳峰

关键词:服务中心养老机构

王艳峰

(沈阳工程学院 政法系,辽宁 沈阳110136)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是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突出,形势更为严峻。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全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9.07%[1],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沈阳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已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截至2010年底,沈阳60岁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22.9万,占人口总数的16.7%;其中80岁以上人口达18.35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9%,“银发浪潮”给家庭、政府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压力,养老工作面临新的课题。

一、社区照顾的缘起与发展背景

“社区照顾”的概念起源于英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服务策略方面的一个概念,也是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亦可以看作是1945年至1970年英国福利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2]

英国是当今世界福利国家中社区照顾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五十余年来的发展中,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福利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变迁对社区照顾的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形成英国社区照顾的独特经验。

“社区照顾”的发展最初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反院舍化”运动。而引发这一运动的原因则可追溯到1920年代。欧洲的许多大型的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机构是在19世纪建立的,院舍照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种照顾方式弊端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逐渐显露。这些收容孤儿或贫困儿的儿童院、老人院、精神病医院等福利院舍,将各类虚弱的人士集中在一起照顾,或分别照顾。20年代至30年代,有2500名身心障碍者被强迫结扎,以预防他们生育低能后代;精神病院禁止患者外出,病患者衣杉简陋,饭食单调乏味。在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开始介入这些问题,并于1924年派“皇家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委员会”做调查。这个委员会发现精神病患者一旦离开医院,没有后续的“社区照顾”体系,仍然造成精神病患的“烙印”现象。于是他们提出应尽可能采取社区服务,以便使病患者能在家中接受介入治疗。这个事件可以看作是社区照顾理念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照顾所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后果,同时也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由于长期住院所产生的依赖性,以及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能力的问题。“社区照顾”开始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变以往大型机构 (儿童院、老人院、精神病医院)对服务对象照顾方式的负面 (欠缺人性,不够人道)影响,将大型机构解散,由小型的、社区型的机构取代。[3]从而使服务对象能够回到社区和家庭,在家居或居住社区的环境中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援和照顾。因此,提倡将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其原来生活的社区,接受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和非正式系统的照顾,由这些倡导便发展起“社区照顾”的概念。

二、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与基本理念

(一)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

“社区照顾”的服务理念是基于下面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服务对象生活的原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虽然大型院舍服务的机构可以对有服务需要的人士提供专业化服务与照顾,对于大多数接受院舍服务照顾的服务对象来说,长期的院舍照顾会导致被照顾人士个人的生活能力下降。让服务对象在自己生活的原环境——自己的家中或社区中类似家 (homely)的环境内,使之尽可能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社区提供适当的照顾与支持,使其个人生活得到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并协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有利于个人能力的保持和身心的康复。[4]

第二,社区可以有效地利用非正式资源对需要康复服务的服务对象实现支持和照顾。众所周知,个人、家庭和社区蕴涵着丰富的对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照顾的非正式资源。“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可以由志愿团体将社区内疏远的网络连接起来,将那些松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并对其有效地利用,实现正式服务系统和非正式照顾系统互补,有效地满足社区内有服务需求的人士,已期望形成理想和关怀的社区生活。[5]

(二)社区照顾的基本理念

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 (如:老人、儿童、弱能者和残障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

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可以分为两类:

1.在社区内接受照顾 (care in the community)。“在社区内接受照顾”是指有需要,并且依赖外来照顾的人,在社区内设的小型服务机构或家庭住所中,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6]

2.由社区负责照顾 (care by the community)。“由社区负责照顾”则是指有需要的人的照顾服务,其一部分服务是由家庭、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者人士为其提供,这种照顾模式强调的是动用社区内非专业人士提供照顾服务。[7]

1980年以来英国社区照顾政策日益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服务框架,其基本精神是经济效益与管理,强调“照顾混合经济”,提倡志愿、非正式与商业部门共同负起照顾的责任。“照顾混合经济”的导向意味着“由社区负责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是对照顾系统资源的高度整合。

三、养老机构中开展社区照顾的必要性

2009年3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养老床位缺口,满足老人机构养老的服务需求,决定对沈阳市养老院进行改扩建,兴建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该工程被列为“爱晚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东临棋盘山风景区,南望世博园,西傍东陵,北依怪坡。中心依山傍水,绿荫环抱,花团锦簇。中心布局合理,服务一流,设施完备,景观优雅,交通便捷,安全防范措施到位,是老年朋友颐养天年的理想选择。

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将分期进行,由公寓式、酒店式住宅楼和田园风光式联体别墅构成。目前,养老服务中心一期1146张床位,4栋9层住宅和一栋4层会馆总面积6.3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其中2、4号楼为养老公寓楼,主要接待健康颐养型老人,1、3号楼主要接待护理型和康复型老年人。

养老服务中心为每一位入住老人都配备了求助系统,房间均有独立卫生间、液晶电视、宽带上网接口、插卡直播电话,配备整套床上用品、衣柜、床头柜、沙发、椅子等。在公寓楼中,另配有微波炉、冰箱、电饭锅、消毒柜和抽油烟机等。

养老服务中心为所有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评估,随时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给予健康指导等。养老服务中心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有专职营养师为老人设计一日三餐和加餐服务。此外还设有老年大学、多功能活动厅、老人用品超市、游泳馆、健身室、音乐室、电脑室和图书室等,是一座集养老、康复、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现代养老城。

虽然养老服务中心空气清新、服务质量上乘,环境优美,四层楼会馆中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与康体的需求,但在走访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社区照顾的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一)养老机构的照顾理念与社区照顾的理念不相符合

社区照顾是把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本来就有能力解决和克服困难的居民留在社区中,由社区中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来提供帮助与支持。社区照顾中强调“正常化”的理念,[8]也就是人应该像正常人一样以正常的方式从事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活动。机构养老意味着老年人要脱离他所生活了几十年的原环境与自然的环境,到一个机构中生活,远离了他原来生活的场域,到了一个陌生的非自然的环境,面临着重新适应环境的问题,机构养老不是一种正常的养老方式,有很多的弊端,不符合正常化理念的要求。

(二)养老机构使得老年人出现了社会群体隔离的问题

从地理区位上来说,养老服务中心面临着区位隔离的问题。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坐落在沈北新区棋盘山满堂乡,离市区较远,周边都是高档住宅区或别墅。从社会关系上看,服务中心的老年人面临着社会群体隔离的问题。养老服务的收费是比较高的,低收入的老年人是没有条件入住的。另外老年人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群体是非常有限的,接触最多的是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住在养老中心的老年人,其次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的家人。而与原来的老邻居、街坊和同事交往的更少了。

(三)养老机构还不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目前住在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大部分都是退休干部,是健康颐养型的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的退休金较高,健康状况良好,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到养老服务中心来主要是为了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因此这些老年人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虽然会馆的利用率很高,举办了很多文体活动、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了老年人陶冶情操、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但是这些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化,还没有形成常态,而且这些活动难以满足老年人社会交往、人际支持、精神慰藉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四、在养老机构中开展社区照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把养老服务中心看成是一个社区,一个功能社区,并从社区照顾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在养老服务中心中开展社区照顾的对策和建议。

(一)在养老机构中增加社区照顾的项目

目前,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一些服务的项目,还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可以把养老服务中心看成是一个社区,是一个老年人聚居的社区,不断完善此社区的功能。在此社区中以社区照顾的理念与模式丰富完善社区照顾的项目。可以遵循个别化的工作原则,根据不同类型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开展不同类型与形式的社区照顾项目。如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的联系,在养老服务中心中设置医务室等医疗机构,配备专职的全科医护人员,与120建立联系,建立老年人有病去医院就诊的绿色通道,满足老年人就诊就医的需求,免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人际支持的照顾项目,住在中心的老年人彼此之间交流、互动的少,中心可以设计一些人际支持的照顾项目,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了解、认识与熟悉,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满足他们人际交往的需求。还可以为老年人设计组织出外旅游、陪伴交通等项目,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

(二)在养老机构中为老年人建立和完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

为了满足老年人的情感、人际交往与精神慰藉等需求,应该在中心中建立社会支持体系(social support networks)。我国已有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是贺寨平的观点: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指出社会支持体系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 (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9]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指由民政部门、老龄委等政府福利部门提供的支持与援助。非正式支持是指由亲属、邻居、朋友以及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初级群体对老年人提供的经济、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支持。首先养老服务中心中应该建立和完善以老年人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志愿者和社区领袖等组成的非正式网络。

1.建立老年人自助互助性质的小组

老年人都是愿意与其他人交往的,都是需要朋友的,可以在养老服务中心中发动老年人成立自助互助的小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可以建立邻里的共同体,发挥邻里互相帮助、守望相助的传统,建立与完善邻里关系。可以举办“邻里节”或其他的活动,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使得老年人能够相互了解、相互熟悉,并成立自助互助的小组。

2.建立同类型老年人的互助组织

可以把养老服务中心中同类型的老年人组织成立互助小组,比如抗压俱乐部、降糖俱乐部等,在小组内,老年人可以分享他们各自的经验与感受,交流经验,提升他们的互助意识和生活信念。

3.成立服务中心危机处理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

在服务中心生活的个人与家庭 ,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所需求助的最为快捷有效的支持系统就是服务中心的危机处理自助服务系统。服务中心可以动员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退休老人和热心的老年人,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以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给予帮助。例如:老年人突然病危、老年人家庭纠纷、老年人婚恋、老年人法律等问题。社区危机处理的服务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服务。

4.吸纳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可以发动机构中的和机构外的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机构中发动低龄的、身体健康的、热情的有精力的或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老年人为志愿者,为机构中高龄的、行动不方便的、需要别人帮助和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在机构之外可以发动周边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周边社区的居民到服务中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

(三)为机构中的老年人争取正式的支持体系

除了建立非正式的支持体系之外,还要为老年人争取正式的支持体系的帮助。可以协同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医院、各种康复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物业服务公司等各种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配合,对服务中心内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正式的社会支持提供包括了政府提供的福利性服务,也包括市场化的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10]目前老年人主要依靠的是非正式的支持体系,缺乏正式的支持体系的介入。养老服务中心应该多与其他机构合作,尽力为老年人的医疗、交通、膳食、精神慰藉、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正式组织的支援与帮助。这些组织和机构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水平高的服务。

(四)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合作,开展老年社会工作

服务中心可以与周边的大中院校合作,发动老师和学生到服务中心承担志愿者的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和服务。特别是为了促进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水平,可以与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合作,以社会工作的理念为指引,将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应用于老年人中,提高社区照顾的水平。

1.设置老年社工岗位,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可以在老年服务中心设置社工岗位,由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由专业的社工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中心设有心理咨询室还配有心理咨询师,但一个心理咨询师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可以设置社工岗位,让社工用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即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运用社会工作间接方法,即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政策、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作督导的方法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11]

2.高校加强对老年人问题的研究,设计老年人服务的方案

高校中应该加强对老年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应该加强对老年人需求、老年人社区照顾、老年人服务模式等问题的探讨,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加强对老年人问题的研究。促进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在教学中以服务中心中老年人的问题为案例,与学生共同设计服务方案和服务项目,保证专业服务的质量。

3.可以在服务中心开展社区照顾的教育和训练

由于服务中心这个社区环境是老年人搬到机构以后才形成的,不是自然的历史形成的,而且由于过去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福利制度,使得居民长期缺乏社区归属意识和社区照顾意识。因此,应该对机构中的老年人进行社区照顾意识的教育。社区照顾的目的在于保证需要照顾人士在社区内过正常人的生活。[12]因此,首先应当使包括需要照顾人士在内的全体社区居民认识到:需要照顾人士是正常人。只有如此,需要照顾人士才有重新开始正常人生活的信心,其他社区居民才不会歧视需要照顾人士,从而强化需要照顾人士的生活信心。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周沛.社区照顾: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 [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5):23-24.

[3]史蒂文森.社区照顾——概念与理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英]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20.

[5]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福利制度的改革 [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6):94-99.

[6]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J].东岳论丛,2005(4):76-78.

[7]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 [J].理论学刊,2005(10):102-103.

[8]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待家庭照顾者 [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35-37.

[9]钱宁.“社区照顾”的社会福利政策导向及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思想战线,2004(6):70-74.

[10]李伟峰,梁海霞.浅析老年人社区照顾及对中国的本土实践启示 [J].人口与发展,2008(3):84-89.

[11]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 [J].东方学术,2008(5):81-88.

[12]Norman Johnson.Mixed Economics of Welfare-Comparative Perspective[M].London and New York:Prentice Hall Europe,1999,136-137.

猜你喜欢

服务中心养老机构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养生不是养老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